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感悟作为一种由印度佛教内传、又融合了儒道禅思想而不断中国化的诗性哲学,渗透于中国诗学的各个层面,并成为中国诗学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感悟思维不仅造就了梁宗岱诗论的外在形态——即其诗论的产生方式、存在形态、批评方式和书写方式——还影响了其对诗歌从缘起、酝酿、物化至鉴赏的全过程的认知与理解,使其在构筑自己的诗学大厦时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与感悟思维相契合的中西诗学观念.这既促进了中西诗学的融会贯通,又为传统诗学的现代化转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01-105
清代的诗学理论成绩斐然,可视为"一代之文学"。清代诗学避免了明代的复古与门户之见,在复古的格调与抒发性情之间找到了平衡的支点,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语境,提出了诗学指南。清代主要诗学流派的诗论融汇、提升了传统的审美范畴,扩展了传统诗论命题的内涵,使传统的命题更具包容性和文学性,诗论显示出完美、自足的特性。在对历史的沉思中,清代诗论更具辩证性,在古今、复变、传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较前代更有历史视野,避免了前代诗论的覆辙。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老庄诗文中的艺术精神及其太极诗学的内容范畴、体式表达、知识系统等方面对传统诗论的成功突破。论证了老庄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登上诗坛时,正是我国新文学运动艺术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的文学背景下,闻一多努力于变革中国的注重直觉感悟与价值判断的诗学传统,使之建立于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的现代理论思维的基础上。他所创立的诗学理论体系,突破了单一理论流派的框架,融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诗论以及现代美学于一炉,成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派向现代主义诗派过渡的理论桥梁。闻一多的诗学理论,犹如多棱的光镜,呈现出转折期诗论那种内涵丰富的理论色调。他的缜密深沉的理论个性,使他的诗学理论在结构与体系上显示出浓重的思辩色彩,给予我们当代诗学的建构以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西传统诗学的主流在运思方式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均以理性主义为正统。整个中西传统主流诗学也在感性与理性的二元论中展开。本文着重寻找出中西理性主义诗学之源,论述孔子与柏拉图诗论的异同以及它们对后世诗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何书岚 《兰州学刊》2010,(3):176-179
清代诗论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的最后一环,它对古典诗学进行了全面反思。中国文化本来就有重视反思的因素;但清代诗论反思意识的形成,却与清初学术对明代覆亡和阳明心学的深刻反思有直接关系。清代诗论在对古典诗学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提出“风雅”是古典诗学的主线,风雅的内涵包括对现实的关怀和诗人性情的真挚、善良;这体现出清代诗论的价值关怀,在清代更有特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湜的诗论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诗论力求解决中国新诗理论发展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力求平衡,以实现新诗发展的多向"合流":唐湜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追求完美的个性诗艺表现;他主张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无痕融合,真正实现在新诗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失传统诗学的精华,也能适时吸纳西方现代诗学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诗薮》文论视野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薮>是明代中后期一部重要的诗论专著,但历来少受重视.其实,<诗薮>的文论思想是十分丰富而系统的.其中的以禅喻诗论、复古论、诗歌审美境界论、诗学批评论、诗学发展观等都体现了胡应麟自己的诗学旨趣、诗学主张及其对传统格调论诗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结玲 《理论界》2015,(1):118-121
沈德潜的格调论是儒家诗论的总结,合"道"的中庸性是其诗论的总特征,他的诗学思想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近乎完美。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合乎理学驯化人格道德的要求,反对过度激越的情感抒发。他能够抑平唐宋之争,避免明七子的门户之见,诗论中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识见超出了一般的儒家诗论。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4,(6)
就比较诗学而言,研究中国诗论在东亚传播过程中如何被拒斥,较之关注其怎样被接受,无疑更具有意义。石川丈山《诗法正义》对于《沧浪诗话》的去取,反映出江户初期汉诗人共同的诗学取向。尽管丈山引用沧浪诗论颇多,然其《诗法正义》与《沧浪诗话》之间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说明沧浪诗论在江户初期的传播,曾遭遇到坚守朱子学文学观及江西诗派诗学立场的汉诗人的抵制。同时也表明,来自异域的文学新思潮在向接受国传播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本土文学的排斥之外,来自同一母国的先期输入的文学思想,也会构成传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邱国红 《云梦学刊》2005,26(1):96-99
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意象叠加”的艺术境界、“缘情说”的诗学理念、“兴”的创作手法、“哲理入诗”的审美范式,甚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汉诗的句式结构,在二十世纪几代美国诗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对美国诗歌创作实践产生了整体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文学的发生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而“新诗”的发生是其中的突出部分。形式问题是考察现代汉诗发生的中心问题。由于“诗界革命”和西方诗歌汉译的推动,晚清民初的诗歌形式尽管开始出现裂缝,但仍未能真正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成规。直到后来胡适敏锐地抓住语言问题,高擎“白话”大旗,引进西方自由诗形式,以《新青年》杂志为“白话诗”的重要话语据点,才逐渐呈现出一条现代汉诗形式的发生线索。  相似文献   

13.
王鹏运在推动词学发展上,除了数量甚众、风格卓异的词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词学思想及其对临桂词派其他词人的影响。他以词体为尊,推重词的比兴寄托,倡导“重”、“拙”、“大”“作词三要”,重词之体格,讲求体格与声律二者并重,推重空灵而厚重的梦窗词,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临桂词派的重要词学理论《蕙风词话》的建构与形成,为临桂词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臧乐源 《文史哲》2007,(1):37-45
臧克家和毛泽东的交往缘于诗。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1945年9月在重庆,会面后臧克家写的第一首歌颂毛泽东的诗是《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1956年底《诗刊》创刊,主编臧克家等向毛泽东写信约稿。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了臧克家和袁水拍。席间同意臧克家的意见,毛泽东修改了即将发表的《沁园春.雪》中的字。尔后臧克家又帮毛泽东修改诗词文字多处。而对臧克家提出的诗词中的问题,毛泽东也尽量作答。1957年“反右”时臧克家因刚刚受到毛泽东的召见而幸免于难。臧克家经常就诗歌问题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先后给臧克家写过七封信,主要内容都是论诗。  相似文献   

15.
丁尔纲 《阴山学刊》2005,18(6):26-32
在五四文学革命大潮中,新诗取得了赫赫业绩,但也一定程度地丢掉了以民族化、大众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崛起诗坛的臧克家,继承古诗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习五四新诗的长处,汲取新诗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从创作到理论,全面建构新诗的中国特色;把鲜活的人民口语提炼成诗语;大致押韵,大体整齐,形成新诗的"外在韵律";追求形象化,着力推敲,千锤百炼,托物寄意,借事传情,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正确的思想、燃烧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典型的意象与意境,尤其注重塑造"典型的人生的形象",建构起新诗的"内在韵律".这些成就,使臧诗成为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就是中国特色新诗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相似文献   

16.
朝鲜王朝是朝鲜历史上诗歌理论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许筠诗歌批评涉及到了唐、宋、明诗以及朝鲜历代诗歌。他以唐诗性情本质作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崇尚唐诗,轻视宋诗,肯定明诗。在对朝鲜历代诗歌的批评上,体现了他的民主、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丁尔纲 《文史哲》2005,(5):22-27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诗剧在西方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体形式,但在中国却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境地。学界对左翼诗剧的关注更可谓寂寥至极。左翼诗剧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要实绩之一,其体裁范式更是别具一格。在以往的研究中,既是极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又是造成左翼诗剧生存窘态的根源所在。左翼诗剧的体裁范式包括"戏剧化的诗"、"纯诗的戏剧化"、"散文诗的戏剧化"三种形式。通过剖析和阐释左翼诗剧的体裁范式,继而提炼、概括左翼诗剧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质,从而一窥左翼文学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9.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20.
明人贬宋诗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 :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将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 ;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 ,在具体对待唐宋诗的问题上 ,以唐诗作为取舍宋诗唯一标准 ,合则取 ,不合则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