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蝇王》的主题是彻底的悲痛。作者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这个主题。杰克的行为是人性邪恶一面的表露。蝇王首先象征了人性的邪恶的一面。拉尔夫等人理性的软弱无力,让杰克的狂热战胜的亨实使我们不得不想起20世纪理性的衰落和非理性的兴起。戈尔丁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现象,而蝇王又象征着非理性的兴起。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剖析《蝇王》所运用的叙述话语入手,着重探讨其为一般评论所忽略的积极的警世主题,揭示该小说作者在“邪恶必胜”的表象下所潜藏着的对人性及人类未来的乐观立场。  相似文献   

3.
威廉·戈尔丁笔下的《蝇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主人公之间如何从开始建立一个文明组织到最后变得一片混乱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展示人类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个性,一个是文明的、另一个是野蛮的。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利用背景、人物个性、和象征,详细地给读者描述了这些双面人。威廉·戈尔丁用《蝇王》告诉读者最危险的敌人是藏匿在每个人心中的邪恶,人们必须正视人性中的恶,不可忽视它。  相似文献   

4.
《蝇王》为现代性作出的诊断是理性自身出现异化,且具有暴力属性,其异化动因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在小说中,西蒙被杰克等人当作野兽杀死,是特殊性主体欲获致普遍性真理,即理性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不同人物对野兽的解释,隐喻了知识权力的对抗,也涉及荒岛统治权的争夺。荒岛统治权的更迭表明了理性的脆弱与无力。在拉尔夫和杰克的斗争中,权力借用身体,从保存主体与消灭违逆权力的主体两个方面,实现了挣脱理性束缚和压制主体理性的目的,最终导致主体理性丧失了自我反思的功能。小说“机械降神”的结尾,为解决理性的内在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案。在现代性语境下解读《蝇王》,并与《俄狄浦斯王》等古希腊作品进行互文阐释,对重新理解当下的理性、权力及两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蝇王》问世以来,评论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对小说中造成孤岛上社会崩溃的根源,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戈尔丁曾经指出,其根源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邪恶。对此,伯纳德.迪克、约翰.费兹杰拉尔德、约翰.凯瑟和凯瑟琳.伍德沃德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本文以美国当代解释学家赫施的理论为依据,分析这三种解释存在的缺陷,并认为:无论怎样阐释文本,作者本意仍具有“统领一切意味的确切资格。”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蝇王》被国内学术界视作20世纪的男性经典,戈尔丁也被冠以男性中心主义的罪名.然而,仔细阅读文本却有相反的发现:虽然《蝇王》以女性缺席为背景构建文本,但其整体结构却呈现女性写作的特征,是一部旨在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本.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阈中,《蝇王》可以被阐释为"菲勒斯文化确立--女性诱惑与挑战下男性的恐惧与分裂--菲勒斯文化崩溃"之历史进程.女性写作特征的挖掘可以消解将作家性别等同于文本性别的批评定势,给《蝇王》的人性恶主题以及叙事结构重释带来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7.
威廉·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以现实主义手法探讨了一个严肃而永恒的主题——人性善恶。他试图从人性的缺陷中探寻社会症结的所在,深刻而无情地揭露人性的阴暗面。通过对《蝇王》中频繁出现的野兽的定位和诠释,进一步深化对《蝇王〉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蝇王》以流落孤岛的一群孩童开始野蛮厮杀的残酷故事,反映了理性的个人受到群体心理传播的诸多破坏性影响而逐渐失去理智的过程。通过群体心理学理论,本文力图从微观的个体心理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探究人类作为社会性个体在潜意识里理性与野蛮进行角力的客观性事实。  相似文献   

9.
论《蝇王》中女性的缺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向来被评论界认作是一部表现人性本恶的作品,本文试图从《蝇王》中女性的缺场这一现象入手,换一种角度,以女性主义批评视角进行批评。本文分析了《蝇王》的写作背景,指出女性的缺场这一现象正是来自于作者的菲勒斯中心文化观,是对女性登场的焦虑在文学中的宣泄。  相似文献   

10.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蝇王》是一部批判人性恶的力作。本文简要介绍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由此衍生 的原型论和文学评论中的原型批判理论,然后通过三个相似点来证明小说《蝇王》中杰克的原型就是古 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  相似文献   

11.
小说《蝇王》探索了在文明的遮盖下人性本来固有的邪恶,并通过现实的表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戈尔丁的战争经历确定了他作品的主题以及他看待人和人性本质的观点。战争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仅是社会的缺陷,还有人性的缺陷导致了人类的悲剧。戈尔丁认为人类不断毁掉建立更美好世界的机会,这不是他们有意识地这样去做,而是人性恶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恶观的多元表现——析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作品《蝇王》中表达了人性恶观。运用客观解释学理论,从作品的时代背景、表达意图等因素分析,找出作者人性恶观中具有人性善的倾向,从而发现作者写作《蝇王》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3.
英国荒岛文学在世界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蝇王》作为当代英国荒岛文学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系统梳理了《蝇王》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重点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近十年间所取得的新突破,以便为未来的荒岛文学研究提供更为明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与戈尔丁的《蝇王》堪称荒岛文学中的双璧,但两部小说的主题、两位作家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却大相径庭,呈反相对位态势。《鲁滨逊漂流记》表现文明战胜野蛮,笛福的思想观念是乐观主义的,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写实的;《蝇王》表现野蛮(性本恶)战胜文明,戈尔丁的思想观念是悲观主义的,运用的手法主要是讽喻或象征。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反相对位研究,我们大体上可以把握西方文明由理性向非理性,西方文学由写实向讽喻、荒诞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戈尔丁创作生涯中《蝇王》和《撒谎》这一首一尾两部小说为对象 ,借用现代心理学情结概念 ,选取情结与文本为视角 ,第一次探讨戈尔丁创作中的希腊情结 ,进一步解读戈尔丁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荣格的心理学说集中体现在“集体无意识”上,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原型,原型对形成人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戈尔丁的《蝇王》表现了一系列如荣格所说的原型,塑造了不同个性和人格的形象,富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奠定了他的小说的隐喻世界和象征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戈尔丁的代表作 ,《蝇王》是一部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以逆传统的手法 ,把二战以后所形成的人类善性的变异 ,通过多层次 ,多方面 ,立体式的描写 ,表达了它的全过程。一群不足 1 2岁的孩子 ,在一个孤岛上的相互搏斗 ,暗示了我们 :孩子们天真的丧失、本性的变异 ,决不是孤立的。邪恶观念的作祟 ,是困惑 2 0世纪的难题 ,使整个世界很不太平。  相似文献   

18.
《蝇王》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寓言。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提供了新的诠释角度。揭示了小说“人性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借助自己的假想探讨人性恶这一原型主题。本文通过对《圣经》原型意象、荣格原型理论及作品中相仿的原型人物、原型情境等的分析,认为《蝇王》人性恶主题具有原始性、遗传性、本能性、典型性等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蝇王》是一部以拉康哲学为基本结构,隐喻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经典作品.揭示了在欲望驱力下,主体被割裂为自我和一个被符号化的社会意象,自我建构的结果只是一个幻像.利用拉康的相关理论,把主体心理结构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结构以及语言象征结构相结合,讨论《蝇王》中体现的拉康式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