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望"轴心时代"--"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五四文艺复兴"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本土资源与动力,这是新文化人倡导的"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革命中,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提倡"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特别是鲁迅先生,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呼唤平民挺身抗争的战斗精神;他用文学创作的实绩,使平民文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主流.在阐述"五四"时期"平民意识"的同时,也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平民意识"的衍化和变异,进行了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涌动的文学"浙江潮"对"五四"文学革命起了领军的作用.以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倡导的启蒙意识、人本主义与"平民文学"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深邃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因被统一到"人的解放"议题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推进.而同时,五四新文化"新/旧"、"个人/家族"及"传统/现代"的文化批判模式,使易卜生<娜拉>一剧旅行到中国之后,其冲突核心的性别等级问题,演变为青年个人自由与家长专制之间的代际冲突,以及迷信与科学之新旧文化矛盾.胡适戏仿易卜生<娜拉>而写的<终身大事>,作为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始作俑者,极富象征性地体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叙述的特征及盲点.鲁迅的<伤逝>,以对五四主流论述的质疑,叙述女性"出走之后"的困境,揭示了五四个人主义价值论中隐含的性别权力,以及新文化启蒙话语中的父权意识,表现出对五四新文化"进化"与"二元"思想模式的警惕与自省.  相似文献   

5.
王桂妹的新著《文学与启蒙》以卓异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就文学和启蒙的关系走进"五四"文学和文化这一丰富的历史存在,其坚实的理论素养保证了对繁复的历史事件做出有效的文学、文化阐释。论著从"一些具体而微却极具诠释效能的话题"中打破了既往的文学史研究中"思想与审美在一系列的启蒙二项对立式中所演绎出错综故事",努力回到历史场域,以清醒的历史意识描绘出一幅以《新青年》为支点的"五四"时代的文学图志,"在‘思想—文学—精神’的彼此投射中透视文学与启蒙的明与暗、光与影"的理路中出色地完成了对"五四"文学的一次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6.
"人的文学"一开始在新文学观念中就有歧义五四文学的筹码错位让中国现代文学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从而带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学理论基线--"痛苦的宽恕".当代文学不抛开充满传统的人之恩恩怨怨的描写,就将永远流于一个浅薄的层次,达不到精神的"彼岸".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蕴含的文学新精神:"游戏精神".结合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两种调侃,即流放的审视与流浪的游戏,以及两种娱乐:玩家精神与商家意识的同与异.论述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融通东西文化精神,结合精英意识与大众写作,发掘出经典理想、商业追求之外的文学内驱力,即游戏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为商业浪潮席卷之下的中国文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蜕变的开始,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发端.这个运动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和中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文化已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纳入到世界现代文化同构发展的整体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再生.因此,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的胡适,把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近来,有些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胡适的论点,他们指出:“五四”文学革命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余响”或“回光反照”,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东方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历经了从挣脱古典到拥抱现代的文学嬗变过程,折射出璀璨夺目的人类文化精神之光.它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需要源源不竭地延续下去,根据"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文学发展规律,21世纪文学的最佳选择是实际也很可能是走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道路,即不失母民族血统的"文化混血".  相似文献   

11.
胡适有"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之称.他是明确把中国新文化运动比附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人,并参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变革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中国新文化运动,进而在人的觉醒,文化的复兴与创造等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之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五四"文学发轫之初,就夹杂着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受"五四"文学的影响,左翼文学也常常带有鲜明的"五四"启蒙意识。但"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本质的差异,使得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冲突。这种碰撞冲突的关系在蒋光慈、柔石、丁玲等作品中有很好的表现。从"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的融合矛盾的复杂关系可以看出延安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复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中 ,人们很少将注意力投注于意大利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之中。本文旨在通过“文的自觉”和“人的发现”两个方面 ,考察五四文学接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文学的影响 ,从而比较探讨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五四新文学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中,大众化传统是重要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及其演变,一方面经历了19世纪后期民族语文革新思潮、世纪之交的"三界革命"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历史发展三步曲,同时也经历了由"白话文学"文体形式层面向"平民文学"美学精神层面的逐步深入与升华过程。"平民文学"观念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和新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形成,标志着大众化文学传统核心价值观念的最终确立,显示出它凝结过程的"历史完成式"。  相似文献   

16.
诚与真,是五四文学获得永恒魅力的根源,也是其最明显的时代徽标.五四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儿童时期,散发着童真般的光芒,承载着诚与真的原始色调,显示了一个"健康儿童"应有的美学特征.所谓诚,即真诚,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反复强调和捍卫的人格原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相似文献   

17.
初期新文学,即"人的文学"的理论与创作活动,是五四现代人道主义社会改造整体思潮运动的关键性部分。现代人道主义者对理想的"人"的发现,成为初期新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并在周氏兄弟引领下,引发"人间性的发现"创作热潮。理想的"人"的发现包括四个层面,五四"人的文学"家均做出了新的文学表现:首先将人看作人,却又发现当今国人均非人道主义理想所要求之"人",不过,人道主义人性观认定"非人"皆可改造成为理想之"人",于是五四"人的文学"家着重表现了在人类爱的感召下个体精神"觉醒"的"爱的奇迹",鲁迅、周作人、叶绍钧、谢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均做出成功的文学表现,并创造出新的文学主题与形态。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海洋"作为一个承载着现代意识、世界想象和生命觉悟的特殊意象大量涌入中国文学,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认识,持续生发出一种新的生命气质和文化精神。在"五四"文学的海洋书写中,海洋成为现代理想灌注的新自然,成为凝结着世界图景崭新体验的异时空,其中洋溢着自我生命表达的"动"的精神。而对这现代文明转型中生发的海洋精神的深层读解,却长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缺。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文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文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制约,二者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五四"的女性书写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体现了具有人之主体精神的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但由于"五四"社会改革运动的本质和趋向,女作家们的写作文本存在着明显的女性意识缺失一是传统男权意识的潜意识流露;二是女性对自我角色的放弃.内在匮乏与历史沉默使她们仍然禁锢在千年男权构筑的"幽灵塔"中,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自己性别的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