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毕兹卡”茶道“毕兹卡”是土家族的自称。鹤峰“毕兹卡茶道”由来已久。200多年前,鹤峰县隶属于容美土司辖区。在这片富庶的疆域,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土家山寨山山有茶园,寨寨飘茶香,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1735年,清朝政府强迫容美土司改土归流,茶道文化随之...  相似文献   

2.
陈妍 《中国民族》2007,(12):48-49
土家族神灵崇拜与其独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交界山区中,较为集中地聚居于山水之间的平坝上。这里江水萦绕、山路崎岖、绿树茂盛、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山地环境。所属山地民族,较早从事山地耕作,而后开始进行梯田式稻作,以耕作、捕鱼、狩猎为主。  相似文献   

3.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土家族的先民——古代巴人就在鄂西一带定居了。巴人源于夷水畔的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西周前大部迁徙入川。后来秦灭巴,巴人中有些又回到湘鄂西一带定居下来,并逐渐融合本地和外地迁入的其他民族,约在宋代形成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北鹤峰一带也称“贝锦卡”,意为本地土生土长的人)。自元代起,土家族社会长期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经过“改土归流”,才废除土司制度,隶属于中央集权制政府。此后,取消了“汉不入  相似文献   

4.
<正> 羌氐戎的起源及其关系古代羌人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民族。早在古老的甲骨卜辞即甲骨文上就有了记载。甲骨文上的羌方是指羌人方国而言的。羌方即羌人部落的代  相似文献   

5.
正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边相毗邻的武陵山区。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老司城是土司治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所以,土家族民族文化在这片区域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在今天的老司城,我们既可以看到王城遗址、溪州铜柱、土司印信等厚重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体会到如打溜子、摆手舞、哭嫁歌等鲜活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的土家儿女们用他们质朴的服饰、醇厚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深圳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参展的湘西民族特色工艺产品再次引起海内外客商的关注。早在2011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首次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湘西龙山县民间竹雕艺人王仕辉老人带去参展的竹雕作品《毕兹卡捋尤》(土家语,毕兹卡意为土家,捋尤意为山寨)《土家族冲天楼》就在闪光灯下频频曝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和观众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青海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秦汉时期羌人形成许多部落联盟,戎、氐、羌作为同一个族系,他们主要发展畜牧业,兼及农业、狩猎,对青海高原的畜种培育,开通道路,制牛皮船,架铁索桥,作出了许多贡献。两汉政权在青海开疆拓土,汉代名将赵充国曾在今天的青海湟水流域实行屯田,大批中原先民迁徙到青海东部地区,中原地区的二牛抬杠,  相似文献   

8.
金城属国     
金城属国是赵充国平羌后,为安置数万降羌于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的。 汉朝开地斥境,疆域扩大,把大批四邻部落囊括在疆土之内。对新拓展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三种管理制度。一是与中原地区相同,设置郡县,设官治民。二是在边塞地方,设立部都尉,领护少数民族部落。如在金城郡设立以前,陇西郡北部都尉管辖今民和、循化一带羌人部落。三是设置属国,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其原有社会组织、生产生活习惯不  相似文献   

9.
汉文史籍记载中的古羌人种属繁多,后人关于其起源的研究多以“西方牧羊人也”之表意为基调.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羌”记音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对比“羌”(())在汉、藏文中的含义和变化,认为象形文字甲骨文之“羌”在与青藏高原南下族群接触后被用来记音,后世史家在研究过程中则忽略了这一可能性.而古藏文中的“羌”(())即现代藏文的“仓”(()),意为“骨系血亲氏族”,不仅揭示了古羌人的渊源,还原了古羌人社会早期的发展状况,还在客观上解释了羌人何以种属繁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部,一条巨型文化走廊谢佐文化走廊”通俗地讲,就是指具有共同的文化源流的区域。在中国历史上,文化走廊的几番形成曾孕育了诸多民族的繁衍生息及其绚丽灿烂的经济文化。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一、西部诸羌文化走廊与民族关系在最早形成的中国文化走廊中,含纳了羌人、戎人...  相似文献   

11.
羌笛悠悠     
我们羌族是祖国大家庭里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部落众多、人口繁盛,分布地域广,对华夏及其文化的缔造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古羌人中的不少部落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现今,羌族人口10.2万多人,分布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带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北川县等。早在30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古羌人的记载。古代的传说中,我国农业始祖“神农氏”炎帝就是姜姓羌人。姜姓部落与黄帝部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  相似文献   

12.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五十一个藏族部落,总称“三果洛”。 今日果洛的藏族,其形成是与青藏高原广大藏族一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的。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大致是:夏代为《禹贡》雍州之发羌地。秦汉时为白狼羌属地。魏晋南北朝时为宕昌羌地。隋唐五代时为党项羌及其分支拓拔氏所据。宋时统称为吐蕃地。元时归设在今四川境内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时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清时由四川松潘漳腊营管辖。民国青海建省后,属青海省管。  相似文献   

13.
正(一)在中国湘西莽莽的群山之中,曾经有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延续了800余年的土司政权,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文明却又鲜为人知的古老民族,神秘、神奇而又充满生机活力,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坚韧的生命、卓越的智慧、不懈的奋斗和亘古不变的忠诚,创造出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特殊范本,鸣奏着文明进步的华彩乐章。它的名字叫"毕兹卡"(土家族语,意为本地人),今天的人们称其为土家族。  相似文献   

14.
扎巴部落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分属道孚县与雅江县管辖,即道孚县的札坝区和雅江县的札麦区。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札坝区人口4845人,札麦区1472人,共计6317人。该部落自称“札巴”,周围藏民称他们为“札巴畦”(札巴人之意)。札巴部落的语言不同于藏语,其基本词汇和语法  相似文献   

15.
多康藏区藏族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与卫藏地区藏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多康藏人与汉文史籍所载之“羌”人关系密切,藏文史书中的“董氏人”与氐羌系统人群应属同一部落群体。董氏人的部落群体从雅隆河谷一带向北、向东、向南移动和迁徙,又通过一系列分化和整合,最终形成这一特定区域的特殊族群,在不同文种以不同名称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6.
《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是一个古汉语词,产生于周穆王西巡之时。西膜是一个古羌语词,是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自称。西王母的历史原型是一位与周穆王存在血缘关系、远嫁西部的周王室公主,西王母是由东土王室公主变身为西土部落女酋长的。其后,西王母一词逐渐取代西膜等音译词,变为汉语社团对西土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统称。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2月16日,从湖南省政法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勇斗歹徒光荣献身的保靖县职业中专学生梁振贤被评为全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追记一等功,奖金1万元。至此,保靖县已有7人次先后获得国家、省、州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中,国家级2个(全省仅12人获此称号),省级3人;州级2人。向树明、江世海、徐承云、张光先、梁振贤、彭司贵等一大批英雄人物组合成一支强大的见义勇为方阵。毕兹卡的鹰“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是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1993年授予向树明的荣誉称号,在土家人的心中,他是“毕兹卡的鹰”。鹰是…  相似文献   

18.
汉代诸羌     
西羌是一个多氏族多部落的民族,其聚居中心是河湟河曲地区。自无弋爰剑以后,分支达150种,其中9种在河湟以外独立活动,52种衰少逐渐依附于其他强大部落,89种各有部落组织。西汉时先零羌强大,东汉时烧当羌最盛,到东汉末年只有钟存羌尚能抗争。河湟诸羌与汉代关系密切的有以下20多种。  相似文献   

19.
关于“附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七世纪以前,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广大藏族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羌支繁多,种姓复杂,部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羌支或部落联盟有苏毗、羊同、东女国、附国、党项、白兰、吐谷浑等,至于由上述部落或部落联盟旁出的支系那就更是举不胜举了。“自爰剑后,子孙分支凡百五十种。……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后汉书·西羌传》)。“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问”(《新唐书·吐蕃传》)。上述记载就是这个历史现象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阿巴部落所在的桑雄位于那曲卡以南,是羌塘南部一个谷阔坡缓、水丰草茂的有名牧场;因为南接当雄、热振(今林周县),也是由甘青、三十九族等地经藏北进入拉萨、日喀则等藏南农区的主要通道。桑雄部落是原羌日(byang rigs)六如之一,内部有9个小部落,阿巴部落(a pa ruba)是其中最大也最重要的一个。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这里既保留着与甘青川藏连片藏族牧区相同的传统特点,又反映了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