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时间,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延康元年陈群始建说,此说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曹丕未篡汉时即延康元年(220年)二月,主要依据为《三国志.魏书.陈群传》:"(文帝)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通典》、《文献通考》等皆从此说。目前,史学界大多数学者如唐长孺先生等也持此意见。  相似文献   

2.
世入北魏,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历史性嬗变,正式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两大中正组织系统.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北魏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中正制度的一些弊端,使九品中正制的品评机制更趋完善,而且也将传统的州郡辟召之制纳入到中正制度的选举体制之中,使九品中正制对地方选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为增强.随着北魏选官制度的这一变化,也标志着北朝一系的九品中正制已初步形成,在九品中正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魏王朝倡导"唯才是举"原则,但是也并非完全放弃对儒家道德价值的追求,不仅有限度地恢复汉代选举制度,而且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监督。特别是文帝创设九品官人法,通过制度化的中正制度,力求达到"德"与"才"价值取向的平衡。西晋是九品中正制确立的关键时期,但是西晋朝臣有关废九品中正制的灼见,是西晋政治腐败和统治危机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所得州、郡、县中正官实例 ,分析认为 ,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之设置似应为州有中正、大中正 ;郡、国设中正、大中正、小中正 ;县、邑设中正、大中正、小中正。梁初仍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与坞堡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5.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代一直是重要的选官制度,进入南朝后,中正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表现在萧梁时期吏部铨选“皆须中正押上”的制度;中正品第与吏部授官必须一致的原则等。中正地位的进一步强化是适应门阀统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与这一时代相始终的九品中正制度不可能不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分阶段的历史考察。在这篇文章中,只讨论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一、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正式创立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一朝遭到了大规模的抨击。当时许多人上疏指责中正制度,其中尤以刘毅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一语最具代表性。涉及到九品中正制度的论文或专著,大都据此得出结论:当时世家大族垄断了上品。本文认为,这一结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晋武帝时,段灼上表:“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沿袭,并在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中正系统分张运作的新变化。其后的北朝各政权虽然在中正选任、执掌和作为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品中正制与流内流外制度、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北朝的选举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任官及乡品看魏晋秀孝察举之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时期,尽管九品中正制已成选官的主导,但承自汉代的秀才孝廉察举制度依然存在。魏黄韧二年定制郡国口满十万岁察孝廉一人,西晋未见变动。晋太康中口约1616万,则年举孝廉约160人左右。又太康中19州,年举秀才约19人,加上“八公”所举,年约20余人。合计秀孝年举约180人左右。共数量不可谓小。更重要的是,虽共时由察举入仕者也必须经中正品第,因而形式上也被纳入九品中正制的制约之下,但它仍然具有与九品中正制度不同的选官标准、作用与倾向性;并且,魏晋南北朝中察举制度在不断变化,最终成了科举制度的前身。所以,对此期察举制度的研究是颇有意义的。本文便准备从其任官及其与中正品第的关系这一方面,对魏晋时期秀孝之举在选官体系中的地位,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铁民、李亮伟二先生在《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一文(以下简称《释褐》)中认为,唐代进士及第必守选三年才能释褐授官大抵符合中、晚唐的情况,却并不符合初、盛唐的实际。本文作者翻检了有关资料,认为初、盛唐时及第举子的守选制是存在的,只是初唐时进士及第先授散当番,然后再定冬集,而盛唐时却直接定冬集。初唐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可推测得出,至盛唐时已明确规定,且渐成定制。  相似文献   

10.
吴超 《东方论坛》2014,(1):12-15
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国祚最短,故在制度创新方面,建树不多。关于蜀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陈寿《三国志》记载粗略,其他文献亦语焉未祥,这对于还原蜀汉政权的制度建设,造成相当大的困难。以下就蜀汉政权制度建设中的选举制度及其特点进行讨论,指出蜀汉政权并未实行如曹魏、孙吴所使用的较成熟的九品官人法之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必龙同志新近撰著的《状元论》,是继他的以研究现代官员道德人格修养为主旨的《公仆道德新论》之后 ,又一部研究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治学从政、做官为人的论著。作者以古代状元群体为研究对象 ,并通过这一群像 ,深入考察、精心梳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取向。《状元论》共分上、中、下三编九章。上编着眼于对我国古代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历史考察和对状元群体的总体评析。分别对我国古代各种类型的选官制度 ,诸如远古传说中的“禅让”、“选贤任能”、“世卿世禄”、“乡举里选”以及汉代的“察举取士”、魏晋时期的“九品中…  相似文献   

12.
《神韵集》是清代大家王士禛早年编纂的唐诗选本.江西图书馆馆藏清初刻本《唐人七律神韵集》内署“王士祯(原名王士禛)选”,当今学界一般认为该集是《神韵集》的变异版本或至少有部分诗歌为王士禛所选.事实上,通过当时的原始文献以及该选选诗内容、特点、数量等方面的考析可知,王士禛所选《神韵集》的所有版本均已佚失,《唐人七律神韵集》应为伪托之书,该书并非王士禛所选,乃为清人汪棣所选之唐诗,汪棣鉴于士禛极高的学术地位与声望,而伪托王士禛所选以扩大文学声势,达到宣扬自己诗学主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九品中正制的本意是以德才衡量人物 ,别其高下 ,量才授官 ,以期做到用人公正。由于统治者的利用和门阀势力的膨胀 ,这一制度逐渐蜕变 ,清义的作用日益下降 ,品评人物渐渐为少数贵族所操纵 ,最后只重出身 ,不论德才 ,沦为世家大族巩固特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贞观九年五月敕、初盛唐选人与官阙的关系、唐代墓志所载初盛唐人及第授官情况以及及第明经授散当番成因的辨析与考证,认为王勋成先生在《唐代铨选与文学》《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中提出的初盛唐及第进士必须守选三年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两部选本都是清人唐诗选本中的佳作,学者们往往将二选割裂进行研究。其实,二选的编选者王士禛与沈德潜年代接近,两人又皆为清代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的大家,沈德潜虽受过王士禛诗学观的影响,但《唐诗别裁集》与《唐贤三昧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唐贤三昧集》是规模较小、选盛唐而不选"李杜"、独尊"诗佛"王维、注重"神韵"意境的极富特色之选本。通过《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二选差异的比较,能够更清晰地窥见《唐贤三昧集》中这些具体的选诗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认为《列子》是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了包括《吕氏春秋》在内的诸家之言而成。然而当对《列子》与《吕氏春秋》基本相同,一部分相同,只是极少部分相同者,实事求是地逐一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匡正马叙伦的这一论点,得出《列子》书先于《吕氏春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权溶岩先生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发表的《从祁门县“谢氏纷争”看明末徽州的土地丈量与里甲制》一文,从丈量单位、人役佥选等角度初步涉及了明末徽州地区土地丈量与里甲组织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明史界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错误认识。但该文对明末清初徽州地区土地丈量中的人役佥选、组成、分工以及文书押署等问题所作的分析及结论,不免显得过于简单和主观。  相似文献   

18.
南宋以来多有学者认为《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并非刘向编撰,他只是做了编校订正工作。此说不确。全面解读《说苑叙录》、《汉书》刘向本传和《汉志》著录,可知三书为刘向编撰;《论衡.超奇篇》所说刘向"抽列古今,纪著行事……累积篇第",以及三书收录西汉当代故事,也都表明了这一点。刘向三书是唐前规模最大的短篇历史故事集,开魏晋六朝志人小说先河,创立了魏晋六朝小说分门别类的编撰体例和模式。刘向为汉魏六朝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不应也不能忽略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9.
公司资本制度是公司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新《公司法》改变了以往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允许分期缴纳,是值得肯定的进步。然而不少人认为改革并不彻底,应当及时引入授权资本制。我们认为,基于现有的制度安排,应循序渐进地设计我国的公司资本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的折衷资本制设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清谈与麈尾     
魏晋士人雅好清谈,清谈时,常手持麈尾,以助谈兴。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推论,麈尾的出现与魏晋清谈密切相关:“汉魏以前,不闻有麈尾,当起于魏晋谈玄之士。”稽之史籍,余氏所论,非妄言也。综合有关资料可知:麈尾为麈之尾毛制成,其形状有如树叶,上端椭圆,下端平直。其下装有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柄。一般为木柄,名贵者有白玉柄、象牙柄、犀牛柄等。据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音义指归》云:“鹿之大者为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僧执麈尾拂子,盖象彼有所麾故耳。”由此可见,手执麈尾者,往往为清谈时在座诸人中的主角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