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铎晚期和斯图亚特早期是英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也是英国历史上社会腐败较为突出的时期。引起腐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监督机制的弱化和缺失与腐败的盛行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一时期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新的王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使得英国王室政府监督机制具有如下特点:政治监督的尴尬和社会监督的两难。正是在如此的监督状况之下,社会腐败的态势难以监控和遏制。  相似文献   

2.
早期斯图亚特是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比较突出的时期。英国社会的转型、庇护制的确立、经济政策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促使了这一时期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的泛滥。这一时期贵族官员的腐败行为主要发生在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海军的经营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早期斯图亚特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斯图亚特是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比较突出的时期。英国社会的转型、庇护制的确立、经济政策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促使了这一时期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的泛滥。这一时期贵族官员的腐败行为主要发生在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海军的经营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转型时期,权力寻租是较为常见的腐败现象,其成因有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因素。经济方面如政企不分、价格双轨制、经济特权等;政治方面如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缺失、法制不健全等;思想方面如特权思想、寻租者畸形心理等。为防范权力寻租,须在多维透析的基础上,推进体制创新,强化社会监督,加强法制建设,实施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有效遏制腐败特别是权力滥用现象,必须努力克服我国现行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与弊端,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社会化的权力监督机制和网络体系,使各种监督渠道、各种监督形式和手段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发挥各种监督力量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6.
浅谈转型时期的廉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新旧体制交替,价值观念的扭曲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腐败滋生、扩散。为了消除腐败,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党的自身制度的建设;加强立法、执法和廉政监督。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考察了列宁关于新生苏维埃政权内部官僚腐败实情的认识和批判,认定这是他产生形成社会主义监督机制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进而,从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是搞好监督检查工作的前提、有效的党内监督是搞好苏堆埃政权监督的基础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列宁有关社会主义时期监督机制的思想主张。文章认为,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开展的以反腐倡廉为主要内容的“鱼水工程”仍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行政权力是公权力的核心。如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到位,则腐败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必须从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入手,才能找到其产生的根源和治理的对策。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在:正常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不到位,政党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理想,社会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司法监督机制难以开展。因此,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建立以合理设置行政权力,加快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为重点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其二,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垂直领导体制,扩大党内民主范围,完善民主党派监督的政党监督运行机制;其三,提升公众的监督能力,完善信访举报制度的社会监督机制;其四,建立跨区域的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制度,打破司法保护,形成有效的司法监督机制。在四大监督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是重点,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是重要组成部分,司法监督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反腐败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治理工程,根治腐败的主张众说纷纭,但是加强教育、强调主刑、高薪养廉都不足以根治腐败,只有加强监督才能根治腐败.中国当前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对公权力的监督,必须由单方位的"金字塔"式的监督转向多方位的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0.
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以非法方式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权力越轨行为。产生腐败的直接动因是强烈的利益驱动。由于我国权力体系及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着缺陷,发生权力腐败也就成为可能。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力度,尽快完善适应社会体制变化的权力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实现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监督,把权力腐败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1.
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以非法方式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权力越轨行为.产生腐败的直接动因是强烈的利益驱动.由于我国权力体系及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着缺陷,发生权力腐败也就成为可能.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力度,尽快完善适应社会体制变化的权力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实现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监督,把权力腐败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2.
复辟时期是英国近代早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婚外两性关系表现得较为突出。婚外两性关系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而社会中上层表现得最为充分。婚外两性关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女性在婚外两性关系中已不完全是被动的角色。这一时期英国婚外两性关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道德伦理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权力寻租的解读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制度变迁、人的自利性以及行政人与公众的信息的非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为腐败的产生创造了可能和机会,权利寻租是对这一现象的经济学解读。规范政府行为、加大激励措施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人的约束和监督,治理权力寻租。  相似文献   

14.
建立科学、完善的党的监督机制,是建立整个权力监督机制的关键,也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党的监督机制是科学的监督理念、完善的监督体系,合理的工作机制的完整统一.监督,既是对滥用权力的制约,也是对正确使用权力的保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防止权力腐败的根本要求.党的监督是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统一.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监督、组织监督、专门监督、舆论监督的统一;党外监督包括法律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的统一)和社会监督(政党监督、公民监督、群众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集体腐败是多名腐败成员结成同盟、共同腐败的现象,是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典型特征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极强的破坏力。通过对131个集体腐败案例的实证分析,围绕腐败环节、涉案领域和腐败潜伏期等对集体腐败的特点和变化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层面提出集体腐败的生成扩散模式,进而围绕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惩治腐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行政监督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监督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国以来,由于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关缺乏足够权力,导致我国行政管理效率低下,腐败现象滋生,给我国行政管理带来了极大危害.为了遏制腐败必须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福建地痞无赖活动最为猖獗的历史时期,城乡皆有,并明显地向群体化、集团化发展,是社会处在转型期的产物。福建地痞无赖活动的猖獗,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助长了封建官府的腐败和地方社会政治的黑暗;它也是同期全国地痞无赖活动猖獗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腐败具有制度性、群体性、部门性、集团性等特征。腐败案件多发成因在于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市场微观经济活动,权力监督机制缺陷,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漏洞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的预防和治理策略是在借鉴国外预防和治理腐败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机构改革,加强社会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提高各级人大对政府的监管力,重建清廉文化,提高领导干部自律能力以及多维度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  相似文献   

19.
政治生态理论立足于转型时期政治生态环境的考察,拓展了腐败治理研究的新视域.在政治生态理论的视域中,腐败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权力约束与监督的政治问题,腐败还是权力所处的社会、经济、习俗文化等环境性状受到破坏污染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政治生态理论主张考察权力所处的环境生态同腐败的共生原理.重构政治生态,探索腐败治理的生态路径应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构建腐败治理的党内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构建腐败治理的制度生态;推进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构建腐败治理的社会生态;培育廉政文化价值理念,构建腐败治理的文化生态.构筑腐败治理的生态机制,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创新中国腐败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都铎王朝到早期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发生着急剧变化,城市的变化尤为突出。为适应这种变化,王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法规和文(proclamation),学界论及较多的是限制下层民众。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国王曾三番五次颁布文告,限制乡村贵族在城市尤其是在伦敦兴建、租赁住宅,而且颁布文告命令业已居住在伦敦的乡村贵族及官员返回其原居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解读相关文告,旨在揭示当时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