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和测量法对广东省两个地区九所幼儿园的830 名中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学前儿童心理弹性在 师幼关系与情绪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师幼关系质量在性别、留守状况与独生与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 年级差异;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留守与否、独生与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情绪能力在年级、独生与否上存 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以及留守状况差异;(2)师幼关系与幼儿心理弹性、幼儿情绪能力两两相关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 作用;(3)心理弹性在农村学前儿童师幼关系对情绪能力的影响上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在游戏中完全的释放自己。儿童的性别角色意识几乎是在游戏中形成的。教师在游戏中的性别期待、性别教育理念影响其进行游戏指导和性别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双性化教育理论视角出发,整合出游戏中教师性别教育指导策略:教师应突破自身性别刻板印象,创设公平的性别教育环境,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图片法、提问法、投射测验法、自然观察法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 ,其结果为 :(1 )幼儿性别确认的发展具有年龄差异性。 (2 )幼儿期性别坚定性的发展水平不高。 (3)幼儿性别稳定性的发展随年龄增长水平逐步提高。 (4)幼儿在性别确认、性别坚定性和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中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5)男孩偏爱与男性认同 ,女孩偏爱与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幼儿关注到的绘本中的文字是否对其有潜在影响,利用眼动仪并结合传统研究方法开展实验,在实验中让幼儿对绘本中出现的文字进行再认并记录和分析相应的眼动指标。结果如下:(1)眼动数据显示,179名幼儿被试中有146人(占比81.6%)对图片中出现的文字进行了关注;幼儿对思维泡泡中的文字兴趣区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无思维泡泡;大班幼儿对文字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显著短于中班幼儿。(2)幼儿对思维泡泡形式呈现的文字再认成绩显著好于无思维泡泡形式;关注到文字的146名幼儿中有95人(占比65.10%)能够正确地再认图片中出现的文字;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幼儿的再认成绩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幼儿在阅读知识类绘本时会关注到文字,并对这些关注到的字有一定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采用儿童性别概念认知调查问卷与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儿童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以便提出有针对性教育策略。结果发现,四~六岁儿童性别同一性认知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六岁儿童性别稳定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四岁、五岁儿童,但后者性别稳定性认知水平差异不显著;性别恒常性认知水平年龄差异均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四、五、六岁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学前儿童中已分布,四岁儿童女性化与双性化的比例均在30%左右,五岁儿童双性化比例达到74.32%的峰值,六岁儿童双性化比例逐渐下降为54.65%;男性化比例有所偏低,最高的出现在四岁组20.28%。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认知与性别角色类型发展状况均表现出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特征分化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幼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761名幼师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效能感、学业成就显著低于女幼师生,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水平显著高于女幼师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能显著负向预测男幼师的专业认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专业认同的路径包括:(1)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专业认同;(2)通过影响专业效能感间接影响专业认同;(3)通过影响专业效能感来影响学业成就进而影响专业认同。基于上述影响机制本研究提出如下心理干预策略来促进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发展:第一,通过教育淡化性别差异认知来降低社会文化中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第二,学校可减少物质文化环境设置上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线索;第三,采用自我价值肯定干预、性别角色干预、内隐能力观等干预策略改变男幼师生的社会认知以抵御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良好的性别认知能力的起始阶段与关键时期。幼儿性别认知障碍具体表现为异性化模仿倾向、分裂情绪性困扰及跨性别类型化活动,原因包括个体先天生理机能反应、负性创伤事件的应激机制、重要他人的角色期待和社会性别文化的角色定型。为了矫正幼儿性别认知障碍,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现代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身心交融的教育理念下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在体感交互的游戏活动中指导性别角色行为;在具身互动的学习环境下建构性别认同意义。  相似文献   

8.
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与早期家庭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幼儿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逐渐形成了符合社会标准的男女性别角色行为的呢?文章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在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应该在早期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性别观念对农村已婚女性外出务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女性家庭地位在促进这一作用上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发现:具有现代性别意识观念的女性显著地提高了其外出务工的概率,这中间起作用的主要是女性性别角色认同观念;同时女性家庭地位的调节作用明显,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观念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效应。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对受教育程度和区域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农村中低学历女性群体和中西部女性群体性别观念对其外出务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在高学历群体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研究尝试为理解我国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现象提供一个解释视角,倡导通过性别平等来释放女性在家庭社会经济中的性别红利。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在幼儿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对性别角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示范性榜样,成为幼儿重要的模仿对象,本文通过对传媒自身因素以及大众传媒中的刻板性别形象的分析,展示出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和建构.  相似文献   

11.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女性非农转移和流动的父权制因素探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村女性在非农转移和社会流动过程中相对于农村男性处于劣势 ,父权制通过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影响其转移和流动 ,使其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要促进农村女性与男性平等地转移与流动 ,必须挣脱父权制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的禁锢。  相似文献   

13.
告状是幼儿常见的社会问题解决方式,幼儿不同类型和不同频率的告状行为会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接纳程度。采用观察法和教师评定法,考察了309名幼儿自我导向、他人导向和规则导向三种告状行为的发展规律,并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与教师接纳三个维度(亲密度、关联度和信任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男孩在小班时期并未出现告状行为不同导向的差异,随着年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规则导向为主的告状行为模式;女孩中,他人导向的告状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导向。幼儿不同导向的告状行为与教师接纳不同维度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且受到幼儿性别的调节。该研究结果提示教育者,要从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接纳变化的视角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并重视性别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农村幼儿的祖辈依赖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在农村3所幼儿园采用“幼儿祖辈依赖量表”和“幼儿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调查了142名农村祖辈隔代教养幼儿的祖辈依赖和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农村幼儿的祖辈依赖与其心理健康问题及大多数子维度相关显著;幼儿祖辈依赖能正向预测其心理健康问题;祖辈隔代教养类型和幼儿接受隔代教养起始阶段在幼儿祖辈依赖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40名4-5岁的城乡幼儿为被试,考察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组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组幼儿;城市组幼儿冲突信念理解能力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情绪命名和情绪观点认知能力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在情绪理解任务中对恐惧和伤心的各项识别得分显著优于农村组;城市组幼儿相对于农村组心理理论平均分高,而农村组幼儿区分信念平均分高于城市组;两组幼儿在意外地点和外显错误信念的理解上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性别教育不仅包括性别意识教育、性别平等教育,还包括性别角色教育.当前,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存在着忽视甚至否定性别角色教育,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尤其是与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的问题.同时,女大学生性别教育还存在着教材和师资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推进女大学生性别教育,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准确把握性别平等的深刻内涵,并汲取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精华,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结合起来,把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西方性别角色态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西方性别角色态度研究有以下特点 :测量量表多样化 ;研究的概念复杂化 ;跨文化研究 ;性别角色态度发生变化。西方性别角色态度的最新发展是矛盾的性别主义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CFPS 2018)的数据,以相对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评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整体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减贫效应显著,在相对贫困线标准下降低了43.0%的贫困发生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减贫效应在年龄、性别方面存在差异:在年龄方面,农村医疗保险对于中老年人的减贫效应更为显著;在性别方面,农村医疗保险对于女性的减贫效应总体高于男性。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减贫的制度效能,建议:优化医疗保险内部制度设计,强化经济绩效;下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健康绩效;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医疗保险减贫效应精准性。  相似文献   

19.
儿童性侵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我们对幼儿性知识教育的思考。对幼儿进行性知识、防性侵教育主要应从幼儿园、家长两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强化国家和社会责任。幼儿园开展性知识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幼儿及家长科学理解性知识教育的含义,让幼儿具有性别自认能力和建立性别角色;其次,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各种活动,侧面进行性知识教育,培养科学的性态度,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教师要正确面对、理解班级幼儿之间发生的“性游戏”,为幼儿防性侵打下坚实基础。在家庭开展性知识教育,要求家长正确面对幼儿的各种提问,掌握好性知识教育时机,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注意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的培养,实时为幼儿解答疑惑。家长、幼儿园同时还要重点对幼儿开展防性侵教育,让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措施;教会幼儿求救方法和力所能及的反抗;培养孩子生命意识和独立自理能力。国家和社会还要完善幼儿保护法律,健全“二次伤害”防范机制,学习、参考世界各国对儿童性侵案的处罚方法。只有社会、幼儿园、家庭全方位筑起防性侵的“防火墙”,才能预防幼儿性侵事件发生,才能还儿童一个健康、自由、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发现当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性别角色教育意识、性别角色教育内容、性别角色教育形式和性别刻板印象四个方面,其中尤其以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较为明显或严重。在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对在职学前儿童教师培训,提升其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适当措施尽量淡化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教育还应体现出渐进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