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十七年时期",我国文学批评处于双重附庸的尴尬境地:附庸于作家创作和社会政治意识。新时期之初,批评个性朦胧觉醒,并以其独特的批评智慧,开辟了批评的新天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批评的个性恶性膨胀,最终在个性狂欢中陷入了新的危机。走向审美对话、重建理性精神,是批评走出困境的必经通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英国领主与附庸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分析,阐述了领主附庸关系的特点,揭示了英国中世纪社会关系的特征,以及这种关系下形成的土地保有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贵族附庸关系是近代法国社会上层的一种人际关系网,起着较大的政治作用,关系到家族成员的官职晋升、财产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封建等级制度,促使资产阶级贵族化,从而限制了工业企业的发展,阻碍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据甲骨卜辞和金文记载 ,商周在其南土有一个归国。有人笼统地指出这个归国是楚王熊渠之后熊挚建立的楚国附庸。笔者从古文献、考古、古文字和民俗资料等方面论述这个归国是殷革夏命、夏人南逃后建立起来的一个方国  相似文献   

5.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体系结构,是形成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主要特征的重要渊薮,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参验,首次对楚国土地制度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西周时期,楚君对周天子具有经济附庸关系,楚国的土地从名义上说为周天子所有,楚人则只是占用土地;从春秋初期到战国中期,楚国的土地所有制走的是一条国君所有制与里社占有制、领主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相结合的道路;楚国土地所有制主要有王田、食邑和小私有土地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变革,一次以德国的鲍姆嘉通创立美学为标志,在这之前美学是哲学的附庸,在这之后美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次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产生为标志,这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端,此后,美学处于哲学的中心和首脑地位,由哲学的听差跃升为哲学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古吕国综考     
作为姜姓的古吕国,本为远古时期炎帝部族的后裔,在舜时期,伯夷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国,其地在山西境内,历经夏、商至西周前期。到西周中晚期,为了防御南楚,周宣王将吕国迁封于河南南阳。南阳之吕于公元前688至前683年间被楚国吞并。至楚成王时期,楚人又迁吕人到淮河中游的新蔡,作为楚国的附庸,以抵御北方诸侯。  相似文献   

8.
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他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  相似文献   

9.
附庸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本文对春秋时期附庸的基本特性及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认为附庸大致可从领地褊小、自有社稷君统、依附于某个大国以及无独立出席诸侯间盟会的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附庸或者由属邑置立,或者由诸侯蜕变而成,后来有的沦为属邑,有的上升为诸侯,处于由属邑到诸侯的中间状态。文章还对春秋时见诸记载的附庸国作了辨析,指出滕、薛等诸侯实际已沦为附庸,而许国南迁后成为楚人附庸的说法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0.
楚声起源于远古民歌——南音。是先秦楚国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的结晶。随着楚国在春秋时的不断发展壮大。楚声的光辉代表是屈原和他所创作的楚辞,楚辞使楚国民歌得以大量保存,为楚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称汉高祖。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楚声在汉代音乐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楚声以及由楚民歌改编的歌曲、但由、琴曲在汉代相和歌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对相和歌的产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巨相和歌无论在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上都和楚声有密切的联系。(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歌也…  相似文献   

11.
楚国赋税制度综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军赋、田税、地租、户口税和关市税等几种形式。楚国的军赋以加强国家军事实力为目的,田赋则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为旨归。楚国的地租制度一开始便与中原诸夏不尽相同,至战国中期已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向农民转嫁自己沉重赋税负荷的重要手段。楚国的户口税是以户为征税单位,以口为收税标准。楚国关市税的特点是向巨商大贾倾斜,这是楚国为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让利政策。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的附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庸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本文对春秋时期附庸的基本特性及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认为附庸大致可从领地偏小、自有社稷君统、依附于某个大国以及无独立出席诸侯间盟会的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附庸或者由属邑置立,或者由诸侯蜕变而成,后来有的沦为属邑,有的上升为诸侯,处于由属邑到诸侯的中间状态。文章还对春秋时见诸记载的附庸国作了辨析,指出膝、薛等诸侯实际。已沦为附庸,而许国南迁后成为楚人附庸的说法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13.
春秋以降,周室衰微,五霸割据,七国争雄。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诸侯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楚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与诸侯国之间的盟会自然十分频繁。研究楚国的盟会之礼,对于了解楚国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外交艺术、乃至政治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都具有...  相似文献   

14.
(一) 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的屈原(约公元前三四○——前二七八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诗歌中表现了尊法反儒的革新精神的诗人。在奴隶暴动的推动下,战国时一些国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先后对奴隶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屈原出生前四十年,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吴起曾帮助楚悼王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变法,沉重打击了楚国奴隶主阶级。但是,奴隶主贵族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楚悼王一死,他们便进行了疯狂反扑,将吴起射杀尸解。楚国逐渐又倒退到宗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之下。到屈原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了一个政治上落后保守的国家。据《战国策》记載,楚国不  相似文献   

15.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其时正是诸侯兼并加剧的年代。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出身贵族又与楚王同姓的屈原,眼看楚国逐渐由强到弱,由盛及衰,怎能不忧心如焚。他决心辅助怀王振兴楚国。但腐朽的保守努力却使他遭谗见疏。他身虽被逐,心仍系于楚王,他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谠言直谏,期望楚王能效法前贤,遵道得路。他虽屡遭失败,可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下求索,为实现理想不懈地奋斗,又始终不愿离开楚国。在那楚才晋用的年代,什么力量牵系着屈原如此眷恋楚国?我认为爱国主义是屈原的精神支柱。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迫由郢徙陈。由都郢到都陈,这是楚国历史中的大事。过去曾有人说过:楚国都郢而王,去郢而亡。此言未免有些夸张,去郢以后,楚并没有马上灭亡,然却正是楚国由强转弱,由盛变衰的重要标志。徙陈以后,楚迅速稳住了阵脚,阻止了秦兵继续东进;也加剧了与秦的斗争,一度使楚恢复生机。至前253年,又徙都钜阳(仍在陈境);前241年,又徙都寿春;直至前223年,才被秦灭亡。从徙陈至楚最后灭亡的55年中,楚都在陈(境)有37年,陈作为楚国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显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研究楚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理与近邻国家 大国往往将其近邻地区看作附庸,俄罗斯也不例外。虽然它并不想也没有能力恢复往日的帝国,但它会本能地反对在与其有地理、历史和文化联系的近邻地区发生它认为有害的倾向。俄罗斯领导人不管政治倾向如何,都认为其国家在周边地区是“老大”。这种共识使俄罗斯持续反对北约扩张。但欧安组织不是联盟,对其态度就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楚国采取任人惟亲的用人制度。楚王任用王室公子执掌楚国的大权,虽然极大地加强了王权,但王室公子的专横跋扈,对非王室大族进行残酷打击,甚至夷宗灭族,使那些非王室贵族在楚国无法容身,因此楚国出现了人才大量外流的现象。外流的贤能之士逃到与楚争霸为敌的晋国,为晋国所用,造成"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形势。人才外流,使楚在与晋国的争霸战争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春秋后期,楚外流人才又多逃往崛起的吴国。吴利用楚国贤能攻伐楚国,五战攻入楚之郢都,使楚几遭亡国之祸。战国时期,楚国王室贵族腐败堕落,日趋保守反动,终于导致了楚国的灭亡。任人惟亲制度对楚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于《离骚》“求女”的蕴意说法甚多,然以王逸的“求贤臣”之说最为确当。“高丘之女”象征楚国王廷里的近臣;“下女”象征即将成为楚王近臣的楚国地方官员或楚国贵族;他国之女象征其它侯国的臣僚。屈原“求贤臣”的目的乃是希望通过这些贤臣的帮助,获得楚国或他国国君的信任,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20.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便以政治合作者和经济支持者的身份充当政府的附庸。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与政权的关系就是股东与经理的关系,在提供援助的同时,他们的要求诸如取消不平等条约、实施新经济政策,让资产阶级获得较大的政治发言权等,就可以如愿以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南京政府的财政会议曾决议要保护国内产业,减少中国工厂之租税或予以奖金,结果却是空言惑众。社会现实是军阀混战、金贵银贱、债税交加、农村凋蔽和外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只能在环礁中曲折地向前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