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此进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处于剧烈的重新分化和重新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的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国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政府、社会、宗教三维少数民族地区权力结构的分析出发 ,研究在甘南卓尼县三村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权威、寺院权威、社会权威的结构与变迁发展 ,分析了三者变化而引起的社会权力结构的优化整合 ,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权力结构控制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主要呈现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即价值观的代际变迁方向与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相一致;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迁在变迁性质和变迁阶段上总体上相同;在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过程中,青年价值观发挥着新价值观的肇始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到代际碰撞,再到代际动态整合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徐乐怡 《南都学坛》2004,24(5):83-84
简·奥斯丁的小说全部涉及婚姻主题。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书中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 ,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矛盾 ,以及英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 ,贵族阶级既遵循旧的价值观念又接受新思想的矛盾心态。折射出旧的经济秩序逐渐解体 ,新的社会结构整合重组所引发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变迁,除了体现为本国内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动态矛盾和结构演变之外,还表现为许多必然的、客观的、复杂的世界性-地区性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世界性-地区性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架构下东亚体系内部的历史遗产和结构因素的内在冲突、平衡和自我创新的过程,是东亚社会近代以来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国来说,无论1950-1960年代的政治崛起,还是今天的和平崛起,都是这个框架中制度变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认同边界的改变能够激发或者强化新的认同类型,而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可以加速这一过程。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手段和政治力量实现了多民族的国家整合,实现了少数民族认同结构的有序排列。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变迁,又重新激发了少数民族原有认同序列,出现了认同的冲突和矛盾,其中国家认同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就需要对少数民族的价值和认知实现重建,而公民教育就扮演这种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化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和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价值观不断施加影响、整合和重构作用,不仅检验、丰富和发展自身,也推动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导向、维护、批判与教化等多方而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开放体系,其内容与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是一个开放改革、激烈竞争、信息流变、快速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适应变化发展预测功能,以满足人们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需要。预测功能主要通过因果预测与趋势预测的方式实现。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态势,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整合功能,旨在为多样化发展提供保证与主导。整合功能主要通过文化层面的分层整合、制度层面的规范整合、制约层面的强制整合方式实现。协调和解决中国社会多样化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关系矛盾与观念矛盾,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调控功能,以保证利益关系、社会关系、思想关系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调控功能主要通过观念调控、制度调控、权力调控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9.
文化价值的三维整合以其三维属性为背景。文化价值的三维属性,是指人们正面对着文化发展的三大矛盾,即在历时性上表现为传承与转换的矛盾,在共时性上表现为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矛盾,在现时性上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有在协调这三大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整合。由于文化模式的选择及其价值整合是创造性的文化运作过程,需要探讨文化模式选择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包括价值整合方法、辩证整合方法、社会整合方法,以为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当人们运用了三维整合方法之后,便会发现当代中国文化模式选择也是个三维的实践过程,即以内源价值选择为实践目标、以多元价值整合为实践手段、以价值体系重构为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形式上是社会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结构转换,是一种结构的重组。在经济、政治、文化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本身所蕴含的固有矛盾与根本冲突使得社会风险的爆发不可避免,从而导致风险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任何社会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也需要一整套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社会转型期我国乡村社会却出现了群体性的信仰危机,价值体系也处于混乱、冲突与失衡状态,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性要求形成明显错位。为此,必须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信仰,凝聚共识,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统一战线与执政党的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进行政治整合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能。在执政党现有的诸多政治整合资源中,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资源。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剧,执政党面临着空前复杂、急迫的政治整合任务。为此,执政党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更好地实现对社会的政治整合,从而进一步巩固其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3.
清代以降,意识形态的变化逐渐深入至中国基层社会,有力的挑战了地方士绅与知识分子原本的家族认识体系。安徽绩溪作为近代中国早期开放区域的延伸,这种挑战此时已然出现。家谱为传统家族社会意识形态的集成,不可避免对这种挑战有所反映,并在家谱谱序中表现出来。这些基层社会统治阶层所撰写的谱序直接代表了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应对,并从侧面反映出的当时基层社会深层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单位制就其为单位成员提供的身份感和归属感而言具有前现代的性质,中国城市社会从单位制向后单位制的变迁正是现代性作用的结果.现代性作用下的后单位制社会特点表现为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封闭社会到流动社会、从政治整合到社会整合的三大转变.后单位制时期社会整合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单位制惯习的消除、单位社会功能的承接、新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团结的形成、文化价值共识的实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对建国后政党治理实践的研究发现,基层治理中政党功能呈现出从总体性动员到嵌合式引领的调适。在一体化的总体性支配阶段,政党通过组织整合和政治动员对基层社会进行总体性整合,呈现出“机械整合”的特点。改革以后,面对分化社会的碎片化治理难题,政党以培育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开展嵌合式引领,借助政治统合机制进行适应性的整合性治理,形成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政党方案。整体来看,党的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由碎片化治理向统合型治理、由政治动员向协商引领的逻辑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杂居,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社会。本文通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汉、藏民族杂居村落藏族生活民俗变化客观而真实的描述,试图为变迁社会中民族精神文化的融合及整合规律的探寻提供可资参考的个案资料。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海秋 《南都学坛》2002,22(5):70-79
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其作用至关重要。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历史经验表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教育思想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的教育家。他敢于对当时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提倡终身教育,主张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化社会为学校,实行全民教育;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综合统一;主张创新教育。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融入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提出,其贯彻实施需要环境法律的保障.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当前环境立法及其实践领域的突出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文章从分析环境保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出发,研究建设小康社会对中国环境立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中国现行环境立法体系的挑战,并提出小康社会背景下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民群众,是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和思想体系决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为此,要营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武装工程的教育机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铸魂工程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结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相结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点教育和普遍教育相结合,夯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铸魂工程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