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历史文化遗迹、王城遗址、赵文化、成语典故、空间布局、建筑景观6个方面分析了邯郸城市的特色,指出其现状存在的缺点,提出了如何准确把握邯郸城市特性,塑造邯郸城市特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卢彦名 《河北学刊》2012,32(5):247-250
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理念。这些理念的表达需要特定的文化仪式,而犹太会堂是犹太教文化仪式所需要的特定场所。英国犹太会堂建筑是我们理解近代犹太美学理念的一把钥匙。犹太审美传统较为强调听觉艺术;犹太视觉艺术虽然充满忌讳,但依然是十分生动的。听觉与视觉的紧密结合无疑是近代犹太审美思想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二战时期中国上海犹太人历史的叙述,认识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犹太人,都不会忘记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活过的犹太社团的历史,更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和犹太难民在黄埔江畔共同谱写的患难情谊,上海作为那个年代历史的见证,今日必将发挥中国人民和犹太人传统友谊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光  周国建 《社会科学》2007,(6):130-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华犹太人逐渐离去。在欧洲犹太难民、塞法迪犹商和俄国犹太人这三个群体的内部,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离去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不能刻意归于政治原因和意识形态因素。在文革前的17年里,仍然有许多犹太人生活在新中国,他们的主要组织上海犹太社团委员会在中国政府支持下顺利开展工作。同时,香港的犹太社团一直十分活跃。当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犹太人又回到了内地,出现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积极参与当地的新一轮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5.
浅析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泥塑人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三尊泥塑人像在装束和人种上均具特点。文章初步推断该人像反映了回鹘僧人的形象,进而指出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应该是一处类似佛寺性质的建筑。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师范大学犹太研究中心与今日以色列摄影展览1995年1月4日至15日,由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犹太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今日以色列摄影展览在哈尔滨市著名建筑颐园街一号正式展出。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徐国林教授、副校长修朋月副教授、犹太研究中心主...  相似文献   

7.
徐新 《江苏社会科学》2000,1(4):102-108
香港犹太杜团是19世纪中叶我国门户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在我国形成的4个犹太社团之一.然而,由于中国内地政治格局的演变和香港的独特地位,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地的犹太杜团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相继解体后,香港犹太社团却依然留存,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唯一的一个具有连续历史和完全社团功能的犹太社团.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香港犹太社团实际上已成为我主权范围内一个最为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犹太社团.目前,它不仅是犹太人在我国领土范围内犹太人的最大聚集中心,而且还是连结世界犹太人和促进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犹太人团体.本文旨在通过对香港犹太社团150年历史的梳理和现状的追踪,具体考察该社团的发展轨迹,以便人们对这一独特犹太社团的历史和现状有所洞察和了解.同时论及的还包括香港犹大社团的宗教生活和与以色列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03-108
美国犹太作家亨利·罗思的小说以不无矛盾的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犹太性。罗思的小说着力塑造犹太人物,表现犹太生活,呈现出显性的犹太性。在其小说文本中潜藏着具有犹太特征的文化母题和认知模式,呈现出隐性的犹太性。同时,罗思对犹太传统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使其作品呈现出反讽的犹太性。罗思对犹太性的书写隐喻了传统和变迁中的犹太文明所遭遇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犹太人在上海”国际讨论会综述家哲由上海市政府外办及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举办的“犹太人在上海”国际讨论会4月21日在上海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行这一专题的国际讨论会。来自以色列、美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共120余位参加了...  相似文献   

10.
福建旅沪同乡团体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中影响甚大 ,其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颇具特色 ,在上海这样一个移民社会中 ,弥补了政府管理体制的许多不足 ,起到了一种社会整合作用。其别具风格的会址建筑和闽南生活方式 ,也在上海社会文化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1881年和1894年,因俄国的两次排犹反犹浪潮,推动了犹太人的迁移行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开始陆续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主要居住在哈尔滨等城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犹太人和大批白俄来到中国东北,也有部分人到了天津和上海等城市。他们属于较穷苦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犹太难民。他们在华的经济、文化、宗教活动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城市生活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淑清 《北方论丛》2008,35(2):83-87
中世纪欧洲,犹太妇女不同程度地参与借贷业当。而且在犹太妇女所从事的各种职业中,借贷业既是她们的首选,也是最经常的职业。犹太妇女对借贷业的参与不仅为自己经济地位改善创造了条件,对社会经济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英国犹太人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借贷业,而其中出现了不少犹太妇女借贷者。对这些妇女借贷者的人数、借贷规模、借贷资金来源以及参与借贷的原因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世纪英国犹太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4.
犹太人的解放一直是欧洲思想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的两篇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中。这两篇著作发表之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不但引起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与犹太人关系的争论,而且为学术界研究马克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剖析了马拉默德《店员》中蕴含的悖论性文化内涵。《店员》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从侧面传达了现代犹太人皈依民族精神传统的复杂心态,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坚持信仰、保持传统的同时又对其怀疑困惑的双重矛盾心理。作家在作品中既认同犹太传统信仰的价值观、道德观,肯定对这个传统的精神把握,同时又呈现了犹太传统所面临的考验以及受到质疑、挑战的趋向。马拉默德在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创作上表现出的困惑与悖反亦昭示了犹太民族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寻求生存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在《圣经》时代,犹太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对于接受最基本的宗教教育来说,犹太妇女和男子之间的受教育机会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别。但是,随着公元一世纪学校的建立,妇女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以外的现象日益凸现。犹太妇女之所以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内容及受教育程度上与男子均存在差异,首先是由于妇女和男子不平等的宗教地位,同时也源于男权社会对妇女的角色定位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接受教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相似文献   

17.
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理念与国籍方面。基于特殊的宗教文化,美国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导致了他们从族裔与宗教情感方面对以色列具有一种高度的犹太民族认同。这种双重认同导致了美国犹太人对自身以及以色列具有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傅有德 《文史哲》2007,(6):139-146
圣经时代结束后,犹太教进入拉比时期,释经传统随之形成。《密西纳》虽然是独立于《圣经》的口传律法书,但就其讨论的问题和内容而言,实际上是《圣经》的注解和疏义,其后的《革玛拉》更是直接或间接地诠释《密西纳》和《圣经》。其他的拉比文献如《托赛夫塔》和《密德拉什》等,也是这个释经传统的组成部分。犹太教的释经方法和规则甚多,其中早期拉比以实玛利的13条规则颇具代表性。犹太教的释经传统反映出拉比们信经而不唯经的态度和他们的逻辑思维、具体思维、求异思维和多元思维等不同思维方式。犹太教的释经传统和思维方式不仅属于历史上的拉比犹太教,而且是现代犹太智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12,33(3):109-112
美国当代著名犹裔作家菲利普·罗斯以其创作深刻诠释了他对犹太性的独特认知:其早期创作以一种反叛的眼光审视犹太传统中的阴暗,对犹太传统的反拨体现出他对犹太性的一种逆向性认知;后期创作则以特别的散居观对待流散的客民生活,在“世界中发现家园,家园中发现世界”,其淡化的犹太身份、对普世意义的寻找体现出罗斯对犹太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张军  吴建兰 《河北学刊》2012,32(1):203-206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高度重视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并采用多种策略来达成这一目标。"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所体现的"对美国精神的认同、对美国基督教的认同、对美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是其对美国民族认同的重要表征。"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对美国犹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