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美国位居榜首开辟了新时代 美国目前打破了所有的记录:他维持了二战以来为期最长的经济扩张(到2000年4月,美国经济连续108个月呈增长态势)。如果是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这一成就还主要归功于经济自由化和对管制的解除,而今,它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经济”的推动。 “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项目主任格尔利(Garelli)教授指出:“美国是因特网经济的先驱,预计到200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将由网络来创造。”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新经济”“新经济”始于 90年代的美国。进入 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连续 9年持续增长 ,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现在 ,美国经济实现了“一高两低” ,即高增长(连续若干年 4 %的增长 )、低通胀(1 9% )、低失业率 (4%左右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 :“美国经济目前的好时光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中所没有的”。这主要是以“新经济”为主导 ,由知识增值产生的企业变成了主要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按照国际社会比较标准的定义 ,“新经济”是指和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商务工程、生物技术相关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是建立在信息技…  相似文献   

3.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挽救严重的经济危机下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了“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新政”是以某一资产阶级经济学派的观点为指导思想的。就我所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一、认为“新政”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二、认为“新政”是以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早期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为经济指导思想的,且认为这一学派的观点“是和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凯恩斯的理论或凯恩斯主义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1929年开始爆发的30年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国家。一种是以德国为首(还有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的封建势力影响比较强大、资产阶级民主比较脆弱的国家;另一种是以美国为首(还有英国、法国等)的封建势力影响较小、资产阶级民主比较完备的国家。剖析德美两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于认识30年代经济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是有意义的。一德国经济和美国有着特别的关系,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靠美国资本扶植起来的。“德国不仅大量吸收了美国资本,还拼命引进美国工业的科学管理和提高效率的方法”。早在1928年,施特雷泽曼就指出:“我们是靠借贷过日子。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其短期贷款,那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迅速波及到德国。美国和德国受这次危机的打击最严重。危机使两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29年工业生产指数每月平均为100,1932年7月危机最低点时整个世  相似文献   

5.
长波理论与殖民主义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八十年代初,美国激进派社会学家伯格森和合恩贝格提出了一个关于殖民主义发展的理论模型——“殖民扩张与收缩的长波”(Long Waves of Colonia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霸权主义、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衰都是具有长周期性的历史现象,殖民主义的发展演变也呈“扩张—收缩—再扩张”这样一种长周期波动趋势。自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成以来,西方作为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经历了从多中心(列强争霸)到单一中心(一国霸权)再到多中心这种一种周期性发展,殖民扩张与收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的发展,迄今为止仅两个世纪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却出现了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地扩大,例如战后初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约为10:1,但到70年代末,这一差距扩大到了13:1。到80年代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据联合国材料,从1981年到1989年,整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以1980年同定价格计算)仅为3.1%,如果扣除这一时期中国的因素(年平均增长率在9%以上),还不到2.4%,不仅大大低于70年代的水平,也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2.8%)。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从680美元增加到720美元,增加不到6%,如果除去亚洲,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实际是下降的,所以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80年代是“失去的10年”。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7.
战后美国对中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历史现状的研究发展十分显著。它的历史凭借与现实背景是什么?这种发展的大致轮廓如何?它具有那些重要特点?本文仅提出一些看法。(一)历史的凭借美国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进入19世纪,商业资本开始侵入中国,到中国的海船日趋增多。1968年,费正清在美国历史协会年会的主席演词中曾说:“有整整一代的时间,对纽约人和波士顿人来说,到广州和上海比到丹佛或盐湖城去更为容易,更加赚钱。”经济的需要产生了研究中国的需要,发展较早的欧洲东方学又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美国的汉学逐渐兴起。最早的所谓汉学家是来过中国的传教士、外交官。1830年,裨治文(Brindgman,E.C.1801—1861)来到广州,1832年创办了《澳门月报》(Chin-  相似文献   

8.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1916—)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智囊团”的核心人物,现任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在当代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领域内,罗斯托的经济学说是自成体系的。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初以来,他在一系列著作中使用了起飞概念,对起飞问题进行了论述。他的起飞学说,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飞或经济起飞一词,被人们广泛引用。西方经济学界某些人对罗斯托十分推祟,例如斯特拉斯曼在《评罗斯托编<从起飞进入持续成长的经济学>》(载《美国经济评论》1964年9月号)一文中曾指出,罗斯托提出的“起飞”之类的概念,同早些时候卡恩提出的“乘数”、凯恩斯提出的“灵活编好”等概念一样,已成为经济学中流行的术语。亨利·罗索夫斯基在《起飞进入持续的争论》(载美国《经济史杂志》1965年6月号)一文中甚至这样写道:“罗斯托无疑是我们时代最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起飞’这个术语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和新自由主义风靡全球,“帝国主义”这一概念在主流媒体和研究著作中基本消失。主要是2001年“9!11”事件以后,以美国出兵侵略主权国家伊拉克为标志,出现“新帝国主义”的概念。但是最早是美国媒体,在热热闹闹地、煞有介事地进行着这样一种讨论:美国到底是“帝国”还是“帝国主义”呢?日本媒体有一项通过美国报道检索进行的调查,仅仅在2003年的两个月里,涉及到“美国和帝国”这个关键词的报道,就达三百多条。(《不想成为帝国的帝国》,日本《日本经济新闻》2003年2月18日)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讨论题目是:美国是不是已…  相似文献   

10.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国内政治形态是“合作联邦制”。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合作联邦制”出现了严重弊端。1969年上任的尼克松总统针对这些弊端着手“还权于州”、“还政于民”和“改革福利990尼克松政府的这些新举措就是所谓的“新联邦主义”。“新联邦主义”对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政治家 197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糟糕时代,但那个年代美国商人风光无限。股市几近崩盘,外国竞争者不断侵吞美国公司的市场份额。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企业只不过是“自命不凡的家猫,而非它们自己想象中达尔文进化论里的猛虎” (经济史学家哈罗德·利维塞语)。但是没有人指责那些CEO们。  相似文献   

12.
战前,作为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经济具有以下这样一些殖民地经济特征: (1)作为美国的原料供应地,菲律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形成了“单一种植制”经济,农业畸形发展,主要发展四大经济作物(甘蔗,椰子、马尼拉麻、烟草),四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1902年的47万公顷迅速扩大到1939年的163万公顷,排挤了粮食作物的耕地,粮食从自给转为大量依靠进口,1937年四大经济作物的出口比重高达80%,其中四分之三出口到美国。  相似文献   

13.
夏宁 《金陵瞭望》2006,(5):17-17
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创造了所谓“日本奇迹”。而到了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则以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所谓的“新经济奇迹”。究其发展原因,从科技层面看,关键是美、日两国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1985年2月初,美国总统里根宣称,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70年代以来的那种“灾难性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局面”。他指出,经过第一任期四年的努力,美国“比以前更加强了”,“一个工业巨人得到了新生”,“美国的经济再次成为世界妒忌和羡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个阶段的筹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开辟的“美国研究”专栏与读者见面了。这个专栏的宗旨,是促进美国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在美国,有独立的人文科学的分支学科“美国学”(American Studies)。其雏型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它还孕育于“美国文明史”的母体中。1948年,特列梅因·麦克道威尔的《美国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学进入幼年时期。50年代,美国学的主要研究对  相似文献   

16.
1989年8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由国会两院通过的一项法案——“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元和强化法”(以下简称“救援”法)。此举的直接目的,是要挽救美国的一个重要金融行业——储蓄与贷款协会(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以下简称储贷协会)。但其间接影响,却极为广泛和深远。这是美国本世纪初以来第四次重要的金融立法(前三次是: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三十年代的几项银行、证券法;以及八十年代初的两次“放松”金融管制法)。关于此次立法,美国朝野各界议论纷纷,至今难下定论。本文拟概述其来龙去脉,也许有助于认识美国金融业结构的转变和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关翩翩和刘志华副教授在《美国特许学校与我国公办转制学校:对比与借鉴》的来稿中指出:通用绩效制原则(GAAP)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法宝,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就是“通用教育绩效制原则”(Generally Accept  相似文献   

18.
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可谓是独领风骚,显示出80年代难有的活力。经济增长持续稳定、股票市场不断创造新的纪录、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企业利润大幅上升,出口市场继续扩大。这种新形势是与美国经济在加快蜕变、即加快向“新经济”转变紧密相连的。事实上,“新经济”成为近来美国经济界不断议论的新话题。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认为,最具竞争力的美国已率先进入“全球经济的新时代”,美国“新经济”象征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一、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方向既然美国经济发展变化在于出现了“新经济”现象,那…  相似文献   

19.
近期资讯     
《21世纪》2005,(11)
美国留学签证率同比增22%美国驻沪总领事馆近期透露:从2004年9月1日到2005年8月31日,共有77998名申请人获得美国非移民签证,同比增长26%。其中,留学生签证(F1、M1)和访问学者签证(J1)有9239个,同比增长22%。据专家分析:留美学生签证率上升与“外国学生及交换学者信息追踪系统”(简称SEVIS系统)逐渐被外国学生熟悉,开始生效、审查周期缩短和工作经验已经不是申请美国研究生教育的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透露,鉴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国家普遍认为中国学生有了自费留学的经济实力。”今后,赴美留学没有获得奖学金同样可以获得签证。法国:高…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50——60年代,澳大利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淘金热”(Gold Rush)。“淘金热”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全方位的发展,为其民族经济,以至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世界影响之大,可以和美国19世纪40—50年代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相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