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变化及其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思想、表现、作用与缺点及错误,历来为人们所注目,更是史学工作者多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而陈独秀家庭生活如何,与他的长子陈延年关系怎样,是好是坏,是亲是疏;父子间的政治信仰、立场、观点,是相同抑或存有差异,史学界还鲜有问津者。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以期就教于学术界同仁。本文主要讨论陈独秀与他的长子陈延年的关系。父子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父子同在党内工作,按照组织…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不仅是一位人所共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语言学家.陈独秀终其一生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他研究语言学的三个时期,正是他在政治界和思想界落魄失意的三个时期,语言学是他失意时期医疗心灵创伤的精神家园.本文谨依陈独秀语言研究的三个时期的代表成果,评介他对我国语言之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太雷是新文化运动中成长的五四运动精英和中共创建人之一,受陈独秀的影响很大。当他完成中共最早派往共产国际使者的使命归来时,已成为此期党内马列主义水平的代表。在当时中共作出加入共产国际这个必要也是必然的抉择时,又给予陈独秀以热忱的帮助和影响,着力协调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陈独秀也很看重张太雷,他们为完成党的创建工作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探索者、践行者。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 ,还是一位教育家。不论在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还是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期间 ,陈独秀对教育的本质、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密接、教育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对中国教育的理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言说是陈独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给予孙中山及三民主义以很高的评价;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为了否定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合理性,就对国民党奉为其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予以全盘否定;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独秀又赞扬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从对武汉地区青年进步团体的思想影响,到直接指导武汉地区的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武汉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大革命时期,一方面,陈独秀争取对大革命运动的领导权,一方面则是执行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错误策略;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重庆宣传抗战思想的言行,表明晚年的陈独秀,至少是一位保持了晚节的政治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新教育是启发的,主动的,实用的,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而非灌输的,被动的,形式的,与社会相脱节的。他的新教育思想涉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各个方面,并且他无时无处不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最后,对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法兰西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整理和研究有关陈独秀早期活动史料的基础上, 揭示陈独秀与法国文明的渊源, 并对陈独秀推崇法国文明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 展示和分析陈独秀在政治思想、文学观等方面所受到的来自法国文化的影响, 并从他与法国文化的关系这一侧面凸显出陈独秀早期思想的一些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1999年以来,随着国内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苏联共产党历史档案、的解密,国内对陈独秀的研究兴起了热潮,文章对国内近10年来有关陈独秀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研究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宏观地评价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分析认为,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主要包括提倡新教育、西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国语教育和工人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德育,在北大文科的改革与广东教育改革。分析表明,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前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发起思想启蒙以救国的新文化运动,但因救国理论与主体政治激进、客观启蒙环境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终导致其转向政治改造。政治改造的践行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做了准备,也成为《新青年》文人群体裂变的显因。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晚年在抗战初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与中国共产党渐行渐远,并最终绝交,他也从此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个历史的选择无疑与他的思想路线和哲学立场密切相关,也与他个人的脾性气质、胸襟识度、独特的政治经历和复杂的政治心态以及受他不完整的历史经验深重影响的文化判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客观地评价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应该肯定其中所具有的合理内容.他较早地对中国资产阶级作出合理划分并揭示其两面性,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思想.对于他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和所谓"国民革命的公式"问题,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民思想。他的农民思想虽然包括一些错误的观点,对农民运动起了阻碍作用,对国民革命的失败产生了影响,但是也包含有许多先见性的思想,如分析了农民的阶级性、对革命的态度,提出了农民政策,为当时农民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分析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和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两篇文章,初步概括出两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着共同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以及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等方面观点认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对中国革命有关问题的看法,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共中央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分歧。正是这些分歧,最终导致其被开除出党。  相似文献   

18.
张煜 《南都学坛》2004,24(2):70-74
陈衍(1856—1937年),是清末同光体诗论集大成者,也是闽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基本体现了他的诗学主张,有着典型的宋诗的特征。在风格上,他受到梅尧臣的影响,在以陈三立为代表的生涩奥衍派与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清苍幽峭派之外,自成一家,清新而出之以奥衍。他的诗,曲折地记录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略论陈寅恪的理性爱国之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爱国之情,主要包括他的“归正首丘”之义,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关注,对民族气节的尊崇,以及忧国优民的忧患意识。陈寅恪的强烈爱国情感的形成,既有他的家庭亲属的影响,又有中国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陈寅恪因其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显赫的官宦家庭出身及丰富的留学经历,使他看问题更具睿智和洞察力,因此他的爱国之情更具理性。陈寅恪没去台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对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有较好印象,更有感情,而对国民党及其领袖人物极其反感甚至可以说已经彻底失望,所以他留在了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