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讨论这样几个问题:(一)“中国古代无逻辑”究竟何指?(二)东西方逻辑的差异主要有哪些?(三)中国古代之所以缺少逻辑和认识论的传统是否由于客观上的不需要?(四)之所以不需要是否与中国缺乏科学的认知精神有关?笔者以为,逻辑的发展与科学进步与否及思维路向的选择有密切关系.不仅汉是“没有逻辑传统的文化就开不出科学、民主”.相反.如果缺乏科学与民主精神,便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逻辑。育学者认为,逻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而只有逻辑理论的萌芽,后来也没有得到发展。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包基本…  相似文献   

2.
1 在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眼里,民主这一词眼似乎越来越与现代化已不可分离。除了科学与现代化的关系,现在看来,民主与现代化的关系亦正日趋明显地呈现在世界人们的面前。可以这样说,科学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社会“物质世界”的现代化,而民主的高度发扬,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科学或生产力和民主这二者的充分发展,同为现代化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前提。没有科学,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同样,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是现代化了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民主又算是现代化了呢?民主在其现代意义上的内涵应该包括着些什么?时至今日,关于民主这一理论概念本身,恐怕仍困惑着不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宪政与村民自治所具备的制度精神和制度原理一致,它们有着几乎相同的价值追求,有着近似一致的精神品格。中国的宪政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基层民主宪政,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宪政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民主宪政化,村民自治自身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和宪政精神。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思维视角和研究进路,从宪政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是贯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实现诚信友爱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个目标、每项内容、每个环节无不渗透着民主因素,离开了民主这个基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内容的科学立法的提出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现状,抓住了我国立法领域的主要矛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谓科学立法,是指立法活动作为立法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在充分认识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回应现实社会生活关系的客观立法需求,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没有突出民主立法,这并不意味着是对民主立法的削弱,更不是对民主立法的否定。而且,就科学立法的实现而言,民主立法的作用也是应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推进党内民主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思想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思想问题不解决,党内民主不会有实质性的推进,设计得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得到遵守和执行,不会使党内民主得到切实的保障和有效推进。文章探讨和研究了推进党内民主的思想机制问题,提出了破除党内非党思想、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思想、增进党内和谐思想、确立党内法治思想分别是推进党内民主的思想前提、思想基石、思想核心和思想关键。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的“民情”与民主政治的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思想界基本上把公民社会视为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这种流行的观念看上去似乎不错,因为没有社会自治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是,本文所检视的公民社会理论和比较历史视野下的鲜活案例告诉我们,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国家治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向的线性关系,有时甚至是逆向关系,比如意大利南部、印度和大中东地区的作为公民组织的穆斯林兄弟会就是这样。认真研究后的理论发现是,公民社会的性质即"民情",是连接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中介机制;公民社会的民情决定着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各种可能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是正确处理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关系,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在我国,11亿人口中80%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会有中国的稳定,这是中国国情的显著特征之一。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党的工作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这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总结和基本方针。改革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一直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他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任务、途径和进程,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方法论、维纳的双向通信理论与现代民主管理模式,具有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的思想与维纳的理论在现代民主管理中实现了紧密、有效的结合。但是,维纳没有注意到毛泽东的思想,管理思想的创新者们也没有注意到维纳科学理论与毛泽东哲学思想之间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结构是儒道互补.但儒道两家都是内圣之学,强调实践理性而忽视认知理性,因而发展不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科学.墨家则突显出一种认知理性精神,显示出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可能.墨学的“天志”观念所展现的宗教情怀可以为民主与科学提供超越的价值之源,墨学的“兼爱”、“尚贤”观念所体现的人格独立、平等意识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因,墨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可能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融入墨学,使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应是重建中国文化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过度强调科学技术的决定性作用只会导致唯科学主义和人类理性的自负,其结果必将摧毁民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把民主推向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生活法制化和科学技术尖端化的社会。而科学的昌盛、法制的健全和民主的深入都将对伦理道德建设的稳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拟从新的视角对民主与伦理 ,法制与伦理 ,科学与伦理的辩证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论题,在破解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世纪难题基础上,又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从而,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向纵深推进了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吃尽了西方富强、中土贫弱与西方文化先进、中国文化陈腐的双重苦楚之后发出的怒吼 ,它将民主与科学构成富国图强的必由之路 ,同反帝反封结合在一起 ,为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斗争作了新的时代奠基。新时期纪念五四、发扬其爱国主义精神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内涵 ,其中特别是标志广义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代史以其铁律证明 ,国家要富强 ,只有依靠民主与科学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反传统的猛士。陈独秀认为,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本质上是畸形的文化。既然民主和科学能把西方引到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那么,也一定能帮助中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他把科学视为理想的知识形态,把科学当作反对蒙昧主义的锐利武器,主张以科学改造中国社会。他的科学思想在中国起到了开启民智,重立人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是一种重要的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其主要体现为:协商民主有利于整合政治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有利完善政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利于形成科学和民主的公共决策;有利于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对民主与科学的思考,不是在反对民主与科学,而是集中在如何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之精神。他的基本方法是"全盘承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同时对西方的人生态度进行"根本改过"。其独特之处在于既积极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又积极肯认儒家伦理人生在现代乃至未来的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文化调和主义的立场又使得梁漱溟在理论上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自由派学人往往为了自由民主的目标,将具有独立价值和独特范围的科学理性,"提升"为实现自由民主的不二法门和根本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的自由主义者,开始出现对科学与民主关系的反省,克服科学取代人文的现象.这一演变,对于思考科学精神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时代 ,公共管理还没有成为原始人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职业还没有分化出来 ;奴隶时代 ,东西方的文明古国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公共管理思想 ,但还未形成系统 ;封建时代的公共管理思想东西方各具特点 :中国重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较强的民本思想。西方重民主制 ,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在资本主义时代 ,公共管理突出了政府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学得到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基础上扩展、延伸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分支学科。世界范围内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