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童笔下的"历史叙事"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观念的演绎,苏童的"历史叙事"呈现了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主题构成的多义性,而从艺术表现上,则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及其象征意味。关于"历史"的叙事"漂移",最终使苏童的创作进入生存境遇与人性剖析的层面,而这不但是其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同时,也是当代小说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首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通过对余华、格非、苏童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作品构筑的"家常性"对后来追随者的范式作用不仅是一种完成,更是一种启示,其都市小说创作是对张爱玲"家常性"小说的传承。这种对"家常性"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家常生活的,小型叙事的,小人物的。这种建立在家常、平凡与"安稳"基础之上的小说"家常性"叙事模式还原了生活本来的真实,还原了平凡人物本来的"安稳",更加接近小说读者的普遍生活状态,具有文学史上的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以对女性的细腻逼真而独特深入的描写著称.他创作了不少"妇女生活"小说,当我们以解读先锋小说的眼光去研读这些作品时,可以发现其还具有"新写实主义"特征.可以说,苏童的"妇女生活"小说具有先锋性与新写实性相交融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上来说,作家的一切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色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经验、情感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倾注于作品当中,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文学作品。张爱玲在其中年时期花费大量心思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不仅向读者呈现出了别样的自传体小说,也给了读者一个更贴近的机会去了解张爱玲的生平,为"张学"的研究扩大了空间。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从小说与时代主潮的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前进中的问题小说,有问题的问题小说,顶风而作的问题小说。从艺术成功的程度看,其前进中的问题小说是相对来说最成功的作品。但是,从其创作生涯来纵向衡量的话,他的"问题小说"创作是走下坡路的。其创作的得与失,主要的原因在于时代给作家创造的自由创作的空间的大小而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论是在海外华文文学界还是当下中国文坛,"新移民作家"的小说创作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作为新一代移民作家群体,"新移民作家"拥有了与以往移民作家不同的留学背景和文化境遇,从而使笼罩在早期移民作家小说中浓重的文化乡愁大大淡化。淡化的文化乡愁使他们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更为自由的状态,也使得他们在人性的多元开掘和文化冲突的主题探索中走得更为深入,这正是"新移民作家"带给小说中国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创作与特定的“气场”结构相关。将张爱玲早期创作“气场”分为家庭、战争、动荡社会、情感、文学生态环境,进而说明张爱玲创作发生的诸般复杂因素。文章运用“发生学”原理解密张爱玲早期创作的认识相关结构,指明“气场”对作家创作个性、风格特征的形成起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小说既有先锋文学实验性、开拓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雅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成就苏童在当代文坛上与众不同的文风。这种独一无二的苏童美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苏童笔下的少年既独树一帜,同时又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文章试图从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的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进行分析,意图从中窥探苏童蕴藏其中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12.
冰心与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创作风格差异很大,冰心的小说如果用清婉温爱来概括,张爱玲的小说则可以用苍凉深邃来表征。本文主要从其创作题材、女性意识、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之处展开比较论述,以考察、梳理她们创作的特点,阐述她们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视细节、精于色彩描摹是张爱玲小说的一贯特色,对色彩意象敏锐的捕捉、细腻的呈现赋予其小说强烈的画面感.色彩意象是张爱玲小说意象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贯穿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风格.《小团圆》是张爱玲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是作家一生情感经历的总结,也是其创作艺术的精彩呈现.在小说文本中,对色彩意象的重视一如既往.拟从色彩意象着手,通过文本细读,抽取出《小团圆》中关于色彩意象的描写,并分析这部小说所体现出的张爱玲在色彩使用上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以及色彩意象所体现出的小说的自传性.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英国作家毛姆的影响。在小说结构方面 ,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拟从创作思想入手 ,对二者在叙事语式、反高潮情节处理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比较 ,并进而从一个新的层面来阐释二者的相似性 ,以及张爱玲的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家庭"叙事模式在现代文学创作屡见不鲜,并且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的"家庭"叙事模式。诸如废名、沈从文作品中田园牧歌家庭叙事模式,巴金、老舍笔下眷恋与反叛旧家庭叙事模式,也有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笔下光怪陆离的都会家庭。每一种家庭叙事模式类型背后,实则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者多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民俗"的呈现视为是一种客观写实性反映,却忽略了乡土小说创作与这一时期"民俗"概念的引进、作家"民俗"视野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究其底乃是对"民俗"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缺乏敏感。因为"民俗"是一个现代概念,把故土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视为"民风民俗"来进行写作和评论乃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对"民俗"视野建构过程的分析将深化对乡土小说现代性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源于西方。"70后"作家冯唐著的"万物生长三部曲",主要描写的是普通男孩子15年间的生理、心理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特点。通过与相关创作的比较,发现冯唐所阐释的成长主题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的颠覆;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颠覆。冯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抒写了还原生活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8.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80、90年代"新移民作家"是20世纪继"五四"时期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之后两个大的移民作家群体,移民后的"离散"状态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出对故国的共同怀想,凝重的写实是他们怀想中国的共同方式之一,在此共同方式之下,他们的小说文本又显现了群体的差异与个体的多样性。以华文文学史为背景,对这两个移民作家群体的小说进行比较,能彰显他们的群体差异、个体的独特以及"离散"状态下小说创作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童作为当代重要作家,他特有的"南方叙事"吸引读者对其持续关注。他的小说还有一种神秘、鬼魅般的吸引力,读之使人兴味盎然,充满快感,深究其源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审美核心是"恐惧"。文章从恐惧色彩这一特质入手,将苏童作品中营造的恐惧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来研究,同时结合作家的文本与改编的影视作品,挖掘小说中的恐惧色彩是如何多角度展现的、它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艺术魅力,同时与其他先锋作家的"死亡、恐惧"书写作比较,旨在分析苏童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