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为了探究母亲的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幼儿问题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亲子沟通问卷》以及 《幼儿问题行为问卷》(家长版)对辽宁省501 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测查,并用SPSS26.0 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 现:母亲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负向预测亲子沟通;亲子沟通能负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且在母亲教养方式和幼 儿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要教育建议:父母应理性看待幼儿问题行为,发挥自身榜样作用;采用科学教养方式,提 升自身教养水平;建立良好亲子沟通,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2.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及终身教师,父母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父、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差异造成其学历和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通过对88名学前儿童实施创造性动作和活动测验,主要由母亲完成家庭基本信息和教养行为问卷,考察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父亲和母亲学历、教养行为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及差异。结果发现:3-6岁儿童创造力呈U型发展,4岁是幼儿创造力的下降点;母亲的学历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独创性有正向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彝族地区386个幼儿及其父(母),测查父母对幼儿所采取的教养方式状况。分析认为,彝族地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随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加;彝族父母所采取的消极教养方式多于汉族父母。因此,作者建议彝族地区父母尤其是彝族父母对幼儿多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等积极教养方式,少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母亲守门行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和父亲参与教养之间的关系,采用母亲守门行为量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父亲参与教养问卷对四川省三所幼儿园内241名幼儿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母亲守门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母亲守门行为显著负向预测父亲参与教养;2)母亲守门行为可直接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可通过父亲参与教养间接作用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开门行为与父亲有效参与幼儿教养能够提升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幼儿焦虑的关系并检验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产生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婚姻满意度分量表、父母 教养方式问卷和幼儿焦虑量表对643 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幼儿焦虑各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躯体伤 害恐惧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具体为5~6 岁组幼儿躯体伤害恐惧水平显著高于4 岁及以下组幼儿,而与4~5 岁组无显著差异; 4~5 岁组幼儿躯体伤害恐惧水平与4 岁及以下组幼儿间无显著差异;(2)婚姻满意度与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教养 方式及幼儿焦虑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民主型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3)教养方式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幼儿焦虑的关 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教养方式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强迫-冲动障碍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教养方式在母亲婚姻满意 度与社交恐惧、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分离焦虑、母亲婚姻满意度与躯体伤害恐惧、母亲婚姻满意度与广泛性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 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长教养方式、父母参与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参与在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 题解决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以“幼儿科学问题解决测验”为研究工具对福建省五所幼儿园226 名幼儿(M=62.1,SD=7.14)进 行测评;以“中国家长教养方式问卷”“父母参与问卷”为研究工具对参与测评的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研。研究结果表明:权威 型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专制型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呈现显著负相 关关系;父母参与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父母参与在权威型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 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1.8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38名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初中生羞怯量表、教养风格问卷及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量表的测试与统计分析。结果:(1)父母的个人主义取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自我表现性羞怯、指向陌生人的羞怯以及面对负性评价羞怯;(2)父母教养方式可显著预测初中生羞怯的部分维度;(3)父母集体主义取向通过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影响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羞怯。结论: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父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会通过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子女的羞怯状况。  相似文献   

8.
采用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及自编幼儿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陕西省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继而探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预防和减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早期家庭养育指导提供实证依据。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因素,专制型、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风险增加相关,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风险降低相关。建议:重视西部地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善用权威教养弱化专制教养,同时加强对家长教养方式的早期指导与干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0~3岁婴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类型与养育指导需求,采用养育压力量表和养育指导需求问卷对745名婴幼儿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的总体水平偏高,尤其体现在幼儿教养、外界环境、生活调适三个维度;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可划分为低压力型、中压力型、高压力型三种潜在类别,中压力型父母占比最高,高压力型次之,低压力型父母占比最低;三类父母在最小子女年龄、与子女关系、居住地、主要照料人、家庭月收入、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养育指导内容与指导形式上,三类父母既有共性需求,也有差异化需求。为缓解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建议父母自身加强养育知识学习,提前做好养育规划;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政府为家庭早期教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这一群体入手,就当前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展开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有反作用。基于此,笔者建议:父母们寻求教养的一致性,在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基础上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的来源是儿童文学事业建设之基础。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从一发生起,便开始从学理上积极探索此命题。收集、翻译、创作这三大来源囊括了儿童文学建设可依托的资源。研究者们对每种途径实行的原理、步骤、条件等都有细致的学理分析。归整这部分史料对当下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自我接纳的差异,从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对310名留守儿童和714名一般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一般儿童自我接纳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自我接纳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2)性别和留守类型在自我评价上的交互效应显著,表现为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女生的自我评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学段和留守类型在自我接纳上的交互效应不显著,但学段的主效应显著,表现为SAQ总分上随着学段上升而上升,且各个学段之间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班级人际关系的差异,采用方便整群取样的方法,利用同伴提名法对1024 名中小学生进行调 查,其中留守儿童310 名(双亲外出104 人、父亲外出153 人、母亲外出53 人)。结果发现:母亲外出儿童的同伴接纳得分最低且 同伴拒绝得分最高;在同伴关系类型中,母亲外出儿童在受欢迎组中占比最低且在被拒绝组中占比最高,父亲外出儿童在忽视 组中占比最高,普通儿童则在争议组中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4.
契诃夫在他的儿童系列中,创造了一批率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他们是点缀在契诃夫那些“灰色人物”中的亮丽风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作者对未经扭曲的人性的张扬,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及浓郁的人文色彩。契诃夫是美好童心的真正歌手之一,其儿童作品是成年人反观自省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5.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教师-学生评定量表〈T-CRS-C〉》2.1中文版与《家长参与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问卷》,考察了兰州市安宁区215名一年级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入学适应状况。研究表明,一年级流动儿童总体适应良好,但在行为控制与同辈社交能力方面适应较差。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在任务取向、自表能力、同辈社交能力三个方面存在差异。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与就读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家长较高的参与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担任班干部、就读Y小学与K小学积极相关。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依据儿童心理学理论,总结儿童年龄分组的特点及其心理行为特征,并通过调查福州儿童公园不同主题空间儿童活动的情况,分析不同主题空间儿童数量分布和儿童年龄分组分布特点,验证主题空间与对应年龄组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耦合性,包括主题空间对儿童心理考虑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具有创意等方面,提出了儿童公园主题空间创造的优化措施:充分考虑儿童年龄分组的心理行为差异性、加强主题空间创意性和成人休憩空间合理融入性。  相似文献   

19.
生存·游戏·确证——论儿童文化的功能属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成长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提供有利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迁移。要进一步为留守儿童提供保护和保障措施,就要依据迁移规律首先了解什么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因此,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度量流动人口安排子女随迁的选择性,发现流动人口自身能否提供子女的物质保障是其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另外,流动人口的迁移状况和职业性质也会影响其子女随迁。进一步依据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用logistic回归模型阐述儿童自身特征、父母社会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和社会身份背景等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母亲是否外出、父母外出时间、儿童就学难易程度、住房条件、生活成本是流动人口子女是否随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