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他者与国家:福建琴江满族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琴江满族是清雍正七年清廷所建福建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的后裔。据其家谱和墓碑的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早年加入八旗的汉军旗人。1979年,琴江人集体要求将民族成份由汉族改为满族,同年建立了琴江满族村。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考察并分析了汉军旗人的认同意识以及隐藏在认同意识背后的历史传说和文化渊源,并通过分析认同过程中自我、他者、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现代国家背景下少数民族认同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彭向前 《民族研究》2022,(1):126-132+146
西夏文献中所载黄帝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以颜色特征命名的“五色帝”之一,另一种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古代杰出人物的代表。西夏人为避免混淆,把前者译作“黄色帝”,把后者译作“轩辕皇帝”。对黄帝形象的塑造不仅各民族广泛参与,即便在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也没有停止。辽宋西夏金时期,黄帝作为民族共祖形象继续得到弘扬,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西夏王朝也曾经参与对黄帝形象的塑造,宣称党项拓跋出自鲜卑拓跋,进而认为黄帝是党项人的远祖,党项人是黄帝之孙昌意少子悃的后裔。西夏文献关于黄帝形象的记载,为论证西夏对中国的认同,为黄帝历史形象塑造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广西田林县福祥村黄氏宗族为例,从族谱、祖茔和宗祠的壮族祖先叙事中,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分。壮族祖先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互构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场域和展开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型塑着壮族祖先叙事。在当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背景下,对包含祖先叙事在内的民族文化加以合理引导和传承发扬,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开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21,12(3):1-9, 94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上古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炎黄”,他们一向被后世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二祖的陵墓,一在陕西黄陵县,一在湖南的邻县,今已更名为炎陵县。数千年来,逢年过节,国家遣官致祭,百姓们也自动地奠以酒浆。这一重大习俗活动,除含有中国传统道德“慎终追远”的意义外,实际上还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作用。炎帝生活的时代人类早期的历史都曾经历过流动分散的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炎帝神农氏以及与其同时代的伏参氏、黄帝轩辕氏正是处在母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10,(12):50-51
满族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在其两百多年的统治过程中,满族在自身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也经历了巨大变迁,这一点在满族服饰的变迁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尤其是清代满族女子的代表服装——旗袍,它由适应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设计,逐步发展变化,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7.
赵刚  于鹏飞 《民族学刊》2022,13(7):8-15, 138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满族萨满教虽与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教有相同的起源,但满族萨满教在发展过程中受满族社会特别是政权的干予,与西伯利亚萨满教形成了温和、舒缓和“野性”、“疯狂”之间的反差。  相似文献   

9.
周莹 《回族研究》2023,(3):12-18
通过对周汉魏晋“故事”的效法进行政权构建,是十六国北魏统治者施政中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华“故事”成为其制度建设的范例、决策制定的依据、凸显政权合法性的思想资源。在十六国北魏君臣的言辞与施政中,相关制度惯例被广泛选择和普遍运用,这既是其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体现。对十六国北魏重“故事”现象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经验开展研究,可有助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杨晓薇 《民族学刊》2022,13(2):11-18, 134
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社会实在还是话语形式,始终与“俗”相辅相成,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普遍性及其特殊性。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在社会实存中存在似是而非的相似性,在话语形式上导致模棱两可的话语体系,两者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层次性。礼俗互动的研究范式旨在探讨文化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社会机制,并在多样化的社会差异中找寻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同一性。白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亦是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之一,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把白族礼俗互动的文化特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来讨论,目的在于从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也意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起点。从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我国上古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炎黄”,他们一向被后世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二祖的陵墓,一在陕西黄陵县,一在湖南的酃县。数千年来,逢年过节,国家遣官致祭,百姓们也自动地奠以酒浆。这一重大习俗活动,除含有中国传统道德“慎终追远”的意义外,实际上还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作用。炎帝生活的时代人类早期的历史都曾经历过流动分散的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这样一个递进过程。炎帝神农氏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伏牺氏、黄帝轩辕氏正是  相似文献   

12.
杨鹍飞  余虹雨 《民族学刊》2022,13(8):13-23, 15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经济生产活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涉及经济交往、政治认同、文化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核心要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自强意识与使命意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豪意识与守护意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政治意识;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自尊意识与责任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4.
杨正文  李建峰 《民族学刊》2019,10(6):32-38, 120-121
服饰的政治性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包括服饰变革在内的“移风易俗”,是在“教化”传统语境下帝制时代统治者时常采用的国家治理举措。但另一方面,官服或宫廷的服制要素却延绵承传数千年成为一种“国统”,且成为政权合法性,权力等级化、秩序化、伦理化的表征。明清两朝的官服、宫廷服制不因朝代继替,也不因统治者民族身份不同而发生后朝对前朝的全面反动,足以说明统治者对“国统”在政权合法性方面的重视。正是有这样的朝代变革与国统承传,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核心元素才得以延绵传承千年不断,且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满族的萨满教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满族的萨满教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动荡、规范过程。在她不同的历史时期,萨满教显现了几种不甚相同的典型面貌,它既包括对金以来女真文化的承继,也有满族特有的至上而下的典例化了的传统,还有“返朴归真”的萨满教反复现象。所有这些变化和运动都是紧密地与满族特殊的历史道路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23,(1):1-11+142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表达。石榴籽交融一体的特性不仅象征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同时也象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石榴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最大同心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有些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各种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详细阐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议。  相似文献   

18.
满族伦理思想是满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满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着直接的规范性作用,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满族人民都为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伦理思想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今天对满族伦理思想进行发掘、梳理并认真地进行研究和分析,相信对于加强满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以至于世界民族的伦理文化宝库,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祖先是彝族祖灵葫芦里的伏羲女娲吗?──和刘尧汉先生商讨易谋远刘尧汉先生把“宇宙万物雌雄观、葫芦崇拜、十月历及十八月历”作为他创建的所谓“中华彝族文化学派”的“文化三要素”,说这“三要素”能“统摄本学派的论著,纵贯古今,横通中外,阐明中外文化史...  相似文献   

20.
彭尚源 《民族学刊》2020,11(1):8-13, 121-122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