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 ,她有着独特的以丑为美的艺术感悟。本文浅要地分析了其小说审丑艺术形成的原因 ,审丑艺术的表现以及其审丑美学价值的独特表现形式。张爱玲自身生活经历和文化渊源的影响造就她独特的内心世界 ,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心世界映射到她的作品中和创作的人物身上 ,在悲剧性的世俗人生中展现人性丑恶的一面 ,并通过“含蓄”、“参差对照”的艺术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方式所构成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审丑思潮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理论上阐明审丑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及它的形成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20世纪哲学思潮的转向促进了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使得人的感性生命极大解放,从而为“丑”进入现代审美领域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现实世界本身美丑交错杂成的现状,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这为审丑教育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迫切的现实基础;再次,教育学与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审丑教育问题提供了学科基础,审丑进入教育学领域,既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宗旨。  相似文献   

3.
基督圣像:从冲突到审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圣像无疑是最典型的基督教艺术,但其从产生到合法性的最终确立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间更是发生了残酷的“圣像破坏运动”。就像“二希”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基督教文化,圣像是古希腊具象艺术和东方抽象艺术碰撞、融合的结晶。耶稣基督的“奴仆形象”为圣像艺术提供了审丑的契机,审丑的思考也推动了圣像艺术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出现后现代文化现象,通俗儿童文学正迅速地从艺术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其产业化势头越来越猛。在中国儿童文学产业化进程中,需要警惕“数字崇拜”和电视“图像”化写作这两种倾向,因为前者消解思想和艺术的创新,后者难以养成儿童的“阅读”能力,难以由此生成自我意识、想象力和批判能力。作为应对,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加强艺术儿童文学的修为,同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张扬“经典”思想、“文字”力量和“深度模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艺术是以审丑为主潮的艺术。审丑冲击了传统美学,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美学,因为其透射着深切的美学关怀。审丑具有直面现实,促人警醒;反向思维,拓展疆域;震撼身心,恢复本性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残雪是新时期创作颇丰、影响较大的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她的小说以其“审丑”的艺术观念、“变形”的艺术手段,表达了作独特的潜意识生存感受——悲哀和痛苦,是对“革”题材最一般、最真实的艺术概括。其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坛上是一朵开不败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谈起儿童歌舞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的“儿童歌舞剧之父”黎锦晖先生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以音乐、歌舞和戏剧组成的综合艺术形式——儿童歌舞剧,为儿童音乐教育开创了新的道路。如今的儿童歌舞剧仍以其内容积极向上、充满儿童情趣、载歌载舞、寓教于乐的特点,教育、影响着当代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9.
高华琴 《新天地》2011,(9):151-151
教育是“根雕”的复杂艺术,“爱”是教育的主旋律。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1.
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但是其理论观点却有独到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人类艺术掌握活动的审美本质入手,来认识审美教育的本质特性,并归纳出四个主要特征;二是从主体审美心理的张力结构的构建入手,提出“审丑教育”的概念,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形态和方式上丰富和发展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2.
:奥尔夫原本性艺术教育对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助力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首届奥尔夫教育大会,围绕着“本土化的原本性艺术教育”这一主题,对当前奥尔夫教育本土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多视角、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本文梳理了2017首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的交流成果,对大会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及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有创意的儿童哲学探索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实践的青睐。为超越“儿童”与“哲学”的二元对立, 儿童哲学经历了从强调哲学性的“教哲学”,到复归儿童性的“有哲学”,再到强调实践性的“做哲学”的迭代发展。儿童哲学与 教育戏剧在“做哲学”中实现了价值诉求、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态的整体性耦合。在教育戏剧中,儿童通过隐喻嵌入的“对话”穿 梭于“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通过身体嵌入的“游戏”穿梭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最终打开儿童“爱智慧”的哲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审丑思潮与中国先锋小说丑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西方现代感性学中的“审丑”及其对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催生作用,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先锋小说的感性学观念的变化——由审美到审丑的演进,进而论述了审丑这一先锋小说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6.
“儿童读经”与语言教育、文化教育、伦理教育各有某种关连,后三者之间亦两两互有关连但是却呈现不同内涵。在一般意义上,“儿童哲学”可以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然而在严格意义上,可以说是针对儿童的哲学训练。本文重点专注于从伦理教育理念来阐明:“儿童读经”或“儿童哲学”是否是一个好的或有效的伦理教育方式?且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何差异?基本结论是:“儿童读经”与伦理教育的关联不大,儿童哲学由于强调思考与讨论,在伦理教育方面主要能提供伦理思考的面向,协助伦理教育知、情、意、行之“知”的培育部分。  相似文献   

17.
周文富,现代画家,儿童教育工作者。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各著名大学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以及英美日韩等国艺术家收藏。1198年,他创办“上海现代儿童想象艺术教育中心”,倡导创造性儿童想象艺术教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他的努力下,亚洲第一座儿童想象艺术博物馆在上海筹办并开工。作为一名画家的周文富,一下子又成了教育界“不可回避”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作者以进步的审美观塑造了许多个性突出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以进步的审五双刻画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丑的形象.这些作品寄托了蒲松龄的”邓债”.本文报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一、“丑”在艺术上的价值在理解《平斋志异》进步的审丑观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丑”在艺术上的价值。何谓“丑”?“丑”是与“美”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拙劣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歪曲.”①“丑”是“假”、“恶”的集合,是对“假”与“恶”的感性显现.“丑”…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内儿童自然教育直接照搬西方的森林教育模式或以游学、生物科学教育、营地教育等形式开展,忽略了自然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为了厘清自然的内涵,探究自然与儿童教育的本原性关系,探寻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实践路径,从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关于“自然”的原初涵义入手,阐述自然所具有的“自己如此”“生长”“涌现”等原初内涵是教育回归自然的本原依据。让教育回归自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不破坏儿童本来如此、自己如此的状态;顺从儿童固有的本性;激发儿童自主化生的力量;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儿童自然教育应“以自然为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旨”,在实践中走进大自然或创设微自然环境,以自然游戏为核心,融合生命教育和自然美育,激发儿童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能,促进儿童丰满生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论者都认为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反理性”、“审丑”的,我的意见是:“正统”与“反叛”得兼。从其内容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根本规律说,现代派文学与正统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从其艺术外部特征和某些表象来说,现代派文学似乎是离经叛道的。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不是“正统”与“反叛”的关系,而是各具个性的文坛孪生兄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