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周氏兄弟在童年时期几乎共同经历了家庭败落、丧父等一系列人生遭际,承接着几乎相同的文化滋养.但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兄弟排行位置的不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长子的文化规约,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周氏兄弟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识、责任担当和人生体验的迥异,致使他们最终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人生现、价值现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元代爱情剧与家庭生活剧中的妓女形象存在歧异,源于当时社会的文化冲突.爱情剧中美好的妓女形象体现出商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对传统观念和传统爱情模式的冲击,文人适应市民的欣赏口味,美化妓女成风.而回到更为现实的家庭生活剧中,文人更自觉地维护农耕文化需要的稳定家庭结构,于是妓女形象在他们笔下“原形毕露”.  相似文献   

3.
司汤达笔下《红与黑》中的于连,在人生方向的选择、爱情、阶级意识和性格中都有着强烈的矛盾,有着"红与黑"的不可调和性.这些矛盾性是与作者司汤达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的.本文将对于连身上的矛盾性进行论述,并探究司汤达的人生经历与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雷雨》以错位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表征,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人的内在欲望两个方面探究了人的悲剧性存在.作品中,由周、鲁两家构成的这张命运之网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极具毁灭性与悲剧性,这种破坏性冲突力量的形成根源于剧中人物家庭角色的错位.错位的家庭角色成为剧作组织冲突线、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以及塑造人物性格、探究人性奥秘、开掘人生悲剧性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联系李煜的经历,把其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并作概括式的论述,以经历为主线,以作品为印证挖掘李煜的内心矛盾,揭示其内在的人格心理变化。李煜华美的词章与其亡国之君的身份在读者的接受心理上产生了冲突,李煜作品是其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所以读者阅读其作品时应联系其人生经历,以平静之心去读那些凄美词篇所流露出的浮华背后的哀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上世纪30、4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萧红不仅用自己细腻、大胆而又充满顽皮童真的文字记录了一个从旧家庭中逃脱出来的柔弱女性内心的坚强成长,也以女性特有的生存经历见证了文学人生在那个不平静年代中的特有景象。萧红的写作中有着坚实的乡土元素,乡土气息是萧红生命及其文学世界中最浓烈的品质。但同时,萧红又有对都市更深层次的纠结与矛盾,这与萧红在都市中经历的战争、流亡、饥寒等生存体验紧密关联。所以在萧红的生命视野中,既有顽强的乡土意识,又有敏感而矛盾的都市意识。并且,在矛盾的都市意识中,萧红最终选择以乡土为最后归宿。本文以《小城三月》为阅读起点,从文学与人生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梳理萧红文学中矛盾的都市意识,及其乡土回归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7.
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名利场》全景展示了一幅英国上流社会的"浮世绘",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体现出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文章从萨克雷的人生经历和阶级立场出发,探究萨克雷的阶级局限性产生根源,结合小说《名利场》中蓓基.夏泼的生活经历,分析萨克雷矛盾的阶级道德观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完成对萨克雷阶级道德观的深入探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一生收获了他人难以超越的荣誉,也经历了他人难以想象的人生磨难.《家庭墓地》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个人家庭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对《家庭墓地》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意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一个痛失孩子母亲的绝望与抗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对于代表作《寒夜》,巴金一直强调其控诉黑暗社会的意旨。但人们在阅读中,却往往将其理解为一个因家庭隔膜和经济压迫而造成的爱情悲剧。本文试图通过结合巴金在创作《寒夜》时自身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来分析《寒夜》中汪文宣为爱牺牲的潜文本,解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居民家庭存在风险金融市场有限参与的问题,这也是造成我国直接融资占比较低的客观原因。然而,学术界少有文献从户主经历角度分析其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基于此,利用CHFS2017年数据,研究了户主的外地生活经历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户主有外地生活经历、户主外地生活经历时长增加均显著提升了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和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占比。影响机制方面,户主外地生活经历会通过拓宽户主获取经济金融相关信息的渠道、增强家庭的社会互动进而提升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异质性分析显示,上述促进作用仅在户主有社会医疗保险、不存在借贷约束的家庭中显著。因此,要积极完善就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外来人员的权益保障机制,加快普及社会医疗保险;同时,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居民家庭合理利用信贷工具优化资产配置。  相似文献   

11.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最后也最为费解的一部长篇小说,集中体现了他多年来对社会人生的思索.作品中裘德、淑等主要人物的人生既是错位的,又是困惑的.他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灵魂与肉体的斗争,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则造成爱情与婚姻的错位,爱情与婚姻的错位又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循环运动,既展示了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宗教生活和现实状况,也表现了作者在婚姻、宗教和生存等人生问题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单身女贵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对家庭和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单身女贵族"的出现是现代性和传统性别秩序相遇的必然结果.中国现代"单身女贵族"具有以工作为支点的独立生活,同时她们在职业上的优势和年龄上的劣势又与"男高女低"的婚姻模式相矛盾,从而成为她们组建家庭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打出幽灵塔》与《雷雨》的人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来揭示旧家庭的矛盾与腐败,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曹禺的《雷雨》,在故事框架的设置,剧中道具的运用和情节发展,特别是剧中人物的身份方面,颇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海子诗歌文本的解析和对他人生轨迹的考察,探寻其内心的矛盾.发现海子的信仰世界经历了一个由诗歌圣徒走向理想破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力图对象征着奥尼尔艺术高峰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进行道德判断和审美评价。泰伦夫妇酗酒吸毒,是试图逃避现实的消极方式和无奈选择;詹米和艾德蒙这时精神上是孤儿的难兄难弟,是迷惘的一代,也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的悲剧受生活背后的某种神秘力量所支配,因而带有某种原始的印记。作者同时认为,在这本既是心理剧又是社会剧中,奥尼尔已放弃了其中期创作的诸多表现主义手法,而采用了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在艺术探索方面又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诗(词)人是借助诗词作品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利用诗词中有限的信息,以及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通过联想方式,进入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意境之中,去了解诗(词)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品味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17.
路遥执著于"悲情"书写,他的小说创作着力呈现生存的苦难和生活的悲剧。同时,路遥注重发掘苦难境遇中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以及生活与爱情悲剧中散发出的生命色彩。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追求及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得路遥格外钟情于悲情叙事,这在中国当代文坛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路遥小说中的悲情书写可以看做是一种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冲突与矛盾的反映,是路遥对人生、对生命的内心体悟的一种外在呈现。  相似文献   

18.
蒙元王朝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以及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与汉族王朝不同的一面,从而造成处于生命困局中的马致远试图从宗教世界中获得精神的解脱.无奈深植于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的儒教情怀和自我实现的强烈冲动使马致远无法从全真教中获得真正的解脱,从而导致其始终在希望与失望、入世与出世、自我实现与自我放逐之间彷徨徘徊而不得安宁.此种矛盾复杂的心态在其神仙道化剧中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投射.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他们的生活道路往往是坎坷的,命运常常是悲凉的,北宋文学巨匠苏轼尤其如此。在苏轼40多年的任宦生涯中,曾经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长期的流徙生活,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经受了深重的身心磨难,特别是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在他黄州时期的生活时,便发现这位曾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并不象有些学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味的寻求超越,沉醉人生,而是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痛苦,经受着极度的“出世”与“处世”的起伏和纠缠。本文则以苏轼黄州的生活经历为参照,来论述他这一时期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但存在着差异;女性的择偶方式变化不大,但婚姻模式和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在农村,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与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改变速度并不同步,女性面临着矛盾、冲突与选择,社会性别平等的实现还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