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继承杜甫以诗为史的传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更多是对爱国诗书写传统的反拨,具体表现在艺术思维方式、表情手段、形象塑造三方面的创变,形成反拨的原因包括创作心理动因、创作原则、艺术个性三个方面,反拨的影响包括对爱国诗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纯化和深化。李商隐的爱国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晚唐诗坛卓然特立,从爱国诗发展流变历程考察,李诗的创变更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查慎行的《苏诗补注》,秉承了清初重视考证的学风,注重对苏轼诗中"今典"的考证,详细地解释了地理、职官、名物等历史名词,尤其是历史地理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查慎行还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对苏轼诗中的句意、篇意进行了可靠的解释。《苏诗补注》是对宋代苏轼诗注本的有力补充,是清代诗歌注释的典型著作。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王士倡导的“神韵诗”是对清初激越诗风的一种修正与发展,而乾隆时期袁枚倡导的“性灵待问,既是对“神的诗”说的扬弃与发展,也为清末诗歌革新开了先声。这两次诗风转变实际上构成了连接清初和清本诗歌创作鼎盛的桥梁。经过这两次诗风转变,清诗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诗歌中有一类很特别的诗———女冠诗,这类诗反映了李商隐一段不同寻常的秘密恋情。这类诗感情真挚缠绵,带有浓郁的感伤情调,还渗透诗人的身世之感。李商隐的女冠诗具有纯情化、纯诗化和象征化的特征。他把古代文人爱情诗提升到纯粹感情的领域,实现了由欲到情的升华超越。李商隐的女冠诗闪耀着人性的光华,昭示着晚唐时期人性的觉醒和回归。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诗作以“用典繁复,意境曲折”著称,典故的翻译和意境的呈现,是李商隐诗歌翻译的一个难点。本文将结合李商隐诗的圉内翻译现状和美籍华人刘若愚的李商隐诗译本,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李商隐诗中特色形象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李商隐所处时世、身世及家世的分析,得出这三个方面促成了他悲凉、内向的性格和心态.并通过分析他的政治诗、咏史诗、爱情诗,进一步展现了李商隐的悲剧心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诗歌所呈现出的朦胧、蕴籍的独特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查慎行撰有《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该书针对苏诗旧注作了进行了全面的订正、补充。清代宋举、邵长蘅整理翻刻宋代施元之、顾禧、施宿《注东坡先生诗》而成的《施注苏诗》,对施顾原注常有妄删,查慎行首先针对此现象,补充了施顾注的原文,并对旧注改动引文的原文以迁就作者的现象作了批评与更正。其次,查慎行在《施注苏诗》的《续补遗》二卷的基础上,又依靠宋代及明清的文献,辑得苏轼的佚诗一百二十余首,并对互见于苏轼与他人诗集中的九十首余诗歌作了考证,论证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苏轼的作品。《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文学史上,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诗名颇盛。但在他所有的诗歌中,千百年来最为人传颂的恐怕要算是爱情诗了。这部分诗不但所占比重大,而且精品也最多。晚唐以前,还很少能有像李商隐那样大量创作爱情诗的诗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既与晚唐时代的社会背景,李商隐个人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有关,也与他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吸收有关,而齐梁诗歌恰恰是大量地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所以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李商隐的关注,本文拟就二者的关系作一论述。考察李商隐与齐梁诗歌的关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他本人对齐梁诗…  相似文献   

9.
清初著名诗人陈允衡诗作自成一家,成就为世人瞩目。诗歌多表现个人愁苦和漂泊哀伤,情调凄切,尤工五古;其创作心态具体表现为遗民心态、山水心结和亲友情谊三个方面;其创作诗法杜甫,诗歌呈现温柔敦厚与精深孤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乾嘉学者沈钦韩以经史考证见长,兼具诗文创作的才能。他综合两方面的长处,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精深的考证功力从事诗歌注释,形成了"以考证注诗"的方法。在《苏诗查注补正》中,沈钦韩针对宋代苏诗的类注本、施顾注本、清代邵长蘅的补施本、查慎行注本的错误作了详尽精细的补正:首先针对性苏诗所用的古典作了补注。其次,沈钦韩拓展了宋代以来诗歌注释中的"以史证诗"方法的内涵,将"证"的重点从"印证"转移到"考证"上来,从而将"以史证诗"方法上升为"以考证注诗"的方法,对苏诗诗题与诗句中涉及的人物、时事等史实作了严密的考证,尤其将重点放在职官典制、地理方面,从而对苏诗的句意、篇意作了完整可靠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对"温李"晚唐诗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中包涵了其诗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诗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视诗的感觉与幻想,哀伤缠绵的审美需求。卞之琳的《无题》组诗、林庚的多首《无题》继承和发扬了李商隐无题的优良传统,在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无题与古典无题的深刻联系。无题诗代表了一种对诗歌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性的排斥,对含蓄朦胧、晦涩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推崇。无题诗与情爱主题的天然联系代表了诗人对私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感官直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试析李商隐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从“悲凄之美”、“曲折之美”、“迷离之美”三个方面论述了李商隐诗歌朦胧凄迷的美学特征, 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际遇和内容、结构、用典、意象、语言等艺术创作方面阐释了李商隐诗歌意境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是价值最高的宋诗宋注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但对于李壁注对王安石诗歌艺术层面的触及和讨论,学界重视仍然不够.一方面,李壁对王安石诗歌师法韩愈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体察,于注文中多有表露,这是尤其不应当被忽略的:另一方面,李壁注诗,意、艺并重,在解释名物、典故以及补充本事的同时,谈诗论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4.
清初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抟成一个降臣诗群。"江左"诗群的文学业绩,与表现时代强音的遗民诗人相交汇,奏响了清初诗歌的"主旋律",带动文坛风气的转变,是明清诗派消长、风会转移的一大关键,并影响着清代诗歌的走向和进程,为清诗超元越明、取得斐然成绩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15.
论宣城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初地域文学兴盛的环境下,以施闰章、高咏、梅文鼎、梅庚为代表的宣城诗人树帜诗坛,形成区域色彩鲜明的宣城派,其独具特色的诗歌被称为“宣城体”。在清诗流派研究史上,宣城派长期被冷落、悬置。本文从宣城派的兴起、文学渊源的考察、“宣城体”特色的辨析三个方面,探讨宣城派的历史风貌和诗歌艺术旨趣,认为宣城派兴于清顺治初,康熙中叶后逐渐淡出诗坛,宣城派并非清初的宗宋派,其文学近源是明中叶以后的宣城风雅,“宣城体”具有诗道一贯、言之有物、醇厚为则、风貌朴秀、语言简净五大特征,与“神韵体”、“梅村体”一起构筑了清初诗歌的繁富景观,并影响着清代诗风嬗变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存最早的宋代诗歌注释,任渊的《后山诗注》继承了李善《文选注》重视典故语词出处的传统,而在释意与诗学批评方面有所创新。任渊将诗集目录、作者年谱、诗歌编年考证三者融为一体,有利于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诗歌。任渊又考证后山诗中时事、今典,探索后山诗的创作事因,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内容,以及陈师道个人生活与交游史中的轶事。任渊还探索陈师道的心理感触,阐发言外之意。最后,任渊寓批评于注释之中,总结后山诗的写作技巧,评论其艺术效果。《后山诗注》的阐释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诗凄美动人而又晦涩难解,主要表现其心灵世界。其诗歌多用象喻,但这个喻体的本体却不出现,而是跨越本体直接说到这个喻体所引起的情思,得意而忘象。这正是义山诗的难解之处,也体现了其诗歌独特的美。义山诗超越了形象本身,又涵盖了一切形象,而这种超越形象的美是建立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系统之上的。在词藻、意象组合、意象创新上,李商隐都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18.
清初诗坛具有异于往代的鲜明特点:一是诗歌创作上出现了众多地域文学集团,地域诗群和流派的强大实力,一改传统的以思潮和时尚为主导的诗坛旧貌,出现了以地域性为主的诗坛格局。二是清朝统治阶级积极有效的诗文化投入,使清初诗歌与政治联姻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康乾盛世之时,"清醇"、"雅正"之风彻底荡涤和横扫  相似文献   

19.
《钱注杜诗》诠释方法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注杜诗》是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力作,他用诗史互证方法对杜诗做了深刻诠释,同时也开启了诗歌解释方法的新领域,但历来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钱注中的以史证诗与以诗证史两个方面,进一步挖掘《钱注杜诗》的价值,从而揭示它在杜诗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无题诗而著称 ,成为我国文人恋情诗的代表。然而一千多年来 ,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政治诗 ,以为他只是一位纯情的“爱情歌手”。其实李商隐的一百余首政治诗 ,占其现存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诗反映统治阶级横征暴敛 ,同情人民疾苦 ,指出“官逼民反”的实质 ;鞭挞宦官专制及其把持军权、干预朝政 ,玩皇帝于股掌之上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 ,深刻反映朋党斗争的残酷性 ;反对强藩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 ,维护中央集权与国家的统一。李商隐政治诗深刻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 ,他是继杜甫、白居易之后 ,我国唐代又一位杰出的政治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