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股东超控制权收益与合理控制权收益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涉及大股东的成本从性质上可以分成两种:大股东的私人成本和公司成本.由于大股东私人成本的存在,造成了事实上的大股东与小股东同股不同权现象.因此大股东有动力寻找控制权收益来补偿其私人成本并获得回报,以实现事实上的同股同权.超控制权收益论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该理论提出股权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现金流权的获得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2.
控制权私人收益一直被认为是由控股股东牺牲中小股东利益而获得的收益.这些收益并不按持股比例在所有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而只有大股东才能享有.私人收益直接度量存在困难,可以用控制权转移中的溢价水平来代替私人收益水平,基于1998-2010年沪深两市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以考察私人收益与控制权转移一年、两年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实证结果,控股股东的私人收益水平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表现出支持与掏空两种不同的作用,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收益: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作为对大股东对支持公司发展所作贡献的一种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代表侵害所得。在降低大股东侵害所得的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中,包含法律在内的外部治理机制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是股权集中的主要原因。在公司的控制权配置中,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优势,使其具有了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能力,同时,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又使大股东具有了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力。改进上市公司投票制度,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5.
在对大股东类型做出界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大股东类型一实际控制权配置模式一控制权私人收益”分析框架,理论分析了大股东类型与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关系。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共231项涉及控制权转移的大宗股权转让交易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类型与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显著为负;2.国有企业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近似为零;3.民营企业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显著为正;4.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最小,国有企业居中,而民营企业最大。  相似文献   

6.
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导致大股东对小股东进行侵害的主要动因。目前理论界对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较为贫乏,而且现有的文献中所使用的测量私有收益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研究中,首先概括了国内外现有关于度量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不同方法,然后对现存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最后在对现有计量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量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控制权私有收益性质的界定影响到控制权的价值取向.既有的文献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等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认为"侵害论"无法完全解释脱离股权结构的控制权争夺现象,公司控制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权利.掌握或行使这一权利必然存在合法的利益.这种理解对于更好地发挥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促进证券市场更健康地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所有权集中的治理结构和控制权私有收益使得大、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成为现代公司治理和财务领域关注的焦点,而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探寻大股东和所有权集中的经济动因、大股东收益的独占性以及其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等问题,更是成为近期企业投资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按照公司财务及投资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脉络,以企业投资问题为主线,结合近期的研究热点,以控制权私有收益为视角,从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以及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两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以分析目前研究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的股东与管理者委托代理关系不同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即第二类代理问题)成为近年来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对其水平高低进行测定。文章在评述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计量模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对计量模型产生影响的角度,对大宗股权转让溢价模型(BH模型)进行分析与修正,提出测度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股改前模型和股改后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公司治理中,大股东拥有控制权优势,从而为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大股东也有可能通过加强监督等行为为提高公司价值做出贡献。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中国上市公司中的34个有效样本,以控制权交易价格和小额股权交易价格的差额估算控制权私有收益,以总资产现金收益率(RCF)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在获得控制权后,对公司所做的贡献为正,贡献度为13.01%,但侵害度也达到6.9I%。由此可见大股东治理具有双重效应:努力监督减少经理层的代理成本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但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也损害了公司价值。因此,对大股东的监督努力进行合理的补偿以强化其积极作用,并且防止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以弱化其消极作用,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在不同持股比例下如何调整利益侵占行为,是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课题. 建立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利益函数进行理论推导,选取2001—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并根据控制权转移后公司业绩变化区分为劣质收购和优质收购两组样本,得出结论:(1)对于劣质收购样本,新的大股东未能改善公司治理和公司经营绩效,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利益侵占表现为"N"型关系;(2)对于优质收购样本,新的大股东的经营改善了公司的业绩,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利益侵占呈倒"N"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经营者控制权激励下的企业非效率投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拥有控制权能够使经营者获得各种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的损失所具有的不可补偿性使得经理人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对控制权收益攫取和维护的激励,因而在财务决策中更多地体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而非股东价值最大化,反映在企业投资领域就是各种非效率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认为,在由各种内外部控制机制构成的控制权市场上,作为外部机制的收购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控制机制,外来者的收购不但不会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还会给双方股东带来巨大的财富。对丽珠股权收购案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丽珠集团控制权之争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了 23. 81%的超常收益,收购公司股东收益为负值。通过对丽珠收购主要参与方的进一步剖析,发现丽珠股权之争与以往的股权炒作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并购行为的真实性和并购后的协同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4.
公司股东内部,大股东凭借其控制地位攫取控制权收益,产生了大股东掠夺问题.文中分析了大股东掠夺的手段及危害,揭示了大股东掠夺问题产生的因素,指出我国大股东掠夺问题严重与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密切相关,并相应地提出了约束大股东掠夺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2005-20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发生控制权转让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超控制权收益水平与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期间信息披露质量的平均水平显著负相关,对最终控制人的股权制衡情况与超控制权收益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期间的信息披露的监管,以及构造对最终控制人进行股权制衡的结构,可以显著降低控股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而获得的超控制权收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股权交易过程中,控制性股权和非控制性股权的转让价格会有所不同,即所谓的控制权溢价。控制性股东会通过其手中的控制权攫取非控制性股东的权益。通过构建一个控制权溢价的经济学模型,对控制权溢价的产生机理及制约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控制权溢价与公司资本收益率变化负相关,与掩盖控制权溢价所支付的成本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控制权及其收益的常用控制手段,都需要一定的成本。企业可以对经理的行为有一个较好的预期,从而避免更为严重的侵害。  相似文献   

18.
当控制权转移发生之后,公司的短期绩效提高显著,中长期绩效也有所提高,但绩效改善的持续性不足.股权制衡组的绩效优于股权高度集中组,股权高度集中组的绩效优于股权分散组,一定的股权制衡度有利于公司的发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包括Z与W指标)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当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0.65、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1.72倍时,公司的经营绩效最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论了国际上关于衡量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三种方法:价格溢价、控制权价值和控制权分布与控制权溢价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认为,价格溢价方法适应于公司股票全部流通并且实行一股一票制度,而控制权溢价方法适应于现金流量权与投票权分离的公司制度。控制权分布与控制权溢价结合的方法更具有一般性,适合于衡量现金流量权与投票权分离或一致两种情况下的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20.
深市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通过场外交易的公司控制权转移是否也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一个需要实证的命题。以我国2000~2003年深市发生的61起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研究样本,应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作用进行了检验。采用的标准化残差方法克服了事件研究中因控制权转移事件引起的股价波动性变化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控制权公告期内股票成交量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控制权转移期间上市公司的股东平均获得3.857%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深市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明显的提前泄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