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过程,认为各民族的居住模式与其婚姻、家庭形态的关系密不可分,各民族的居住习俗和住宅布局,是对其婚姻、家庭关系最形象的诠释,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2.
婚姻中的贵州民族酒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的许多民族被称为歌的民族,在浩繁的民歌中,酒歌是其中的一大类。酒歌内容涉及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与民族婚姻有着不解之缘,在婚姻中起着多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贵州对酒歌的挖掘和研究还较少。本文仅就酒歌与民族婚姻的关系及酒歌在婚姻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民族婚姻是我国婚姻家庭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如何处理民族婚姻问题历来为我国婚姻立法所重视。但从理论上对民族婚姻立法展开研究者甚少 ,笔者试图通过对我国民族婚姻立法的法理学基础、历史沿革、具体变通内容的探讨 ,就民族婚姻立法现状发表一隅之见。  相似文献   

4.
边境跨国婚姻与我国内陆省市跨国婚姻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基于地缘文化交错和跨境民族族群文化相似基础上婚姻主体的行为自觉,而后者则带有婚姻商品化色彩。我们把跨国婚姻置于边境特定场域进行研究,发现跨国婚姻的产生与我国婚姻市场挤压导致的男性过剩、越南婚姻市场排斥导致的女性过剩、跨境民族族群文化认同、婚姻主体理性动机以及跨境社交网络构成的社会基础高度关联。跨国婚姻是婚姻市场内生与外延双重机制作用婚姻主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百年来,湘西苗族婚姻文化在国家话语的主导下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表现在婚姻缔结方式、婚姻仪式与通婚规划等方面.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折射出国家与民族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围绕着国家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国家阶段性地调整文化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不断地对民族文化实施"有计划的变迁";另一方面.面对国家话语自...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和婚姻家庭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婚姻习俗和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仍然保留有原来的传统和习俗;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许多外民族的东西.研究和正视各民族婚姻家庭的变迁、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婚姻家庭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裕固族是祖国大家庭中有着独特习俗的一个少数民族,而婚姻习俗更是特别。解放前的婚姻习俗,保存了一些较为古老的婚姻形态。一个民族现存的婚姻形态,按恩格斯的记法,是一块活的“社会化石”,调查和研究这些遗留的婚姻习俗,对于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形态,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根据自己的调查所得和前人的调查资料,对裕固族解放前尚遗留的婚姻习俗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人民的婚姻习俗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并且富有情趣,欢快热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民族意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生活情趣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状况.抢婚.在婚姻上各民族都讲究明媒正娶,但藏族在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之外,还有一种具有叛逆传统思想,显示男女充分自由的婚姻:抢婚.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少数民族古老婚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由于各民族在社会各方面发展很不平衡 ,所以表现在婚姻形态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很多民族还保留着种种古老婚制的残余和婚姻习俗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两个少数民族村寨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及主要特点进行了考查。调查结果袁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婚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人口流动扩大了民族通婚的地域范围,使传统的婚姻观念与形式受到挑战;也使民族地区离婚率提高,性爱观出现混乱,违法婚姻增多。对此,应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加强婚姻观念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促进科学、文明、进步婚姻观念与婚姻形式的建立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制定法和民族习惯法的特点在于,前者具有统一性、规范性、普遍性、强制性特点,后者具有多样性、特殊性、伦理性、自觉性特点.透视西部乡村少数民族婚姻现象,则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在婚姻领域有四个方面的冲突.即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冲突;现代法律文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移植法律"与本地民族特点的冲突;国家意志与地方权力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中国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是,总体上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还是比较低,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形成的以资源开发及以初级产品简单加工为主的资源型产业,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既不平衡又不协调.为提高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综合效益,需准确定位主导产业、结合创新与增强竞争力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扩大就业与制定民族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社会效益: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及循环产业链提高生态效益.只有全面提高工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中国民族地区工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2000年"五普"到2010的"六普"的10年间,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族际婚姻受到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以及人口分布等人口学因素变动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变迁趋势。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际婚姻中通婚的异民族数量有所缩减;族际婚姻性别比偏高和偏低共存的趋势不变;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内婚户主仍以男性为主,但族际婚姻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通婚民族平均数量呈减少趋势;个别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与汉族通婚的族际婚姻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4.
在民国时期新兴的回族报刊中,回族婚姻问题是当时回族知识阶层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回族知识分子就回族社会中存在的早婚、奢侈婚姻和不遵从伊斯兰教义的诸多婚姻陋俗展开批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即适龄结婚、简朴婚礼和向伊斯兰教义回归。这些讨论和重建措施实质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回族婚姻中“变”与“不变”的特征:产生一定变化的是婚姻仪式与观念,不变的是共同的伊斯兰宗教信仰以及相关联的民族认同感,以维护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两性关系的产物,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有什么样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婚姻和家庭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的改变,引起了婚姻关系和家庭组织形式的变化。每一个民族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组织形式都是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因此,对民主改革前德  相似文献   

16.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无论对于蒙古族还是英国人而言,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尽管民族地域不同,但从婚俗中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以看出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强烈的求吉心理是不分国界的。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进程并不一致,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和描绘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姻方式存在着许多殊异现象,在不同民族、地域和不同时期表现出了文化形态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婚姻习俗。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姻面纱和婚礼的钟声”。然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婚姻习俗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民族、同一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会发生变化。凉山州汉族婚俗也不例外。 凉山州属我国边远落后地区。因此,凉山州汉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婚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梦瑶 《21世纪》2005,(11):52-53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国人前往海外经商、旅游、学习深造,不少人依靠着自己本身的良好的背景、雄厚的财力或过硬的一技之长,堂堂正正地移民到了理想的国度。在这些定居海外的移民中,有些是通过婚姻走出了国门。有人认为,婚姻移民是最为方便稳妥的一种移民方式。首先,婚姻移民不需要过语言关,其次,它没有任何名额限制;再次,婚姻移民既不要求资金,也无需申请人具备一技之长。对于大多数渴望移民海外的人来说,婚姻移民是极为诱人的选择。然而,还是有很多人抱怨,“婚姻移民”签证门槛太高,要求太严。从而提出疑问,为何签证门槛越来越高?到底…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州是苗侗少数民族聚集区,苗族人口占多数.新中国成立以前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苗族长期与外界隔绝,逐渐形成了苗族独具特色的婚姻习惯法文化.改革开放初期,苗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界差距较大,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不少少数民族群众选择外出务工.打工潮的兴起破坏了原有婚姻习惯法存在的地缘环境,导致黔东南地区婚姻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尚可通过早婚、早育、民族内婚等方式得以维系的婚姻圈,随着打工经济兴起,晚婚、晚育和因经济因素引起的女性人口外流,一部分家庭贫困、自身条件较差、缺少劳动技能的男性出现了婚姻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黔东南州苗侗地区经济增速加快,又吸引了大量外出人员返乡和外来人员入黔创业、就业.前后两种经济的明显变化都对原有的婚姻习惯法带来了新的冲击,以致少数民族村寨的婚姻呈现出竞争与冲突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