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从文艺复兴时代的启蒙理性的滥觞到生活世界的重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认为启蒙理性所建立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和世界图景,经过科学观念的扩张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近代理性哲学的发展而走到自己的逻辑终局。现代哲学对生活世界重建的不同路径,既体现了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反叛的总趋势,又勾划出现代哲学不同流派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经历了从逻辑理性到历史理性的嬗变。逻辑理性把科学看作是由某种普遍的规范性方法论原则所决定的东西,并以牺牲科学的历史性为代价,用逻辑分析的方式去追问科学命题的意义。历史理性以“历史”的方式去再现科学的动态的现实发展过程,但历史理性具有强烈的相对主义倾向。历史的逻辑理性则将二者统一起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寻找逻辑的确定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近代理性的疯狂使它失去了曾经具有的唤醒人的自由与尊严、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蓬勃精神,转向了独断、迷信、极权相连的异化道路。而以现代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反对近代理性僭越的同时,又以非理性的变形形式重新巩固了理性的地位。立足于西方现代哲学起始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存世界深刻的感性根基出发,创造了“感性意识”这一科学合理的理性形式,实现了对近代“异化理性”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4.
希腊古典时期哲学理性以辩证法和修辞—逻辑理性为基本路线,由于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可区分为四种基本模式.赫拉克利特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先河,将永恒流变观点与宇宙统一性观点整合起来;爱利亚学派确立了论辩的辩证法和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加速了逻辑的诞生;苏格拉底以修辞—精神助产术来追求普遍性,认为对话论辩是通向逻各斯的基本路径,他理性地反思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引导雅典人远离了自然哲学;柏拉图以形而上学—逻辑理性模式达到意识与实在协调统一,他强调对真理的洞见,将所有的哲学关注点置于统一的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至产生了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唯物主义等多种表现形式。到了现代,科学主义又以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形式出现。它不仅深深影响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且对许多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和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主题。他的德性论以知识论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之确立为核心,开始于自我的理性反思,而展开于自我之道德实现。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的逻辑。正是这种强调知识论、伦理学与存在论相统一,洋溢着理性精神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超越了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深刻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思维轨迹,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8.
理性本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的命运喻示着文化的进渡.理性在近代的张扬和现代的式微,都是由于我们对理性的本源不够清明.从根本上说,理性的原初意义就是一种"洞见"和"观看",也就是古老的"理论"(theoria),或者说是theoria的别样表达;理性作为"直观"的"努斯"(nous),开拓了人类自我反省的机制.而理性作为"看"和"说"的"逻各斯"(logos),给人的存在以根基性的设定.归根结底,理性就是作为"光"(phaos)或"启蒙"(enlightenment)的"智慧",是对理性的认识功能和批判功能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9.
近代理性的疯狂使它失去了曾经具有的唤醒人的自由与尊严、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蓬勃精神 ,转向了与独断、迷信、极权相连的异化道路。而以现代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反对近代理性僭越的同时又以非理性的变形形式重新巩固了理性的地位。立于西方现代哲学起始处的马克思从现存世界深刻的感性根基出发 ,创生了“感性意识”这一科学合理的理性形式 ,实现了对近代“异化理性”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学建筑在儒家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这种诗学的审美批评本体论所依据的是以"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诗学的德本属性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德本精神.以德为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初创时期的逻辑框架,成为诗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并由此形成了超稳定的传统,以及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分析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的理性概念,指出理性不仅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也是人类创造性劳动过程的共同背景和本原。马克思致力于哲学的"实现"即一种理性哲学,这种理性哲学试图塑造现实世界而不停留于空洞的反思知识,但它又不满足于单纯的实证知识的功能。在寻求新的哲学理性形式的道路上,雅斯贝尔斯追寻马克思哲学理性概念的历史踪迹,不是放弃近代的理性方案,而是通过区分和内在的批判性划界,维持和发展了近代理性方案的真正的、解放的可能性。雅斯贝尔斯以全新的方式开辟了"存在空间",把哲学逻辑学的理性交往知识旨趣移入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视域之中,从而以新的总体交往方式促进全球人类交往过程。我们时代理性的联合反对理性的毁灭,恢复哲学理性是至高无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主体理性的凯旋走向理性主体的黄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哲学以“方法论的唯我论”作为主体理性确定理性主体本位的方法论前提,其结果必然是真正存在的不是理性主体,而是与客观存在相剥离、对立而囿于自我的思想与心灵。这种理性主义所内含的偏颇与荒谬一开始便为其走向危机埋下了种子。在西方现代哲学各种思潮的反思与批判、匡正与重构中,近代哲学主体理性的一统天下分崩离析;理性主体也随之失去了以往那种惟我独尊的权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韦伯的《支配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文本基础,系统地比较了英格兰普通法宪政与欧陆理性官僚制两种政体建构逻辑的差异。理性官僚制的政体逻辑以"支配"为特征,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通过齐一化和常规化的方式治理。韦伯以理性官僚制为现象基础所概括之理论框架,不足以描述与理解普通法宪政。英格兰普通法宪政的本质是社会权力对国家体制的渗透与重塑,相对于绝对主义国家的逻辑,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逻辑。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深刻批判了近代形式理性的物化结构.卢卡奇认为,近代形式理性是一种反思的、历史的和总体的理性,它是以认识论表现出来的本体论.思维遇到既定性的、非理性的事实,使近代哲学陷进主客体二律背反的理论困境.德国古典哲学乃至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试图通过实践、艺术、历史、文化等路径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是在更高层次上说明了它的不可解决性.卢卡奇利用总体性辩证法,揭示了具体历史的内部结构.他把"主体-客体"的认识模式从空间结构维度推及时间历史维度,以主体性原则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构建,从而超越了形式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5.
关锋 《兰州学刊》2004,25(1):60-63
本文着重分析了波普科学哲学思想的内核即证伪主义,波普以证伪主义为批判的武器,即批判了实证主义,又批判了源自柏拉图以来的历史主义,把证伪主义扩展到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构建了完整的批判理性.波普的批判理性具有合理性,问题在于他把对历史主义的批判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显然是在误解基础上的误用.  相似文献   

16.
张立民 《北方论丛》2005,1(6):120-122
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但近代以来对理性的理解却囿于认识论的层面,这就导致了主客的二元分裂和理性对自由的取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使理性走向了现实,成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意识,从而服务于人类解放的事业.因此,要全面分析理性的作用,把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重建以理性为根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性文化.  相似文献   

17.
理性在西方文化批判中世纪意识形态,促进人的解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逐渐取得了近代公认的“理性至上”的地位。然而与之伴生的,是理性自身的发展出现形而上学教条化倾向。康德哲学最早开始了对理性的批判,迎接从近代走向现代的思想转折。本文从批判理念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排除理性方法论的教条独断,探讨理性之外的精神领域,恢复人与人学的哲学中心地位几方面,讨论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民理性"不仅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明确的哲学立场,也是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变革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往的研究中"人民理性"要么被《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所掩盖,要么就是被德法年鉴之后"现实的人"所遮蔽。本文在梳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历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民理性"与黑格尔"绝对理性"做了比较性研究,并分析了这种哲学立场差异背后的原因,这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理解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启蒙运动因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对神话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神话由于其非逻辑、非概念的思维方式不具备追求真理的能力,所以神话受到摈弃。其结果是不仅摧毁了人的完整意义的世界,而且也使理性的普适性价值受到质疑。德国耶拿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站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立场上,提出了建立"新神话"的理论主张。"新神话"作为精神的创造物,具有与古代神话不同的路径,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哲学的"绝对自我"原则,是意识之内的绝对同一和"综合"。"新神话"不仅表达了施莱格尔的"泛神论"和神秘主义思想,同时还传达了浪漫主义者寻找整体性的理论诉求,是浪漫主义者把人、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体的理想,目的是为人和世界重新确立一个"中心",从而赋予世界一个新的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新神话"理论不仅以"艺术"的概念成为谢林哲学的体系,而且被浪漫主义之后的尼采以"酒神"的精神使"新神话"得以复活,甚至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以"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人的存在的"完整性"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新神话"的理论主张,与浪漫派的"新神话"具有理论上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20.
哲学作为理性的事业,要拯救西方哲学的危机,重新论证和定位形而上学,对理性范式自身逻辑蜕变过程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理性的"合理性"根基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根据统一于对人之本性的理解当中,理性范式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走向具有历史的逻辑的一致性。对理性范式演进逻辑进行系统把握,不仅能够认识形而上学发展历史的基础结构,还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类型形而上学的存在样式的内在根据,进而可以诠释形而上学的未来命运和现实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