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的有机统一。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三个阶段。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演进与社会党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历史根源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价值观具有本质区别。中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决不能移植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自由、平等、公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法治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之一,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价值和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主要蕴含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人的存在论作为价值起点、人的本质论作为价值核心、异化劳动论作为价值中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有着伟大的科学性、强烈的革命性、鲜明的阶级性和现实的关照性的理论特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新时代学习和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价值观思想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下,为了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哲学意蕴,把其中的伦理之美充分展露出来,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国家层面道德哲学精神的精华,是国家层面伦理价值的核心内容、生命线、动力和追求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前社会公德精神的高度概括,是社会层面伦理价值的终极目标、内在要求、现实基础和根本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个人层面伦理价值的主线、实现手段、提升路径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制度是利益关系的表达体系,利益构成制度内在的客观内容。普世价值思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明显制度诉求的错误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实践性、阶级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掩蔽性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普世价值思潮对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严峻挑战。从逻辑上看,普世价值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构表现为两种路径,即理论解构路径——以普世价值取代普遍真理;实践解构路径——以价值掩盖价值实现方式。这种挑战促使理论界进一步思考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当下的价值观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普世价值思潮的谬误,为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保障,进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因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之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基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社会活动,并以新的方法来观照,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应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其规定性应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现的基本内涵.在当前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现将引领当代社会与当代人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二者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源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之上,其具体内容、阶级属性都不同,不可混淆;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8.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 ,市场社会主义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的弊端的结合 ,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把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伦理思想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实质。“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伦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产生较大分歧,关键原因在于未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理论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可以从“理论基础”、“显著特征”与“价值旨归”3个层面依次加以展开。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基础,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于其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规定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著特征的公平与效率,是对资本主义与毛泽东时代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规定与实践经验的双重超越,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集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内在理论表达,预设了以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作为最终价值旨归的理论定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可以凝练为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下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现在当代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而且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内在地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理想,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以及体现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道德基础和扩展着“八荣八耻”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有联系又不能等同.前者是提炼出后者的理论依据,后者必须表达前者的终极价值.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方面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理论依据,即以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为基本依据;另一方面需要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即社会主义应在哪些关键方面超越资本主义;同时,还应观照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走向,即考察人类当下普遍向往的社会理想.从此三个维度思考,公平正义都不应被排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外.只有高擎公平正义的旗帜,才表明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别的制度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其他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的代表作,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新形势下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批判性的维度看,《资本论》是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从建设性的维度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从开放性的维度看,以《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人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是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现开始的,大致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初创预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构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从基本价值现到核心价值观的跃迁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层面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的卓越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尚需进一步凝练.  相似文献   

14.
有机马克思主义着力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赞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并试图从理论上融通“中”“西”“马”哲学思想,从实践上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是其出场语境。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其理论存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批判不彻底等根本缺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粗浅甚至错误的。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尽管如此,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概念,我们应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批判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吸收、借鉴其有益因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界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时,缺少一个自身演进的“量变”进程。其原因之一,是忽略了从渐进的、整体性的动态进程,来描述、考察创造社接纳、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情况。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的历史语境,影响、引导创造社主要成员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念之外,他们关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本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社会性、资本主义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发展不平衡性等问题的论述,均受启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在新常态下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是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社会基础。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国家价值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需要化为每个人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根本对立的,更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反映和判断,制度反映的是一定物质生活方式下价值观念的要求。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统一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价值观的变迁是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基础的,公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运动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和制度而展开的运动,社会主义价值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改革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的政治逻辑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从大的层面讲,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细究到价值观念层面,和谐社会追求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大众价值观念群的和谐。我国价值观的深层结构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其表层结构是大众的价值观念群。当前,核心价值观的困惑与大众价值观念群的自身矛盾时有存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70年历程中,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国家学说、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