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是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在中国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葛浩文夫妇的《青衣》英译本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在西方社会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尝试以《青衣》英译本为个案,立足于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译者的翻译活动及其过程,以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英语世界、融入世界文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京剧的角色中,尤喜青衣。 青衣属正旦范畴。例如《大登殿》里的王宝钏,《铡美案》里的秦香莲,《玉堂春》里的苏三,《白蛇传》里的白素贞……  相似文献   

3.
汉代,润色鸿业的大赋占绝对统治地位,使汉代文风平直呆板,缺少革新精神.汉末文坛巨匠蔡邕的恋情赋则独树一帜,蔡邕在赋中热情地歌颂爱情,大胆地表露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蔡邕的恋情赋对美女的描写细腻生动,对爱情心理地刻画淋漓尽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赋中以常人的口吻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丝毫不带道德教化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末文风,对后代的恋情文学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的《青衣》将嫦娥、青衣和筱燕秋这些处于不同时代却预示着女性相似命运的意象与人物融合在一起演绎出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掌握时代权力话语的“伟人”般的男性对女性有生杀予夺的影响力,他们有效地控制着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女性身体.而“药”和“黑色窟窿”的意象则隐喻着女性无从救赎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5.
蒋文燕 《南都学坛》2007,27(6):63-66
由东方朔《答客难》开创的汉代答难体赋,历经扬雄《解嘲》和《解难》、班固《答宾戏》、崔《达旨》、张衡《应间》、崔《答讥》、蔡邕《释诲》等人的创作,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自成一体,而"战国情结"则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结构和内容主线。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嬗变和赋家个人际遇的沉浮,赋作中对战国时代的观照方式与价值评价也渐趋不同,这正反映出有汉400年间士人体认现实之方式、个人理想之追求等多方面的变化轨迹。因此,答难体赋也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抒写"士不遇"主题之汉代抒情言志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才子佳人小说是构筑心灵理想的文学王恒柱才子佳人小说是指产生并兴盛于明清之际,以描写才子佳人遇合故事为主线的一大批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它归入人情小说类,并说人情小说所写“大率为离合悲欢,发迹变奉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文化肆行的影视界,电视剧《青衣》包含着比较深刻的女性主义内涵。编导以精致的影像语言揭示了在消费时代物质霸权挤压下中国女性嫦娥奔月式的生存境况:主人公筱燕秋自比嫦娥,她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却难逃商品时代、男性欲望、世俗生活对她的羁绊与限定,从而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通过对女主人公筱燕秋命运遭际、心路历程的抒写,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悲剧,更揭示了人性欲望、命运轮回对人的异化及其造成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论曹植》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曹植的诗和文“总也呈示着一个未成品的面貌。他的作品形式多出于摹仿,而且痕迹异常显露。”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洛神赋》摹仿宋玉的《神女赋》”。我认为这是无视文学史事实的武断。汉魏时代的情类小赋,如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蔡邕的《青衣赋》、曹植的《洛神赋》,乃至陈琳、杨修的《神女赋》,其情节骨架,都没有完全跳出宋玉的牢笼,这是事实。但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这也是事实,而且是更重要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赋作为一种韵文形式,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荀卿有《赋篇》,宋玉有《高唐赋》、《神女赋》、《风赋》。到了汉代,赋成为一种主要的文体,作者亦众。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有长篇大赋,驰骋词藻,铺张扬厉,夸耀汉德,但看不到作者情志的陈述。惟自西汉末东汉初班彪作《北征赋》,后来班昭作《东征赋》才开始有抒情的小赋,至东汉末年短篇小赋才多起来。如蔡邕有《述行赋》,赵壹有《刺世疾邪赋》,赋体由此有了新的发展。魏晋时期小赋盛行,就成为赋体的主流了。今略述其盛行的原因、句式及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太玄赋》是扬雄的作品。但在四大赋之后,扬雄已停止了赋的写作;《太玄赋》与扬雄思想不合,与《法言》、《太玄》文风、主旨不同;《太玄赋》不避汉讳而且论及骑马游仙,与汉代现实不合。《太玄赋》不是扬雄的作品。其作者有可能是杨泉。  相似文献   

12.
《全汉赋》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样式,产生于战国时代,特盛于汉代,而在整个封建时代,不断有人写作,绵延不绝,向来诗、词、歌、赋并称,足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文体之一。正因为赋特盛于汉代,是两汉四百年间的主要文学现象,故有“汉赋”的专名,以至后人把它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如清焦循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易余籥录》)近人王国维在《宋元  相似文献   

13.
"才子佳人"是传统文学中形成的一种源远流长的言情模式。在民初言情小说代表作《玉梨魂》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对这一模式的明显的继承痕迹,另一方面,《玉梨魂》作为新旧过渡时代的作品,对这一模式又有不少突破与改变,体现了《玉梨魂》与才子佳人言情模式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在北京京剧院新生代演员中,张馨月是出类拔萃者:这位第6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刚于2011年获得北京京剧擂台邀请赛青衣组擂主称号。张馨月自幼学戏功底扎实,17岁拜梅葆玖、姜凤山二位尊师,曾是梅葆玖老师最年轻的徒弟。舞台上的她扮相端庄,台风大气,唱念  相似文献   

15.
徐盈 《东方论坛》2014,(1):128-128,F0003
正赋是一代之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式。与诗、文相比,其研究相对冷落。文学史著作中除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大家的赋作外,对其他赋家少有提及,关于赋体文学的专著也相对较少。关于赋体文学通史,较早的有铃木虎雄《赋史大要》(1942)、马积高《赋史》(1987)、郭维森、许洁《中国辞赋发展史》(1996)等,采取赋文体史的编著方法,但在赋体创作的复杂性等方面研究得并不充分;此外,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姜书阁《汉赋通义》(1989)等著作则从汉赋入手,基本完成了汉代赋学体系的构建。在各类赋作研究中,赋学批评研究起步更  相似文献   

16.
《三都赋》被归于"都邑赋"一类中,而"都邑赋"则是从汉代到六朝都被不断书写的一个题材。通过《三都赋》与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之间的关系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些赋作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共同特征。但是,通过研究《三都赋》与其他时代同类作品的差异,我们能够勾勒出"都邑赋"之间的发展过程,可以据此理解东晋南北朝的"都邑赋"的写作情况,并借以判断《三都赋》在文学史上的学术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两汉间出现的“设论体”赋,别具一格,它直接根源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及《楚辞·渔父》等文,其远祖又可追溯到《战国策》中的策士辩难。汉代的“设论体”赋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士人的出处态度。由于儒家思想渐次深入的影响,从东方朔的《答客难》到蔡邕的《释诲》,士人们面对怀才不遇、沉居下僚的现实,思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较突出的变化趋势有这么三个方面:一是“修身俟命”观念越来越浓重;二是社会批判精神逐渐衰弱;三是俳谐之风渐退。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有的材料,谜语进入文学领域的通道,应该是汉代的咏物赋.从追述谜语的起源入手,分析了它被汉赋兼并和吸收的过程,并形成了以谜为赋的写作手法,使汉赋在文学的审美艺术和语言技巧上跃进了怂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青楼小说从唐传奇开始,就奠定了"才子佳人"遇合的高雅浪漫模式,而此类小说到清末狭邪之作中却一变而为描写妓院现实与审美趣味世俗化。清初长篇小说《金云翘传》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赋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看,先后出现了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诗体赋、律赋、宋文赋等不同的形态。有关文体赋的起源学界向有争议,其实,汉代的散体赋、唐代的新文赋,都可称之为文体赋。但初唐四杰的新文体赋主要是非赋名篇的赋作品,以赋名篇的具有文体赋因子的赋作如《浑天赋》较少。且某种文体的兴盛,归根结底是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趋向作用的结果,因"四杰"历文风革新之际、诗体新旧代变之时,学风、文风、时风熏染异俗,其文体赋作品在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等方面,与汉代的文体赋有所差异。同时对文体形式的选择,总是与其所承载的内容密切相关,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作家个性特点和人性衍变之迹,以相如之《子虚》《上林》、"四杰"中之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矶应诘文》等新文体赋之流变生新,皆可一一明睹胜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