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式化是中国古代戏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戏曲艺术规律的感性显现。古代戏曲的程式化可分为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格局。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发现戏曲各组成部分在戏曲文本和演出中不同的作用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格局,一方面是承袭了其母体艺术的形式体制,同时又与其他说唱文体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其他文体创作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明清盐业中心扬州也是当时的戏曲中心。明清盐业人士不仅以戏曲自娱,还有迎銮、戏曲整理等政治任务,夤缘、娱宾等社交活动,都离不开戏曲,使得盐区戏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盐业人士资助戏曲作家从事戏曲创作,刊刻、收藏剧本,培养和激发了剧作家创作热情;盐区社会生活也有助于戏曲家创作,戏曲创作因此繁荣。另外,盐商兴建演出场馆、组建演出团体——家班等直接促成了明清戏曲演出的繁荣。盐商家班排演的《桃花扇》《长生殿》等名剧是这些剧作的经典呈现。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6-100
莫言对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宗于情感""情景交融"的叙事内容产生了共鸣,通过叙事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手段传达出他的志情倾向和某种意旨。莫言积极发掘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把神话作为寻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品格的文化之母,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元曲到明清传奇以及近代新兴的民间传统戏曲,他都积极借鉴与吸收,从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多元叙事结构与视角的融合从人物故事场景、叙事策略到语言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莫言的小说文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突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意义,从而确立了莫言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戏曲空前繁荣的元明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传唱千古的优秀戏曲作品。许多同一题材的作品被不同时代的剧作家赋予了新的涵义和时代精神,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创作、演出开拓了新的局面。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和传奇戏曲《玉簪记》就是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戏曲作品。对比两剧的各个层面,可以从中领略古代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和其他的众多戏曲作品共同铸就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明清传奇史》是一部断代的文体史,它展示传奇戏曲在明清两代由萌生到衰变的全过程,是传奇戏曲的一部完整的生命史.要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须突破本世纪以来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一是进化史观的绝对指导,二是作家作品的时间组合,三是价值判断的任意介入.  相似文献   

7.
马艳 《晋阳学刊》2007,(3):108-112
明前期传奇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个戏曲高峰之间不可忽视的过渡环节,其创作总体成就不高,思想倾向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艺术方面则追求典雅骈俪,这种创作倾向可概括为“以时文为南曲”。明前期传奇是朱元璋推行全面复古政策、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琵琶记》及其影响下“剧以载道”观空前加强的产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传奇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论《红楼梦》叙事结构的三重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在小说创作中,叙事结构模式的使命,在于替艺术形式的孕育提供土壤。一般来说,小说通过一个叙事结构模式所要把握的,是确立一个叙事中心点,这个点作为叙事结构展开的基点,控制着作品中的人物配备、事件设置、方式选择以及风格的形成。实际上,在叙事结构方面,《红楼梦》并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写法,而是在传统写法上的复合、变异和创造。如果说,《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比前人提供了新东西的话,那就是作者围绕作品的三个轴心,巧妙地把历史传奇、爱情传奇、宗教传奇的三大叙事结构模式交织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  相似文献   

9.
明代传奇《断发记》,明清戏曲总集、合集未曾收录,现仅有万历十四年金陵唐氏世德堂刻本一种,藏于日本,已是孤本。而且,该本没有明确标署著者姓名,前后亦无序跋,论者难以了解其创作意图、作者生平甚至创造年代,加之明清《曲品》之类著作的有关品评传抄有误,因而上述问题,学界分歧不小。根据《断发记》的内容和李开先的创作经历,可以推断其作者并非李开先,应是明朝初年无名氏的一部戏曲作品。  相似文献   

10.
陈佳冀 《阴山学刊》2008,21(6):58-61,128
新世纪以来的当代小说创作中,“动物叙事”作品占据了一个颇为主要的话语空间,并逐渐呈现出了类型化的表征与趋势。那么,对这一叙事类型的细分与深究,无疑具备很深的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面对着当下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动物叙事诸文本作出了有效的回应与合理的阐释,并逐步显现出了写实性的叙事特征,这里,姑且把该种叙事类型称之为写实型动物叙事,对其命名合理性进行确证,对其悠久而完备的资源谱系进行探询,可以见其在当代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所昭示出的不可预见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奇名篇,《桃花扇》在创作中既承袭了传奇创作传统,又别具匠心,另辟蹊径,以角色叙述者、多声部叙事、时间的扭曲等多种叙事手段将历史真实与传奇元素相结合,既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凸显了作者征实尚史的创作观念,又显现出清代文人传奇的叙事追求与主体意识,为后世传奇创作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2.
沈文凡  聂垚 《晋阳学刊》2012,(5):132-138
"杨家将"文学作品经历了近千年积淀,从早期的宋代话本、金院本、元杂剧,到明代杂剧、传奇、小说,再到清代戏曲,形成了大量文人创作与民间艺术的结晶,成为俗文学代表作。由于特定时代社会、历史、文化所囿,各个时代的"杨家将"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表现出时代性、专有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郭英德 《学术研究》2008,5(3):123-130
本文以明清蒙学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效果作为主要对象,从三个方面考察明清时期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蒙学读物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其伦理内涵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文人戏曲家"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了独特的戏曲之道. (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八股教育所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与戏曲叙述的生成有直接关系,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为戏曲的长篇叙事结构所借鉴,而其"代圣人立言"的文体特征造就了戏曲叙述的深层结构. (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文词派戏曲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是"以时文为南曲"的产物,更进一步看,则与戏曲家早年接受的蒙学教育有关,传统蒙学教材大都是整齐、对偶、押韵的诗歌,这种诗歌教育对戏曲语言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清文人士子经由特定的文学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成为戏曲文学生成的催化荆,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戏曲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节点,莫言前期与后期的创作在苦难叙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前期创作中,苦难是莫言小说的叙事动力,莫言常常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深处,以富有现代性的表现方法进行细致的描绘与渲染,以突显苦难的强度以及人物形象内在的生命张力,从而使其作品拥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获诺奖之后的新作中,莫言有意淡化了苦难意识,在叙事中多采用传统文学的方式,作品的整体格调也由此变得轻逸平和。  相似文献   

15.
李开先的《宝剑记》最早以传奇这一戏曲样式透露时代风云,表达时代主题,开启了明清传奇中忠奸对立的主题,在中国戏曲史上功不可灭。  相似文献   

16.
侠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经建 《文史哲》2003,(4):156-161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又具有“民间性”与“反正统性”的特征 ,其文化价值观念以“元叙事”形态和“潜文本”方式被转译为 2 0世纪中国小说的叙事资源和创作题旨。这批小说大都采取“英雄传奇”式叙事 ,具有“侠义”母题类型 ,并表现出“江湖乌托邦”境界。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其后宋元明清小说、戏曲的风格、题材和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部分唐传奇作品围绕女性主题而展开,因此,女性主题自然成为唐传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在此方面著述颇丰。本文围绕这一时期唐传奇女性主题研究关于女性地位、婚恋自由和社会礼法的论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今后唐传奇女性主题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叙事视角艺术及其叙事文体的独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叙事文体的独立与其极富灵性的视角操作艺术存在密切关系。传奇作者们通过采取全知叙事框架下的局部限知叙述、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以及多视角的交叉与转换等叙事谋略,使传奇文本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叙事的时间、节奏等方面都超越了母体史传,发育成独具小说审美品格的叙事文体。唐传奇叙事艺术成就的获得,既吸纳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如史传、六朝志怪的营养,也借鉴了国外叙事艺术,如印度的佛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许艳文 《江汉论坛》2001,(12):69-72
明清传奇是继元杂剧高度繁荣之后的又一艺术高峰,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作家和传奇作品,数百年来一直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这一艺术现象与明清时期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以及各种各样的观念形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虽然民国时期传奇杂剧逐步走向末路,但其创作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仍处于不可取代的地位,因为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戏曲逐渐走向现代转型的时间段。民国中后期传奇杂剧创作主要集中在江南,但川人学者刘咸荥所著《娱园传奇》值得重视,其总体特点呈现复古倾向。具体表现为戏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创作观念和文化态度上明显指向正统和努力复归传统;在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上都体现了民国传奇杂剧的嬗变,极具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