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上发表了牛达生先生的《西夏陵没有"圣容寺"》一文,作为对笔者旧作《西夏圣容寺初探》(《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的商榷.该文对原始资料的征引每有讹脱,以致在某些关键地方曲解了笔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传统的“五德终始说”和“三正”的理论,勾稽西夏文资料、汉文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首次对西夏的“岁首”作了论证,认为西夏王朝建立后,确曾改易正朔,采用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这是受其在五德中的行序金德决定的。文章最后揭示了西夏“以十二月为岁首”的政治内涵,认为西夏此举是标榜以大唐王朝的土德为续统而属金统,意在显示与其他并立政权的对等性。  相似文献   
3.
谅祚改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礼乐制度、衣冠器物、官制军制以及思想观念等,多为李元昊草创经营所未能及者,给西夏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依据现有汉文、西夏文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经比较研究可知,谅祚改制是一次仿唐色彩浓厚的改制.  相似文献   
4.
正史里面记载了大量莫名其妙的胡语词汇,因系译音词,不受字义的限制,在传抄过程中往往出现形讹。文章对中华书局原点校本《新唐书》《宋史》《清史稿》中所涉及的四则胡语词"朱蒙""吕宁拽浪撩黎""乌埙曩""夹坝"予以考释,期以在"二十五史"修订版中能得到刊正。  相似文献   
5.
西夏与青唐吐蕃政权的和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王韶的平戎策被宋廷付诸实施后,西夏为争取吐蕃,孤立北宋,先后两次遣公主下嫁青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宋神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及时对王韶的平戎策作出修正,西夏虽与吐蕃实现了和亲,并没有改变董毡联宋抗夏的政策。直到哲宗以后,先是元祐占党人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对外例行姑息;继而哲宗亲政后和徽宗时期,穷兵黩武,决意照搬王韶的平戎策消灭青唐吐蕃政权,西夏的和亲政策这才作为政治工具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目的。关于西夏与青唐吐蕃政权的和亲,学界已有所论及,本文拟结合宋廷经营河湟吐蕃政策的演变作进一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定《临川文集》载《与王子纯书(三)》写作年月为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正当木征围攻河州、王韶前往解围之际,并对这封书信所具有的意义略作阐发。  相似文献   
7.
试论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主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按其阶段性特征,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有一个主要矛盾在起作用,依次是宋辽矛盾、宋夏矛盾和夏金矛盾。  相似文献   
8.
元昊改姓考     
文章认为元昊袭封后改姓嵬名氏而非元氏,“嵬名”和“元”不能勘同.改姓嵬名的不光是元昊的近族,还包括整个拓跋氏.元昊废弃宋赐姓赵后,并没有恢复旧姓拓跋,而是改姓嵬名,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对外摆脱北宋的控制而独立建国;一是对内突出业已发展为皇族的拓跋氏在整个党项羌中的地位.《西夏书事》关于元昊改姓“疏族不与焉”的记载,当为吴广成对史料的随意发挥,系出自对匈奴赫连勃勃改姓的比附.西夏国姓“嵬名”或许来源于开国皇帝元昊的小名“嵬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写本《卜筮要诀》作进一步探索,认为该书共由四部分组成,可分别拟作“八卦象例”、“摇卦诀”、“六十四卦歌诀”以及“六十四卦占辞、占诗”;并从讳字、出土地点、抄本里的通假字入手,论证了《卜筮要诀》确为西夏时期的抄本。研究表明《卜筮要诀》八卦卦序罕见,有新增的八卦物象,在“摇卦诀”中融入有关卦形的口诀,两套六十四卦排列顺序并存,且占辞中夹杂有字卜的内容,为研究中古时期易学与西夏地区民间通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辽蕃和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与西蕃通婚,是辽对西夏实行遏制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增加对抗西夏的砝码,其直接动因则是北宋仁宗朝联蕃制夏方针的转变。但由于辽、吐蕃和西夏三方构不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致使辽蕃和亲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反而成为其后双方交恶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和亲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契丹与吐蕃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