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是将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应用于政治经济决策的桥梁,可以为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分析了《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的内容与特色:该书有助于正确认识三江源区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可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著作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其在政策设计中的应用,还对全国其他区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与措施,对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人类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的考察,从立法模式、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方面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在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中国三江源区为例,提出了三江源区应充分发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正耦舍"效应,通过人口迁移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核心,培育发展生态产业,以绿色化和生态保护为主线,走迁移一聚集型城乡一体新型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三江源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公共财政是保障三江源区生态地位的必要手段。借鉴国外生态补偿的财政实践,可以完善三江源区生态补偿的财政对策。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旅游等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大,生物多样.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环境资源价格制度,完善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和充分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的实现等具体可行的法律制度来调节各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三江源区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重建工程已经启动,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为了使拯救和重建行动长效化、力源多元化,建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可谓恰逢其时。本文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危害、建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以及补偿范围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有助于为公园提供资金保障,测算生态补偿的科学适度标准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技术关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引入皮尔曲线和土地利用占比确定主体功能法进行调整;根据外部性理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剔除自身消费,所得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生态系统服务外溢价值,即生态补偿适度标准;运用水足迹法测算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身消费,进而得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适度标准,结果体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巨额价值,将使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修复与建设行为得到有效弥补,也更能激励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规划编制、资金投入、资源利用、社区参与等方面的问题。2013年1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支持的UNDP—GEF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实施。项目通过推动跨部门协作、参与生态保护立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并推广社区共管模式、发挥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的积极作用、协助开展绿色产业试点等,探索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五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找到政府、社区、市场、道德、法律、科学和技术等多种力量的有机结合点,才能形成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9.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世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式分析与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的保护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法学的视角,对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