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活动以建立的教会学校最为典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教会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论沈括的科学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点已不再有人怀疑;但仍然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家缺乏科学创新精神,而且还把这一点看作是中国近代没有兴起科学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在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科学实践中,处处可以看到科学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的活动整体上是为殖民侵略眼务的。但办教育与其它侵略活动不同,它有侵略的一面,也有与中国利益文台的部分.教会学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把新的教育模式带到中国来,为一些人创造了学习条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一些主观原因,以往对教会学校的认识有偏颇。我们重新研究这个问题,是研究历史的科学态度,不是逢迎一种社会潮流或者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各种哲学并不都属于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范围 关于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范围,过去的传统观点还是一致的。以往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和中国近代哲学史专著,都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正当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种哲学(包括以龚自珍、  相似文献   

5.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们开办的教会学校把欧美先进的教育体制输入中国,其先进的办学方式、崭新的课程设置、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冲击了衰朽的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充分显示出先进文明的魅力。教会学校实际成为中国近代化学校教育的模版,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美国传教士对中国学校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有不同的理解:把它看作一个经济体;把它看作一个政治经济体;以及把它看作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于一体却又区别于国家的综合体。我个人倾向于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学科设置有一个演变过程。本文以华中大学为考察个案,探寻其各个时期的学科设置情况,并从中分析华中大学学科设置的特点以及所映照的教育理念。以此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大学普遍经历了一个从最初为教会服务,到逐渐把自身看作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并自觉地承担起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政治参与等责任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把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提法曾多次出现在党的决议和文件中,也是几乎所有党史教科书都必须加以着重阐述的观点,从而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我们认为,这个似乎已成定论的说法脱离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是照搬工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一般公式所形成的教条主义的认识。它没有能够如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本来面目,反而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问题上罩上了一层迷雾。  相似文献   

9.
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用辩证的观点剖析了教会学校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慨况,指出烟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开设学校的情况。第二部分论证了教会学校的特点。指出其办学宗旨是宣传宗教;在教学上引进西方学制;提倡女子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第三部分论述了教会学校对烟台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其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对烟台民众意识的启发起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因为教会学校的某些积极作用而否认其殖民性。  相似文献   

10.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顾莹惠教会学校是美、英等国基督教差会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而建立的。由于它的产生、发展是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为背景的,因此,它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文化租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11.
湖南留日作家虽有不同的思想历程和生活体验,但其留学经历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有的从日本文学中吸取创作灵感,有的受到日本近代文学思潮或某种文体的影响,有的留学前、后的创作风格发生变化,而受异域文学影响最大的湖南留日作家是田汉。当然,他们在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同时,母体文化在其精神结构中起着作用,他们的创作又是对日本文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近代桐城派是它的终端,在对前期桐城派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桐城派在近代以来备受争议,对它作片面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都是不应该的.文章从近代桐城派作家、近代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近代桐城古文理论与地位等方面对199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桐城派的研究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3.
方言是语言的地区性反映,它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音读,词汇和某些语法现象.近代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口语成分较多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由于在时代性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运用现代方言以诠释近代汉语词是有可能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的.  相似文献   

14.
《朱子语类》一书中"好看"用得很多,意义也很丰富,对其义项的归纳有助于补苴《汉语大词典》的缺漏;同时将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和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作一对比,既可以看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中的语料价值,又有助于对汉语史分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诗词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其诗词中数量最多、意义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反映中国现代革命的作品。主要介绍毛泽东诗词中的积极乐观、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并通过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找到现实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逐一回顾了各家鉴别汉语形容词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的基础上,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所使用的标准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从单一标准过渡到多项标准;鉴别汉语形容词不能只用其中的一条标准,否则会把大量的名词和动词都混杂进来。鉴别汉语形容词,可以综合考虑四方面的标准。此外,无论是近代汉语时期,还是现代汉语时期,程度副词都能作为区分动形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18.
作格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不同流派或者同一流派的不同学者对作格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术语混乱。通过对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以及作格语言、作格性、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等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明确其在各自学派中的内涵,进而对比了两个学派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研究侧重点。研究表明,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概念并无太多的相关性,惟一的共通之处是都使用S=P≠A这一原则确定作格性(非宾格性),但是适用的范围却不相同。中国国内学者对非宾格动词和作格动词的理解也不一致,相互间的讨论往往不在同一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中国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移植到了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日本书院以传播儒家文化为主要使命,有着教育教学、出版图书等多种文化功能。其学校性质的书院又分为寺子屋、私塾、乡学、官学等几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另外还有专门教授医学知识和培训中国留学生的书院。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后,日本人把书院办到了中国本土,惜乎这一书院的回流是一种充满痛苦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语副词“真个”所构成的副体结构的句法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偶有作补语成分的。这种结构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从元代开始,出现了“真个+好+体词(短语)”的句式,明清时期数量就大增了;二是含副体结构的句子不少是无主句。副体结构存在的原因是这些体词(短语)具有述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