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篇大事--"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其动因,胡适的认识交织着必然和偶然.其文学革命发生论表现为向着偶然纵深发展的"三部曲"形态,从历史必然到个人偶然再到历史偶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他以实用主义与进化论作为基础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的时间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启迪实现了时间意识的觉醒,开始了在时间艺术上一系列的探索。他通过对时间的割裂、扭曲,建造了自己的语言迷宫;用“宿命时间”组织小说,创造了新奇的形式感;通过词语的堆积,阻滞时间的流逝,创造了仿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的偶然与巧合往往给个体带来幸福或苦难,甚至改变个体一生的命运.哈代小说中人物命运因偶然、巧合或闪光或暗淡,或永恒或消弥.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规律,显现出何种命运观呢?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口来探讨哈代小说的生命意识以及他笔下所观照的人物命运的内涵.可以发现,从偶然与巧合事件背后辐射出一股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流交替变化的双线式生存状态、忧患意识、不安现状、放纵张扬、不再绝望等待、主动出击等等;而对传统生命意识却作了无情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4.
丁以洲 《社区》2013,(32):25-25
日前,读到一首题名为“友情与缘分”的诗歌,感触颇深。诗云:假如没有这偶然的缘分,你我他不过是素昧平生的路人。假如没有这偶然的聚合,你我他不可能缩写成亲切的我们。倘若不是聚会的偶然,我们将无法用彼此的脊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千古之谜,犹如浓重的云翳,遮掩着人们探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界。历史上,那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某些人物的偶然行为,往往起着推进或阻滞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作用。因此,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他们试图从中理出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但是由于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辩证联系,因此都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有的人完全否认历史的必然性,过分夸大历史偶然性或个人意志的决定作用。实用主义者胡适认为,个人意志可以左右历史进程,“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帮。”  相似文献   

6.
何立波 《中华魂》2012,(3):39-42
沈雁冰(茅盾)不是一个职业政治家,不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但他却与政治,与中国革命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关系。他是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员,是中国第一批共产党员,也是文坛第一个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于1928年流亡日本,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沈雁冰便长期以党外人士身份从事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7.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表现为“主义之争”,在新疆领土上表现为“归属之争”。  相似文献   

8.
历史性是事物在历史中现实地存在的特性。黑格尔力图从本体论角度探究历史性,但并未给予历史性以立足的现实根基。他以理性辩证法理解历史性,流于逻辑牺牲历史的结局。马克思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唯心主义本质的根源在于割裂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不再沿袭对历史思辨探讨的路径,而是将历史纳入存在论之中,从现实出发理解历史。历史是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中都被改变的过程,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个人。生产物质生活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感性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感性意识不是现成地被给予,而是由劳动生产出来。正是马克思确立了真实的历史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还开启了存在论新视域,成为真正深入到历史本质之中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9.
在新文学思潮问题上,新文化阵营极力证明新文学源自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变革;与此相反,文化保守主义者吴宓却拒绝传统因子的流变和更新,认为源于国外浪漫主义潮流的新文学割裂传统。他以笼统而又矛盾的浪漫主义概念批判新文学,机械移植了新人文主义,与新文学产生隔膜,背离了自己标榜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作品中 ,强调偶然事件在人的命运中所起的作用。为此 ,一些批评家认为他的作品陷入了宿命论的迷误 ,削弱了他对现实批判的力度。其实 ,哈代的宿命观与他对现实的批判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导致《德伯家的苔丝》中主人公苔丝悲惨命运的偶然事件和社会习俗 ,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文章剖析了瑞士作家迪伦马特在《抛锚》、《诺言》、《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中对"偶然事件"的利用及偶然事件在小说中所造成的"蝴蝶效应"。迪伦马特着力渲染偶然小事的"蝴蝶效应",实际上是想探讨偶然性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偶然性与人类理性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理性选择,企业文化是企业实践过程中精神层面上企业家精神的结晶,是其延伸到文化层面的一种人文关怀。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割裂,同时也面临科学技术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企业生存语境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困境之根源在于上述两种文化矛盾,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须要弥合割裂、破解冲突,寻求文化间的互补与融合,特别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和包容性是对西方文化孕育的现代技术所引发的异化进行修正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社区发展的基本历程入手,探讨"社区"一词的由来和中国社区的发展历程。指出"割裂式"中国社区发展的表现为农村社区发展与城市社区发展的割裂,社区的定位与社区功能的割裂,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对象的"割裂",社区发展与社区教育的割裂及社区发展与社区养老的割裂。剖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历史性因素、体制性因素、城乡二元结构因素和发展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为加强顶层设计,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均衡发展城乡社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提升社区承载能力;平衡社区发展速度与质量;建立良性互动的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有一名15岁的男孩,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然而仅仅是一次考试失利,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次偶然的接触网络游戏使他开始沉溺其中,  相似文献   

15.
作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罗尔斯提出自由和平等的普遍社会正义原则,但他更看重平等,因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构成了平等的基础.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派如政治上的自由、言论和集会自由等公民基本自由要求权利平等原则,不允许公民间基本自由存在任何差别.在收人和财富的分配上,为克服社会偶然因素和自然偶然因素对人与人造成的不平等,他在承认效率原则和形式平等所遵循的纯粹正义的程序的前提下,提出了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结合的正义第二原则.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与老子之间存在多处或明或隐的事实联系,尽管海德格尔对待这一联系始终讳莫如深,但依然有证据可以证明他对老子的兴趣,二者的关联由此也成了一个有所根据的臆测。二者思想的遥契体现在不同哲学传统下对相同问题的近似思索,尤其是在思考终极的方式上,在"有与无""诗思"及语言等交点上发生了相遇。通过相关材料的梳理和观点阐发,可见二者间的这种共通并不是偶然的浅近,而是一个多方位、深层次的切近。  相似文献   

17.
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彰显了科技变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以及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超越过程;质疑与批判是科学探索最为宝贵的素养;必然与偶然是科学进步与发现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冯友兰先生“抽象继承法”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对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的批判问题,至今没有完全澄清,有加以重新认识之必要。批判主要针对他的两个观点:一、某些哲学命题可以区分为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二、哲学命题有阶级性,但其抽象意义可以为不同阶级服务。有些论者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割裂了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第二个观点是否定了哲学命题的阶级性。本文认为这种批判难于成立,因为区分不就是割裂,承认其抽象意义不就是否定其阶级性。这些分歧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中,加以澄清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理性观以理性与生活的二元对执为标志,它割裂了理性与人的生活的意义关联,造成了理性的当代危机。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基础之上所进行的理性批判与重建,既克服了传统理性观对理性与生活的割裂,又回答了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理性的挑战,这或许是走出当代理性危机的一条“林中路”。   相似文献   

20.
武田泰淳(1912-1976)是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独特的从军经历和中国体验而备受瞩目。他一生都与中国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作品,在当代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侵略者的身份矛盾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特殊的心理矛盾造就了他不同一般的中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