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显现出了明显的成效,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也获得了大量的提高,但是各地区间金融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各区域的金融深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状态,并对这一状态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的非正式金融状况及其对主流观点的重大纠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非正式金融问题研究的薄弱状况 ,依据目前国际上方兴未艾的非正式金融理论 ,提出了分析研究中国非正式金融问题的基本框架 ,并据此对中国的非正式金融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对当前中国金融业界和学界的主流观点做出了重大纠正 ,进而提出了正确对待和处理中国非正式金融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王磊 《经营与管理》2012,(10):85-88
鉴于金融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利用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分配系数的方法,从纵向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并利用1995年日本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数据,对中日两国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和比较,从横向比较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得出:我国金融保险业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然而并没有成为主导产业;中日两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日本的金融保险业的前后关联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而我国则是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较高;日本的金融保险业与其他产业的前后关联度较集中,而我国则较均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电子化进行研究,阐述了电子金融化的概念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银行业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相机治理是一种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而转移企业支配权的公司治理形式。本文对不同状态下公司相机治理主体的演变进行分析,指出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智力资本地位的提高,公司支配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并日益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它指引了当代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在本篇文章中,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资料、空间方便性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创造性等,全面讲述了互联网发展的状况,同时还针对当代互联网金融具有的问题,提供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准确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表征金融压力,对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CRITIC法构建金融压力指数,利用组合模型模拟未发生疫情时的情况,并同现实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预测2020年5—12月的金融压力指数。实证结果表明,构建的金融压力指数同中国金融发展状况相吻合;在2020年前4个月,相比于模拟情况实际金融压力指数分别提高了27.84%、64.28%、34.83%和20.72%,疫情流行激增了中国金融压力;预测结果显示在2020年中国金融压力将保持较高水平,且在年底有反弹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金融结构优化策略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经济发展资源型地区的金融结构优化策略工作,更是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中众多的问题与现状是亟需专业人士去解决的。本文主要对经济发展资源型地区的金融结构优化策略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合理地为其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杨 《管理科学文摘》2010,(28):221-22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的重要影响日益明显.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上的缺失,是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混乱,阻碍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统计资料和对安徽省芜湖市地区的民间金融中介公司的调查,揭示了民营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突出却遭遇借款难的原因,分析了民间全融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探讨了民间金融中介公司的运行方式、发展状况、地区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其他地区的启示,对地方民间金融的发展做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综合经营的出现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监管体系需要就监管对象的变化作以调整。本文首先对澳大利亚的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实践状况并指出了现行监管体制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在借鉴澳大利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构建的具体建议,从监管机构设置和协调机制建设两方面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优势分析原理的房地产金融深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以来,在房地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房地产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房地产金融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变化.本文通过灰色系统优势分析原理对我国历年房地产金融深化优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金融深化存在明显的量性扩张和金融深化优势下降趋势.说明我国房地产金融深化过程缺乏金融创新和主体塑造的质性成长,不利于房地产金融成长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本文的方法将为定量研究房地产金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而且对于分析宏观金融和其它产业金融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房地产金融的宏观决策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建立中国金融体系的综合稳健指数,对2005-2010年我国金融稳健性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金融稳健性状况良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2008年季末我国金融稳健性较差,2009年、2010年,我国金融稳健性状况逐步好转。本文量度金融稳健性所采用的综合指数与我国的金融运行状况高度匹配,并通过分析说明我国金融稳健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的未来趋势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混合经营。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与金融支付方式,让一些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传统金融机构、传统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模式受到了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余额宝的实质,并且从中探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并根据目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研究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一些国家、地区金融制度的特点,改革状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完善我国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金融行业人才现状分析与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丰富的数据以及问卷调查,对天津市金融人才的学历状况、职称状况、积极性发挥状况和培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天津市金融人才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条改进措施。通过天津市与国内以及国际若干个大城市的比较,阐明了天津市的金融实力与差距。论文最后通过“专家调查法”等方式,对天津市金融人才需求进行了短期与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不断发展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继金融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之后的另一热点,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就是互联网金融本质所在,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合理、高效的运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金融服务。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了对于利用互联网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探索,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今天不断发展的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等,由此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着,互联网金融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普及的社会,互联网与金融必定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与监管思路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国对外依存结构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入手,对经济体系内流动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金融制度不完善,传统的货币政策难以对流动性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因此需要对当前的货币政策体系及经济增长结构进行变革。通过建立有效的政策调控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使金融改革步伐同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相协调,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由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特别是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 ,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结构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成因 ,以及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此基础上 ,文章分析了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并对银监会的设立及运作中的难点进行了客观的制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石出上就金融的内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就来自中国各省各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传导机制的特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金融结构日趋复杂,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