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立芳 《兰州学刊》2008,(3):127-129,124
《诗序》的作者问题是诗经研究中的一大公案。而毛亨作《序》说在诸多争论中始终居于主流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但主张这一说法的学者却一直未能解释《序》、《传》间不合的矛盾。事实上,清初著名学者毛奇龄曾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十分精辟的见解,却始终未受到学界重视。他不仅指明《诗序》本是《毛诗故训传》的一部分,即“故”和“训”,因而其作者同为毛亨;并且解释了《序》、《传》不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陈云豪 《殷都学刊》2012,33(4):73-79
《毛诗诂训传·唐风》残卷,为初唐写本、奈良朝钞本,现藏日本东洋文库.今存113行,大小字约2200字.所存内容为《毛诗唐风》中的《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八首诗及《毛传》与《郑笺》.本文在详细介绍此写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试以该卷为底本,取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四部丛刊本《毛诗》及敦煌本《诗经》进行校读.以期对该写卷的价值,特别是对诗经研究的价值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毛诗故训传》对“兴”的解读,是考察“兴”的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毛传》标“兴”的含义大致有三:一是“开端”,二是“纯粹的比”或“多重含义的比”,三是兴义为上下贯通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郑笺》成绩斐然,代表了汉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注释之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垂范百代。《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其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毛诗传笺通释》都产生了影响,《郑笺》与《毛诗传笺通释》在传统训诂、文学、义理上均有相通之处。《毛诗传笺通释》对《郑笺》全面地继承发展。从汉至清,诗经的注释之学紧密传承,可见中国学术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5.
历代齐诗辑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汉代治《诗》有鲁、齐、韩、毛四家。其中以齐诗的著述为最多,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诗经齐诗》二十八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三十八卷,《齐孙氏传》二十八卷,《齐杂记》十八卷,共计一六○卷。而鲁诗共八十一卷,韩诗共七十八卷,毛诗共五十九卷。从著述的数量上足可反映出西汉齐诗学繁荣。然而,从四家诗的流传来看,除毛诗得以传到现在外,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而以齐诗失传最早。《隋书·经籍志》谓:“齐诗魏代已亡”,是以《隋书》已无齐诗著述。  相似文献   

6.
《毛诗传笺通释》一书大量运用声训。著者在运用声训进行训诂时,被训释词与训释词在语义大致上有三种关系:同源词关系、同义词关系、词义无关。其中词义无关又可分为,同音借用字关系和同音词关系。  相似文献   

7.
《毛诗笺》申明《传》义说略□邓声国《毛诗笺》为东汉郑康成所撰的一部集大成的诗解专著。郑氏自述其作诗《笺》的意旨时说:“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六艺论》)。可见郑氏是因毛传而表识其意,特意表明自己作注...  相似文献   

8.
毛诗《序》、《传》的基本思想和批评形态,都体现盛世文化精神。毛诗《大序》以“六义”为核心,形成了系统,条理的诗学结构体系,体现出与大一统精神一致的诗学整合的文化追求。毛诗《序》、《传》以政治化、伦理化、历史化的阐述原则,为理论座标,形成融汇古今、贯通家园的诗学情感论。毛诗《序》、《传》以尊孔崇儒的去取标准确立了儒家诗学价值观的正宗地位,使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在诗学中也得到真正的落实。《毛传》标兴及其对兴诗的阐释,体现由具体物象通向包含特定王道内容的主观情志特点,表现出盛世文化乐观、自信、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毛传》全名《毛诗诂训传》,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训诂传注。对后世的训诂传注和训诂专著,均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毛传》的作者究竟是谁?诸说不一。《汉书·艺文志》云:“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又《儒林传·毛公》云:“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都语焉不详。到了三国时代,吴国的两位学者陆玑和徐整对此才有了较详细的叙述。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之为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诗》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在名物训诂研究上,至乾嘉时代有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等三大名著传世。在清初三大家中王船山《诗经稗疏》在训诂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开清人《诗经》名物训诂研究之先河,此书对前贤故训能择善而从,又不因循守旧,钩沉辨谬,探赜发微,订正古注,补证成说,在继承中有发展,在训诂实践上有新说,在训诂理念上有新见,皆足以启迪后学,实为体现王船山《诗》学造诣和成就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汉代《毛诗》主“讽谏说”,不主“诗教说”。它提倡的讽谏精神对唐代至北宋诗歌产生了极大影响。朱熹作《诗集传》,“诗教说”兴而《毛诗》废。它对元明清诗歌影响巨大。《毛诗》兴衰与古典诗歌盛衰合拍,成为贯穿诗歌史的一根线索。  相似文献   

12.
<正> 《诗》与《易》之间有某些关联,这一点,多少年来我已经受到过不少的启示了。尚秉和先生在其《滋溪老人传》中说,“始吾以《易》象失传,故易说多晦;乃浏览《毛诗》新旧各说,其晦黯与《易》同。”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中说:“隐(言隐)和喻一样,而目的相反。‘喻’训‘晓’,是借一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点;‘隐’训‘藏’,是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说的不明白点”。他又说,“隐在《六经》中相当于《易》的‘象’和诗的‘兴’”;“……占卜家的语言中少不了象。诗人的语言中尤其  相似文献   

13.
《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按照海太宗“疏不破注”的原则,以《毛诗传笺》为准绳,以隋刘焯、刘炫的义疏为稿本编撰而成。一般认为《毛传》、《郑笺》都是《孔疏》“疏而不破”的“注”,其实不然。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举证有六:《笺》标新立异处,《疏》极力圆通之;《笺》泥于诗序处,《疏》极力附会之;《笺》以兴为赋处,《疏》极力敷衍之;《笺》援礼入诗处《疏》极力申述之;《笺》误说意旨处,《疏》极力弥缝之;《笺》考释欠妥处,《疏》极力曲全之。总之《郑笺》之阙失,亦《孔疏》之阙失。  相似文献   

14.
《丁耀亢全集》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诸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的《丁耀亢全集》,已于1999年4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自1986年起,张清吉先生就四处探访丁耀亢的著作,后终得其诗集6部、剧本4种、小说1部、杂著7部,共计18种。小说《醒世姻缘传》、《石点头》,因其作者是谁,在学术界有争议,未达成共识,故《全集》未收。这次整理出版的《丁耀亢全集》,依据的主要版本是:《逍遥游》二卷,《陆舫诗草》五卷,《椒丘诗》二卷,依据丁耀亢顺治自刻原本;《江干草》一卷,…  相似文献   

15.
一西汉末年,四川成都出了一个多产作家扬雄。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卷十叙述他的写作情况时说: 以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史莫善于《苍颉》,故作《训纂》;赋莫弘于《离骚》,故反屈原而广之;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这段话说明杨雄写作是喜欢摹仿前人的。他的《太玄》摹仿《周易》,《法言》摹仿《论语》,《训纂篇》摹仿《苍颉篇》,他的自传体长诗《反离骚》是摹仿《离骚》  相似文献   

16.
罗英侠 《中州学刊》2007,(4):243-245
朱熹《诗集传》对《诗经》的注释既不同于前代汉学家,也不同于宋代宋学家。与前代相比,《诗集传》具有鲜明的变革创新精神;体现出明白晓畅、浅近易懂的语言风格以及网罗古今、博采众长、自创新解的训释特色。遍观《诗集传》,所引之书,经史子集均有;所采之说,汉宋两家皆存,不愧为集大成之作。无论是解诗旨、释字词,还是串讲文义,都能既尊重故训,又能不薄时人,做到博览慎取,择善而从,并多有创见。  相似文献   

17.
郑志强 《中州学刊》2006,(6):169-174
自唐代孔颖达主编《毛诗正义》,首倡“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之后,关于《诗经》中只有“风”、“雅”、“颂”三体诗,而没“赋”、“比”、“兴”三体诗的主流见解,在《诗经》学史上流行了一千余年。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与《诗经》现存文本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现存《诗经》文本中,应是风、雅、颂、赋、比、兴“六诗”俱全的。然而,由于《毛诗故训传》至两汉交替之际已成断简残篇,所以在东汉末年,《诗》学大师郑玄对“六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而孔颖达等又盲目遵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条,武断认同了郑玄的解读,致使后来的《诗经》学者陈陈相因,谬种流传。经考析,现存《诗经》文本中保存有风体诗83首,赋体诗43首,比体诗55首,兴体诗39首,雅体诗46首,颂体诗约39首。  相似文献   

18.
关于《谷梁传》的作者和写作时代等问题,自古异说纷坛。本文拟就诸家之说,对此问题试作清理和判断。一、《谷梁传》不是刘歆伪作《谷梁传》属于今文经,但近代的今文学家崔适在《春秋复始》中却考定为古文经,同属刘敬伪作。书中指出:“《汉书·梅福传》,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格明,《后汉书·章帝纪》令群儒子学《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此于《谷梁》,一则明言古文,一则与三古文并列,其为古文明矣。古文为刘散杂取传记而造,则武、宣之世.安得有《谷梁》。……航道《左氏传》,…  相似文献   

19.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出于《诗·卫风·氓》。其中“复关”一词,众说纷坛,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毛诗诂训传》解为:“复关,君子所近也”。朱熹《诗集传》解为:“复关,男子之所居也。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为:“男子所居之地”。此三种解释可集为一义,即:“男子所居之地”。 第二种:陈奂《诗毛诗传疏》解为:“复,反也,犹来也。关,卫之郊关也。”《集疏》释为:“复关,犹言重关。近郊之地,设关以讥出入,御非常。”  相似文献   

20.
《卷一·高帝纪上》至晋陵,与贼前锋将程捍、孙昙等战,一日破贼十二垒。(第4页,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点校本,下同。)按:“程捍”,《宋书·孔觊传》作“程捍宗”,《南史·孔琳之传附孔觊传》则作“程宗”。《通鉴》卷一三一从《南史》,亦作“程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