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2.
在中印美学史上,“韵”的地位相当重要。本文论述了中印韵论的发展过程,着重分析比较两者在美学内涵、审美特征等方面所体现的异同点,试图以此发掘中印韵论的相通之处及其在审美倾向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话中的诗韵论主要从两个维面展开:一是作为诗法层面的诗韵论,着重探讨“韵”作为韵律、韵格之义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二是作为诗歌批评与理论层面的诗韵论,着重从“韵”作为风致、韵味的基础上生发,它体现出宋人对诗歌审美的本质要求及对韵作为诗歌审美范畴的认识与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意在探究中国的英语新闻与本族语英语新闻的语言表达差别所在,从语义韵和类联接的角度对“路透社”和“中国日报”两个新闻语料库中有关happen和incur的部分语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就语义韵和类联接考察了6本现代英语辞典,检验这两类信息是否在辞典中得到恰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气韵”探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韵”的涵义大致是“气”与“韵”各别涵义的合成:“气”是指创作主体以力量显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势;“韵”是指作品具有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气韵”即呈现于作品外观的气势与韵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气存在于其心灵的要求自我实现系列中,韵是其心灵要求和谐整一系列的体现;气、韵的阳、阴之分及力、媚之别都导源于此.气韵的形成与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有关,因此关系于“生知”和学养.气韵属作品的外形式,气与韵是合成艺术风格的两元,二者分别联系着笔与墨.由于社会、文化和艺术自身演变的原因,我国艺术在中唐以前重气,中唐以后重韵.当代艺术可能再度走向重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禅宗核心是追求“心性”、“顿悟”,且孕育着“脱俗”、“重韵”的美学思想.黄庭坚的书学思想及艺术观点深受禅宗中悟道思维的影响,这是在“韵”的文艺观下所体现的一种“脱俗”思想,并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领域中,包括审美思想、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显然,“脱俗”成为黄庭坚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  相似文献   

7.
探讨魏晋六朝“韵”内涵的不可通约性,揭示“韵”的审美分野现象,是基于对这一被忽视的历史现象的学理考量,旨在统一性之外探求差异性,以呈现“韵”的复杂面貌。文艺美学对“韵”多层涵义的参与性建构及选择性使用既存在意界融合,也存在审美分野,且后者要早于前者。经过考证,现存佐证“韵”字始于先秦及汉代的文献或不可信或存疑,至三国曹魏时期才出现对“韵”的释义,以之为“音和”。晋人品评人物舍声言韵,将“韵”指向抽象的人物气度,以不和谐的放旷怪诞为大韵;其后南朝画论与文论形成了“舍声”与“即声”论“韵”的审美分野。谢赫《古画品录》所论之“韵”不是指形式的和谐美而是指形象的生动传神之美,它的哲学基础不是汉代元气说而是魏晋玄学的形神之辨,它契合的是中国美学传神写意的理论体系。刘勰《文心雕龙》中“韵”字有33处,基本没有脱离声韵范围,其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和”学说。刘勰固守“韵”的本义,呼应了当时重视探讨声韵的学术风尚,他忽视“韵”之新义,由此形成了他在韵论上的历史局限性。文论对“韵”之形上性的探讨至宋代才有突破,随着余意之韵在文论中的出现,“韵”在文论与艺论中才走向意界融合。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声律》在我国诗歌理论尤其是诗歌声律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本于人声”、“内听”、“外听”、“和韵”等核心范畴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个完整、深入的声律理论体系。在声律本体论方面 ,刘勰立足于“乐本人声”,揆以法度 ,从而解决“声”与“心”的矛盾 ;在声律方法论方面 ,刘勰提出了“和韵”原则和一系列具体方法。这两个方面体现了刘勰的声律理想——“双层和谐”。第一个层次“心”与“声”的和谐 ,是“内和谐”;第二个层次是文句之间和谐 ,是“外和谐”。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儿化韵”与昆明方言“儿化韵”的差异表现为间变各有不同特点。昆明方言“儿化韵”音变最终只有主要元音“e”在变,其他主要元音不变。  相似文献   

10.
《切韵·序》和《颜氏家训·音辞》篇是我们理解《切韵》性质的重要文献。参加《切韵》编写大纲的8位文人学士中,颜之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序》云:“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比较《切韵》的韵目和《音辞》篇的内容,《切韵》的分韵立部,原则和颜之推的观点基本一致。因此,《切韵》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切韵序》和  相似文献   

11.
进退格是晚唐郑谷等人为近体诗制定的一种用韵格式。其用韵规则是选择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不能将“东”“冬”、“寒”“删”等视作相通的韵部。正因为用相邻而不相通的韵部的字押韵,才构成了杂体律诗中的进退格。进退格不能用于绝句。该格的产生有先期基础。李贺是最早的作者。  相似文献   

12.
等韵“门法”是韵图产生之后出现的关于韵图的拼读方法。韵图是以图表的形式,图解韵书切语的,在一般情况下,按图读音是可以正确了解字音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某些需要特殊拼读的情况,于是人们规定了一些特殊的拼读规则,这些特殊拼读规则也在所谓“门法”中;“类隔”是等韵“门法”中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中古二等韵有无介音这个问题是近几年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无介音说”、“介音消失说”、“有介音说及其何以成为可能”、“二等韵介音的上古来源”和“二等韵介音构拟的其他证据”等五个方面评述了二等韵介音的研究状况。强调其研究必须与实验语音学、国外音系学的研究相结合 ,并加强研究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4.
汉魏之际是汉语从上古到中古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齐语的变化很值得注意。在《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罗常培、周祖谟)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汉末几十年间齐地一带作家诗文用韵情况的整理归纳,对这一时期的韵部演变进行更加微观的区域性共时研究,显现出汉末齐地诗文韵谱的韵类特点和变化趋势,既验证了前人著述中有关韵部演变的基本结论,也发现了与罗、周等前人之说的不同之处,如模韵的独立等。归纳出的韵谱既有东汉韵部的一般特点,如鱼部麻韵转入歌部,歌部支韵转入支部等,又出现了跟三国韵部相似的变化,如职德分为两部,脂部咍灰皆韵字分离等,还体现了齐地方音的特点,如“风”字韵尾的变化。从齐地诗文的用韵不难发现,这正是处在一个汉语音韵发生转变的当口。  相似文献   

15.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相似文献   

16.
<正> 1.1 遇摄辖《广韵》鱼、虞、模三韵。传本《广韵》卷前韵目下皆注独用、同用之例,如“鱼”下(举平兼该上、去,下同)注“独用”,“虞”下注“模同用”即是。此类规定皆为诗人作诗押韵而设,如谓鱼韵字只能与本韵所属字为韵,是谓“独用”,虞、模韵字则可彼此相押韵,是谓“同用”。作诗押韵,旨在求语音和谐,增加音乐美,故必须字音相谐乃可为韵,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唐人之诗,并不率尔为韵,其常相通押之韵脚,自应同归一韵。倘韵书所定同用、独用的规定与诗人用韵不一致,则说明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风骨”的历史源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指出“风骨”就是要求艺术作品既要在内容上具有强烈而充沛的思想感染力,又要在文辞表现上具有精当挺拔、刚劲、遒健的力量。从而证明了“风骨”具有刚美的品质和特征,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刚美意韵,它应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语义韵体现了语义搭配和谐律,体现了节点词与语境的互动和相互感染,多语种对比研究显示语义韵是语言中的一个共性现象。而在积极或者消极语义韵营造的语义氛围内出现的异质词则会造成语义韵冲突。本文主要从面子理论和语用失误的视角出发对造成语义韵冲突的原因作出阐释,以期对话语理解和英语学习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固原“花儿”的押韵得出:固原“花儿”有十个韵部及儿化韵;有句句押韵、偶句韵、交韵、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共六种押韵类型;有押韵较宽、异调相押、虚词入韵等押韵特点。探讨固原“花儿”押韵的情况,对研究《诗经》押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韵文韵之源起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韵文之韵,源起于古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这两方面促成古人解决了与韵密切相关的三个最重要问题:一是实现从“自然之韵”的原始启迪到”社会之韵”的成形诞生,从而解决怎样才能押韵的问题;二是实现由“自然之韵”的高频短促节律到“社会之韵”的低频舒缓节律.从而解决按怎样的节律来押韵的问题;三是实现从对韵质的直接感知到自觉地选取恰当的质表达情感美感,从而解决选择什么字眼来押韵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中国韵文之韵及与之相关的各质素的孕育、成形和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