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官者,管也。"干部二字,干字当头,但在如今的干部队伍中却懒惰之风盛行。少数干部戴着"乌纱帽",拿着人民俸禄,当干部不干事,当官不管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其中,懒惰之风就在整治之列。关于懒官,群众有许多画像:有的"混"字当头、得过且过,心懒、嘴懒、手懒、身懒,办事拖拉、相互推诿,不想作为、不会作为;有的只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为明哲保身;有的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对工作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义重大,但实践中经常能看到“干部干,村民看”或“干部忙,村民怨”的现象。农村人居环境构成的是村民日常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他们自由而有序地布局空间环境,注重循环利用和物尽其用,而地方政府则将其视为“整治对象”,强调标准化改造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简单植入,两者对“何为农村人居环境”与“如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和互动冲突。隐性的认知表现出的是显性的行动,主体行动背后更是深受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特点以及新时期“政、纪驱动”的政绩考核机制的约制。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转换与实施方面深度匹配农村社会结构特点和村民生活习惯,进而在实践层面探索出一条能够将“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3.
郑怡 《社区》2009,(13):53-53
“公厕北边的地方有必要清理一下”、“西门的乱搭乱建也是整治的一个点”、“社区黑板报的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做到家喻户晓……”3月12日上午,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文峰社区3号楼的楼道口格外热闹,社区干部携带了椅子凳子把“会议室”搬到了小区楼道口,20多位居民代表正在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依据全国2343个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社会交往、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比重不足三成,整体参与度偏低,且存在“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农民的社会交往与责任感显著影响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内的“仪式性消费”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情感连接,通过仪式性场合获取信息与资源,带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但外出次数会逐渐削弱农民的乡村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意识,弱化乡村认同,不利于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民个体特征中,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是干部、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影响。基于此,通过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发挥“关键少数”带动作用和凝聚“普通多数”合力,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热情,增强其责任感,进而提高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率。  相似文献   

5.
刘建明 《中华魂》2013,(16):32-33
近日读《菜根谭》,其中有这么一则:“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读后细细一品,颇觉意味深长,一“耐”字可谓道出了生活和人生之真谛。  相似文献   

6.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7.
1.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日章,位言日句本条有两个“宅”字、两个“位”字,词性不同,表意亦有差别。前一“宅”字和“位”字,皆作名词,且是指处所的名词,表明情志。语辞所应安放的位置。后一“宅”字和“位”字,均充任动词,是寄寓、安置的意思;“宅情”、“位言”组成动宾结构之后又名物化了,也指寓情之处、置言之所,乍看与前面二字似无甚差殊。但是,后面的“宅”、“位”二字,自身仍属动词,是确实无疑的c弄清词性,训字析句自会更显明晰。2.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旬无法也;旬之清英,字不妄也本条的6个自然…  相似文献   

8.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9.
一度被媒体争相报道的“仇和现象”曾撩起很多人的情思,赞叹者有之,批评者也不少.但仇和还是升迁了。为此有人说,这折射了积极的用人导向:宁肯用敢干事、能干事的“争议”干部,不用“宁肯少干事、甚至不干事、千万别出事”四平八稳的误事干部,  相似文献   

10.
壹前言贰通论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上古汉语有系词 (一) “是”字在光秦就有系词的用法 (二) “非”字在上古是系词二、上古汉语否定句的两种句式同时并存三、前置宾语后的“是”字、“之”字不是“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四、“其”字并非只能作定语,也不等于“他的”五、“之”字并非只能作宾语六、关于“之”和“焉”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先擦壳内心     
有位A女士,多年来不断抱怨住在隔壁的B女士很懒惰。她经常说:“那个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面的衣服,总是有斑点。”  相似文献   

12.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13.
注释杂记     
清戴震有几句话是很著名的:“经之至老,道也;所以明道,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由文字以通手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造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然而他在《毛诗补传序》中又反过来说:“余私调《诗》之词不可知矣,得其志则可以通乎其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批评说:“戴氏能分见两边,特以未通观一体,遂致自语相违。”“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初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  相似文献   

14.
邱小凡 《金陵瞭望》2008,(12):53-54
“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实质是在一个“创”字,在于敢创造、敢创新、敢闯难关的精神和勇气。弘扬“三创”精神,推动玄武“标志区”建设,实现超常规发展,玄武干部要着力强化“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状字章》是最复杂的一章,人们又常把状字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等同看诗、分析,因而问题愈来愈多,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马氏为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害者,曰状字。””又说:“状字之於动字,亦犹静字之故名字,皆所以肖貌之者也。”“描画人物类其状日貌”(《洪武正韵》“容,容仪也。”(《玉篇》)也就是说“用来描画动作、状态的样子的实字,称为状字。”马氏还强调状字同静字一样都是用来描绘事物样子的字,不过静字用来描绘名字的样子,而状字用来描绘动字的。所以《马氏文通》的状字应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吴淡如 《社区》2011,(26):23-23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相似文献   

17.
(一) 在古汉语中,“之”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字多词多义,且功能多样。众所周知,“之”字在谓语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成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之”字;不及物动词如果作使动词用,也可以带宾语“之”字,如: (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相似文献   

18.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19.
姚铉《唐文粹》未收录王勃《滕王阁序》,历来不解其意。宋人认为是因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重复之病,而南宋叶大庆以为其中“时维九月”句之“月”为“日”之误,与“三秋”并不重复。但正仓院藏《王勃诗序》中则写作武周新字“■”,为“月”字之有力佐证,且《新唐书》以前,史籍并无记载王勃作序的具体时日,“月”字无误。至于“三秋”,今人大都解作“九月”,但考之唐前诗文,“三秋”并无此用例。蒋清翊注引梁元帝《纂要》,以为“三秋”乃秋之别称,当从。因而可以断定“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并无前人所说的“重复之病”。《唐文粹》不收《滕王阁序》,主要与不选骈文有关。  相似文献   

20.
注释:(小五号字,“注释“二字用黑体;其余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Norman”字体) ①历史地理文献中还有置南充郡、新安郡的记载,或存短暂,又无佐证。本文略之不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