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2.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英语介词中有关"除……之外"的语义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且相互间在用法上,也存在着差异.下面笔者就英语介词中,有关"除……之外"的语义的表达形式及用法归类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人教版、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作为研究语料,调查了现代汉语高频虚词"的"的使用频率、用法分布及其在教材术语中的使用情况;对"的"在教材中作为定语标记及助词的用法进行了进一步分类统计,并与通用语料中的相关用法情况作对比,发现教材中作定语标记"的"的使用频率、含"的"的限制性定心结构,"是……的"结构的比例均高于通用语料,这些"的"的使用特点均与学科领域知识表述有关.根据结构和语义特征,将术语中"的"的用法区分为三类,并明确了各类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着"的介词用法是中古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介词"着"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和语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着"的虚化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唐代以后介词"着"的功能在北方话中逐渐萎缩,不过"着"的介词用法,在有些方言里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之以<礼记注疏>,笔者对<庄子?逍遥游>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中的"野马"一词的准确意义以及"尘埃"一词在文中的使用作了新的说明,考证出"野马"乃指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尘埃"则因鸱鸣而起.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是我国语法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语法著作.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古汉语语法,具有一个完整的语法理论体系,但其中的矛盾之处也很多.如对介词"之"用法的分析存在缺陷:第一,它的分类标准不统一,类别的归属不够恰当,介词"之"的同一类用法出现在不同的类属中.第二,由于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不成熟,导致举例不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统计了<红楼梦>中的指代词"这个"和"那个"的使用频率和用法,并对其用法进行了客观的描写,还在此基础上采用历时的比较方法分析了它与前代和现代用法的不同,进而指出<红楼梦>时代它们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大戴礼记>研究的高峰期.自戴震、卢文弨等相继校订后,有关它的专书研究和专篇研究佳构迭出.清代学者对<大戴礼记>的经典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并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不仅材料可补载籍之阙,可证传统经典笺疏,而且与早期儒家理念、与"三礼"相表里,尤其<曾子>十篇与<孝经>完全一致,地位远在<大学><中庸>之上.因此,<大戴礼记>作为儒学经典的地位不容置疑,历代以来将其视为正经附录的做法颇失公允.也正是因此,宋代以来有关<大载礼记>"列为十四经"的说法,有无史实根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十四经"之一,受到重视和表彰.借助科举这根指挥棒,<大戴礼记>逐渐受到士子的关注,有关它的基础性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10.
空间介词多义性的哲学认知研究——以英语介词over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考查语义的多义性,应用理论梳理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英语介词(以over为例)的多义性,认为莱布尼茨式的单一方法应用于over意义的分析是有益的,Tyler&Evans指出的over的"覆盖关系"不是一个区分性涵义而是一个"语境依赖用法",应区分词汇上自足的词汇意义和依赖于与词汇组合的介词的工具性意义.其对over的语义分析仅是基于over使用的短语或从句的心理或常识,而不是基于"语言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早使用"公理"一词的士人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泛化使用"公理"的典型人物.从戊戌前<实理公法全书>的"几何公理"到戊戌后<孟子微>、<论语注>、<大同书>的"公理",显示出康氏对"公理"的用法逐渐摆脱科学的束缚,窃用了axiom的普遍必然性,但却抛掉了词语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意义.公理原本具有的科学意义上的普遍性被瓦解,变成了一个权威性的象征符号,以权威化其社会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2.
"一边"作为并列连词在汉语中很常见,同时也可以作为方位词和副词来使用.分析连词"一边"在"一边……,一边……"结构中的用法,从"一边"作为连词、方位词和副词时所表达的不同语义等方面讨论,可得出该结构在特定语义环境中英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
动词"蓦"受其源语义的影响发展成为表示路径的介词,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表示"所在"和"朝向"的用法。在宋朝时期,"蓦"表示"朝向"的用法繁盛,因此导致结构的"趋向"义凸显,从而使"蓦"获得结构义并语义化而回归动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语法化(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日b"句式是"问"字语法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问"的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日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文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16.
研习<新华同义词词典>,可知名词"时间"同时是三个同义词组的成员.调查这三组同义词的使用状况,对其"一词三见"的理据进行了分析;以"时间"为例,进行了同义关系的语义、语体特征的异同辨析,在结合语料深入探讨之后,说明了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斯"在诗经中共出现94次,有代词、助词、语气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斯"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8.
"偕同"类介词是指引进动作偕同对象的介词,这类介词普遍与并列连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故针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多很注重之.但此类词在出土文献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无系统的诃查和阐述.通过调查,可知两周金文中此类介词有"暨、及、以、与"四词.虽然其总体出现频率还比较有限,用法上也表现为共性大于异性.但亦有足为传世文献提供佐证者,如"暨"字的相应用法在传世文献中就很少见到.同时,两周金文显示出的这些介词的具体用法亦可为探索其词义虚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关于介词框架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该文主要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从"入手,研究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问题.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了"从"字结构和"从"字框架的分布、成因以及"从"字组近义介词构成框架异同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