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与价值实践反映出主体价值活动的三维图景;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活动。主体存在与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社会历史属性决定了主体价值观念的社会历史属性,作为关系性存在的表征之一,主体的道德生活及其价值观念也彰显出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价值冲突研究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传月 《理论界》2005,19(1):78-79
作者认为国内对价值冲突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价值冲突”,没有区分价值的冲突与价值观念的冲突,没有兼顾价值冲突的两大类,即同一主体的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和不同主体在某些相同价值上的冲突;对价值冲突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功利价值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正> 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一定的中间环节,即建构起“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的超前预演,是实践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主观意图综合的产物,体现了认识和意图的统一。实践观念同时又是实践思维运作的结果,不同的实践主体通过实践思维的运作建构起形态各异的实践观念,即形成不同的理想价值客体及未来实践的计划方案,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实践主体在建构实践观念时具有不同的价值指向即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在实践思维建构实践观念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规定着实践观念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探讨价值观念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建构实践观念中的作用正是本文的主  相似文献   

4.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1,22(4):62-66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发展 ,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美好。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对未来最美好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 ,集中体现了价值的本质特点。价值内含“应当” ,一般价值观念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 ,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更高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所以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信仰是根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信念 ;信仰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体现信仰 ,深化信仰 ,强化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一个有大小、强弱、质量、方向的思维矢量。其基本量纲是价值性与价值度。由信念、信仰和理想构成的目标取向型量度结构、知识和经验构成的对比性材料结构、行为动机和需求构成的动力结构和态度、情感等指向性心理要素形成的调控结构彰显出价值观念的矢量特征,并由此决定着主体价值判断的方向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信仰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为人们提供着价值体系中的“应当的应当”;信仰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 ,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 ;由信仰的特殊地位 ,使得其为价值评价提供最高价值 ,亦即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中的价值主体观念起源于西周。西周初期的社会变革涉及诸多领域 ,其中以价值观念的变革最为深刻。西周的价值观念变革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观念的转变上 ,其主要内容包括价值主体的换位、价值规范的设立、价值取向转变和价值评价的自觉等四个方面。通过四个方面的变革 ,为确立以人为主体的价值主体观念奠定了基石 ,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价值的本质及价值观的有机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构成理论的相对滞后 ,是价值观理论研究长期低水平徘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说 ,一种完备的价值观通常由两部分内容构成 :一是以价值一般及价值观念一般为反思对象的一般价值论 ,一是以人与外物的意义关系为反思对象的具体价值观念。就一般价值论的内容而言 ,可以区分为两类问题 :一类是以价值一般为反思对象的价值观的本体论问题 ,可简称为价值本体论 ;一类是以价值观念为反思对象的价值观的认识论问题 ,可简称为价值认识论。价值类型理论也是一般价值论中的重要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价值作不同的类型划分。就具体价值观念的有机构成说 ,从认识的形式角度看 ,有价值感和价值判断两种形式 ;从构成具体价值观念的知识基础的角度看 ,需要三种必要知识 ;从具体价值观念自身内容的角度看 ,合理的价值观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价值观念体系合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合理性的国民价值观念体系是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价值总目标一元化的统一,是个体低价值标准与社会总体高层次的根本价值标准的统一,是不同领域价值观念并存与不同领域价值观念相互之间严格划界的统一,是肯定价值次观念存在与坚持价值主观念导向的统一.建构合理价值观念的关键是通过“正面灌输”和“硬行引导”,把合理的价值观念模式“内化”为国民个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全面展开,价值问题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997年10月6日至10日,在西安举办了“全国第四届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一步探讨哲学价值范畴、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讨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这里,我们主要对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讨论情况加以评述。 一、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 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如何规定,对价值哲学研究、价值观建构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与会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和方法论入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观点有: 1.从主客体关系模式入手,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与主体尺度(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观点在当前的价值问题研究中居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对“特定关系”的理解不同,所以这种观点内部又有一些分岐。如有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把主体需要的满足看作价值的本质;也有学者认为,主体需要多种多样,其中有健康的需要,也有不健康的需要,对需要本身还有个认识和评价问题,因此主体需要的满足不能作为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应是客体对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评价分歧     
江传月 《学术研究》2005,3(3):79-82
从形式方面看, 句子的其它部分相同, 而谓语或宾语不同, 才是真正的评价分歧。从内容方面看, 评价分歧就是对同一价值关系有不同的评价。出现评价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对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的事实认定不同; 评价标准即价值观念不同。对于纯粹与个人相关而不涉及他人的事情的评价, 评价分歧是可以允许的,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有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评价; 对超越个人范围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现象的评价, 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研究探讨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以期在全社会倡导、强化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一所谓价值,是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中对主体发生效用的属性。价值观则是对价值标准的评判和价值取向的认定。价值观形成后,支配着主体评判客观事物的标准;它的原则及其方法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过程中遵循的指导思想。价值观与世界观密切相关,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也影响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本质的三维向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价值本质的理论视野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的三维向度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与追求是促进价值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得以生成和实现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与目的对提升价值主体——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重大的促进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旨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立春 《兰州学刊》2003,15(2):24-26
价值观念的冲突“泛指不同质的价值观念、理想的冲突和一种价值观念中不同规范之间的冲突”[1] 。中西方在个体价值观念上是否真的存在着冲突 ?如果存在冲突的话 ,在哪些方面发生着冲突 ,其冲突方式如何 ?以及 ,在此冲突的过程中 ,是永远各执一端 ,抑或有融合的可能 ?一、个体价值观念 :语义考察个体价值观念在本文中指谓关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人是社会的人 ,个体是生存于社会中、人群中的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人们对个体价值的判断却是不同的 ,这一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或者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相似文献   

15.
韦伯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是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载体。在此人性论基础上,韦伯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人通过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人存在的“场”,社会通过秩序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自由。文章认为韦伯的观点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6.
1、价值事实的普遍存在,吸引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学者的共同关注。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核,应该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价值事实。作为哲学问题的价值范畴,笔者认为可以从:价值存在、价值根据、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把握。一、价值存在 2、价值是什么?哲学界虽有多种解说,但基本点大多相同;即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效用是个十分具体的问题。从效用的角度解说价值,既无法说明现实中有不同效用的事物何以能够进行量的比较,也难以在理论上同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价值观划清界线。因此,对价值的认识,必须深入到效用关系的实质,即不同质的有用事物可进行量的比较的共同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7.
1.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思想界关于“儒学复兴”问题的热烈争论,直接地看是对儒学命运的不同看法,深层地分析,却不难看出隐含在这种种不同见解背后的东西——人们之间在价值观念体系和理想社会模式方面的巨大差距。正是这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理想社会模式既作为不同主体的认知定势中的主要知识背景和参照系统,又作为他们评价体系中的价值标准而制约着人们考察儒学命运的视角、思路与方法,使其对同一问题做出相距甚远甚至根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李明泉“文化价值”是指事物对于人和社会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即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一定的价值观念反映人的一定思想立场、信念、信仰和理想,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便会有不同的行为倾向、行为态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主要涉及到"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主体问性文学理论的建构缺乏一种价值诉求的理论视角.从根本上说,这也直接造成其倡导者对文学主体论性质判断的失误,更不用说能够明确地洞察到事实上的主体间性文论的价值诉求相对于文学主体论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的深化特征.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当然,建构中的文学理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冲击 ,使青年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新的趋势 :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 ;价值主体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相结合转化 ;价值取向由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 ;价值评价 ,由严厉向宽容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