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所有权集中的治理结构和控制权私有收益使得大、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成为现代公司治理和财务领域关注的焦点,而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探寻大股东和所有权集中的经济动因、大股东收益的独占性以及其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等问题,更是成为近期企业投资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按照公司财务及投资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脉络,以企业投资问题为主线,结合近期的研究热点,以控制权私有收益为视角,从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以及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两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以分析目前研究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与西方优序融资理论相悖,因此众多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成因作了大量研究。经济行为人的趋利动机才是分析的正常起点,控制权收益最大化为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恰是经济行为人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通过理论与模型分析显示"特定的约束条件"是股权分置问题、控制权形成与收益、法律与监管缺位。以此为出发点,考虑改变目前的"特定约束条件",股权分置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控制权收益、法律与监管缺位,转变资本市场功能定位从企业本位到投资者本位上来,通过这种转变,引导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从资本成本最小化出发,实现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企业控制权接管市场机制是一种针对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外部市场化监管机制.本文在对企业控制权接管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控制权接管中收益来源以及全面收购过程的效率问题,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4.
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是股权集中的主要原因。在公司的控制权配置中,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优势,使其具有了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能力,同时,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又使大股东具有了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力。改进上市公司投票制度,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论了国际上关于衡量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三种方法:价格溢价、控制权价值和控制权分布与控制权溢价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认为,价格溢价方法适应于公司股票全部流通并且实行一股一票制度,而控制权溢价方法适应于现金流量权与投票权分离的公司制度。控制权分布与控制权溢价结合的方法更具有一般性,适合于衡量现金流量权与投票权分离或一致两种情况下的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6.
以2007-2011年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委托代理了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探讨高管私人控制权收益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高管公平性偏好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分散持股或者存在股权制衡的公司,股权集中公司中高管控制权收益绝对额更高;但额外控制权收益的分布情况却与之大相径庭,说明高管控制权收益具有"隐性"特征。其次,高管控制权收益绝对额较高的企业,其公司价值绝对额和变化量就越低,支持了"代理观"下的预期;但额外控制权收益的激励方向却与之相反。相对于分散持股或者存在股权制衡的公司,集中股权公司高管人员正向额外控制权收益与企业效率显著正相关,负向额外控制权收益与企业效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上支持"效率观"下的预期,提升了公司价值。解释了为什么过度摄取控制权收益减损公司价值,但高管私人控制权收益在过去几年间却不断攀升的内核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表现出支持与掏空两种不同的作用,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收益: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作为对大股东对支持公司发展所作贡献的一种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代表侵害所得。在降低大股东侵害所得的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中,包含法律在内的外部治理机制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由大股东单独占有、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的价值统称为控制权私有收益,大股东按持股比例分享的控制权共享收益、产业集团内部减少的交易成本等是控制权成本合理的补偿途径。在现实公司制度环境中,大股东通过占有小股东"搭便车"所得的共享收益来补偿其控制权成本是不合法的。法律保护小股东"搭便车"所得可以理解为对小股东面临的被侵害风险进行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争夺企业控制权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控制权收益。企业控制权由控制权的"核"与控制权外层组成,"核"决定于物质资本并规定了控制权外层的配置。家族企业是家族利益集团实现家族目标的工具,其控制权的"核"由家族掌握,并且在家族内部传承;控制权外层根据家族企业规模、家族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程度呈现从完全掌握在家族手中到完全授权给职业经理人的动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股东类型做出界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大股东类型一实际控制权配置模式一控制权私人收益”分析框架,理论分析了大股东类型与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关系。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共231项涉及控制权转移的大宗股权转让交易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类型与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显著为负;2.国有企业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近似为零;3.民营企业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显著为正;4.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最小,国有企业居中,而民营企业最大。  相似文献   

11.
当前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与证券市场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是,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表决权证券化,类似于股票的国有股表决权证,并在沪深股市竞价发行后上市流通交易,与原有流通股一起共同构成统一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改进国家对公司的控制模式,制定《国有股被动表决权行使法》,构建新型政企关系,以找到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公司瑕疵设立在公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因此各国或地区往往采用事前或事后的方法对瑕疵设立进行规制.由于产权缺位与模糊导致的诚信缺失、实质审查制的低效运行和权力寻租、机会主义的泛化和深化、股东有限责任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机制设计无法实现激励相容以及背离公司设立制度变迁路径六个方面的原因,事前规制无法有效抑制公司瑕疵设立的发生.要抑制公司瑕疵设立,不仅要放松对公司进入的管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更重要的是完善产权制度,塑造社会诚信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会计规则制定权是一项合约安排,它经历了由经营者独享会计规则制定权转向由政府享有通用会计规则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文章从历史、政治、经济三个角度论证了会计规则制定权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4.
当前解决国民经济与证券市场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是: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表决权证券化为类似于股票一样的国有股表决权证,并在沪深股市竞价发行后流通交易,与原有流通股一起共同构成统一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以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思想———权力制衡思想为指针,改进国家对公司的控制模式,制定《国有股被动表决权行使法》,分离主动表决权与被动表决权,政府只以否决权方式行使有关政治、产业政策方面的权利;而将有关资源配置方面的权利授予流通股公众,由流通股股东控制公司经营权,充分调动流通股东促进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形成国家依法监管与企业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新型政企关系,找到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权利冲突与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冲突的解决方式目前主要有权利位阶论与权利边界论两种学说。德国学者卡尔.拉伦茨认为在划定权利的界限时,特别需要作法益衡量。消费者知情权也是有法律边界的,应以能使消费者充分、准确了解商品或服务和与之有关的情况为限。但这个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法官可以根据权利冲突、利益衡量原则来合情合理地把握消费者知情权的边界。  相似文献   

16.
把担保权作为物权是一种有逻辑缺陷的思维,是学者抄袭德国、台湾地区物权理论而并未对物权本质做深入思考而做出的错误理解。通过对物权本质特别是物权必须对物进行直接支配的性质的透彻分析可以得出担保权不是物权的论断,通过对形成权及担保权特征的对比,可以认为担保权是一种积极的形成权。  相似文献   

17.
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古老制度,与其它类似制度相比,其融资安全性更高,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能满足融资者保留不动产所有权的愿望,并在保护弱者、平衡各方利益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充分认识典权制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典权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特殊他物权,应在立法中作出使其独立于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规定,并在我国民事立法中科学地确立典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最终解释权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被滥用,是因为这一条款带来的效益和支付成本严重失衡。这一格式条款既无法律依据又无理论基础,属于无效条款。如果经营者和消费者对条款发生争议,真正享有最终解释权的只能是仲裁机关和审判机关。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存在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力,很多时候后者服从前者,所以两种权力之间存在冲突,但学术是立校之本,忽视学术权力的行政权力会使高校的发展偏离正轨。部门管理者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出强化学术行为的假象以规避行政与学术的矛盾,“弼马温”的管理模式由此产生,该种管理思路会产生很多隐患:以一团和气抵消团队建设;小人得势并危及高层管理者的领导权威;大浪淘尽优秀员工使得教师团队变为“矮人国”。  相似文献   

20.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其国家权力代表着国家利益,个人权利代表着个人利益,二者共同构成法律的统一体。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起源的共生性,相互关系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形成二者相互依从、缺一不可的基本结构。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社会领域决定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侧重点的不同。在现代社会,只有二者的合理配置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