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敬文先生创建了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这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大学运动,将中国人的身份,精英阶层和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民俗学高等教育观。与当时世界环境中的先进民俗学教育相联系,中国民俗学者的很多研究都与当时世界知名高校的前沿研究同步,以研究推动教育;打通大学与民众的通道,开辟了"到民间去"的现代社会改革之路。民俗学高等教育,落脚点是建设中国优秀整体文化。在社会主义高校体制下,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地方普及教育、民族民俗学教育、社会公众教育和留学生国际教育五个分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钟敬文先生在这一宏观视角下,强调国民素质教育,对现代文化建设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双重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的开拓者,他对中国民俗学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方面,他不仅是类型理论的最早引入者,而且是最早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也是类型理论的杰出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3.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自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钟敬文先生毕生从事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是充满人民情怀的学者。人民文化观是指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认知。钟敬文人民文化观的形成具有历史的渐进过程,他对于人民文化的认知,经历了同情、学术体认、颂扬与融入等若干阶段。他受惠于“五四”启蒙运动,感受了大革命的精神,较早接触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理论,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人民文化观进入成熟阶段。他理解的人民包含全体的社会成员,当然他主要关心的是普通民众,其文化观的基质是人民性。钟敬文人民文化观有三大思想来源:传统的民本思想、现代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三者在钟敬文文化观形成中的影响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最终构成了钟敬文人民文化观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5.
钟敬文先生在毕生的学术研究中,自觉地扛起民族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的大旗。他的理想信念、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对当下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他在晚年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在其学问集大成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提倡学术开放与坚持文化主体性相结合的明确选择。以往在中外文化对话中,人们往往感到底气不足,感到失语,现在可以说,中国的一流学者比起外国的一流学者来是毫不逊色的,他们完全可以同外国顶尖的学者平等地展开对话,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完全可以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7.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代宗师,“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民俗学界之泰斗。本文从构建民族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不断开拓和待之以恒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悉心培育民俗文化人才三方面,介绍了钟敬文先生对中国民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括了我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社会活动家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几点成就。  相似文献   

13.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同仁性组织,还在于通过民俗学者,尤其是钟敬文先生的努力,使中国民俗学开始变得成熟和具有现代性,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第一代民俗学研究者的代表与典范,他为民俗学奋斗终身,且享高年。可以说,钟先生一生的经历,见证了我国民俗学的发生和发展,而钟先生留下的著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思想、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是现代中国学术的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派的创建者。"中国民俗学派"的概念不是空的,而是在中国历史文明的大框架内进行优秀民众文化建设,从文化学研究民俗学的。此外,在20世纪我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进程中,还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与民俗学的互构问题,以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文化学与民俗学的关系,这也正是今天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格局竞相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钟敬文先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出发的,钟先生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将近八十年来的民俗研究经常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接触和关爱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正>在纪念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我的面前似乎又晃动着钟敬文先生那亲切、和蔼的面容。作为他的学生,我现在仍然能回忆起他给我们授课时那一句是一句的极其认真的样子。钟敬文先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人民文化,以自己一生的精力,深入研究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方面学问,竭尽全力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发光发热。钟先生是我国高校文科发展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季羡林先生曾在纪念钟老百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知识分子,由几千年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钟敬文教授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观,旨在以钟敬文先生的文化观为主导,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西部大开发中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学[日]野口武德著郭崇林,傅勇译校一、柳田国男与日本民俗学提起日本的民俗学或民俗学史,首先会想到三个人,一位是日本民俗学鼻祖柳田国男;另一位是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口承文学、宗教等予以解释的折口信夫;还有一位是对民俗学领域的物质文化做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钟敬文先生对民族文化的基于民间文化的整体把握、对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关注以及对藏族文化的特殊关注三方面 ,对先生的民族文化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揭示出先生建设中华新文化的学术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