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发展中国家在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化的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最相适配的变化就是农业产值份额与农业劳动力份额的显著下降.这种双重下降,既是一国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动态过程与结果,又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产值和劳动力份额的同步下降,不能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道理是明显的,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发展的核心与本质要求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本文考察农业产值与劳动力份额的变动规律,旨在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理论考察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随着同民经济的发展处于变革过程中,并影响劳动力的转移。研究经济结构变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这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我同,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经济结构包括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产值结构指农业产值与非农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份额。就业结构指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产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中的份额。经济结构变革的核心是农业产值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产值份额提高,即产值结构转换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而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提高。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产业结构主动外向再调整:我国农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和持续财富增长的战略抉择。从历史看,我国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粮为主的单向化农村产业结构,其实质性变化发生在本世纪八十年代。自七十年代末我国被迫实行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后,农业多样化发展降低了种植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份额和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份额。1990年与1980年比较,种植业产值份额下降了13.1个百分点,林牧副渔业产值份额由28.3%上升至41.4%,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份额上升了3个百分点,1990年达到18.7%,而非农产业、尤其是乡村工业的异军突起则显著地降低了农业份额。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等非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成因和途径。现将其主要观点作一扼要综述,籍以推动研究进展。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1、转移速度的阶段性。从我国农业就业份额下降的速度来看,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52-1977年为缓慢下降阶段。1952年农业就业份额为83.5%,1977年下降到74.5%,25年下降9%,年平均下降0.36%。农业就业份额的缓慢下降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第二阶段从1978-1988年为加快下降阶段。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相似文献   

5.
一、湖南工业化的现状   1 湖南工业化进程较慢。用国际上通用的结构性指标来判断湖南省的工业化水平 ,2 0 0 2年湖南省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是 19 5 %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 9 5 % ,城市化水平为 32 % ,全国水平分别是 15 2 %、5 0 %和36、2 2 % ,除农业产值指标较接近外 ,其它指标不仅离国际的指标相距甚远 ,同国内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2 0 0 2年湖南省人均GDP为 6 5 5 6元 ,按 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 ,达到 80 8美元 ,用H 钱纳里提出的按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工业化阶段标准判断 ,湖南省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  相似文献   

6.
<正>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多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减少,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1980年,美国和英国的农业人口都不到3%,法国和日本的农业人口分别为8.6%和10.8%.匈牙利1970年农业人口占27.5%,到1980年下降到17.5%,十年时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下降10%,说明匈牙利这些年来改革成效显著,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列宁说:"商品经济不发达(或完全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口,几乎全是农业人口……因此,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内方面看,自从1997、1998年以后农业进入农产品供给平衡、丰年有余的阶段,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迅速下降,农业人口却仍在高位运行。从国际来看,在加入世贸前后,我国许多大宗农产品已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农业面临着结构调整、结构升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压力,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国际潮流又将我国以单个农户为主体的农产品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成倍扩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困难重重,急需强有力的国内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工业化的流行的定义是:“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劳动人口一般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不仅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这么认为,连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如印度著名经济学家S.Y.Thaker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  相似文献   

9.
现有文献在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估算时普遍将混合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计为劳动收入,但是这个比例的选择有很强的任意性,且不同取值会对估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深入研究混合收入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后我们发现,剔除农业劳动者报酬中的资本收入后,农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并没有原来认为的那么高,自1993年以来最高为70%左右,而且2003年之后一直在下降,到2012年仅为40%。重新估算中国整体经济的劳动收入份额,在1993-2002年基本上稳定不变,此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07年之后才重新开始保持稳定。与现有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发现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并不是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而是农业和非农产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农业,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因此,切实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一、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本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但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农业份额的下降,有些人开始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产生了模糊认识,进而在思想上、工作中出现了放松农业、忽视农业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近年来我国农业增长缓慢甚至徘徊停滞、农业基础薄弱不无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保证党和政府制定的农业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这是切实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一、现阶段江西省农业结构绩效的实证分析江西省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江西省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44.29%(其中种植业26.5%,其他农业3.6%,畜牧业10.3%,渔业1.90%,林业2%),第二产业收入占36.49%,第三产业占19.22%,种植业仍然是江西省农业经济的主导业,第二、三产业比重偏小,三大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业内部粮、棉、油、猪传统产品产值比重仍较高,2001年占农业总产值的45%,农业经济仍未走出“粮猪型”经济模式。畜牧业结构单一,所占比重仍然偏低,2001年其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8.…  相似文献   

12.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海南农业工业化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占主导转化为工业占主导的过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指出经济发展是由于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中就业,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因此工业化广义上讲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等同的。由于二元结构模型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地位,以致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时将发展简单化为加速工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对工业实行一系列倾斜政策,结果是工业扩张与农业衰退、城市繁荣与农村调敝齐头并进。总结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台湾)工业化走过的路,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的主题是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并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加快实现工业化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所扮演的角色和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导向也在不断调整。从经济结构转型视角,结合各国普遍发展规律和中国实践经验分三个阶段梳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转变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953年以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是国家的主要任务;1953—2003年是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我国在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的基础上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这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但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等问题;2004年至今为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农业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国第三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特点及农业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35年左右农业发展将进入第四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农业发展阶段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业的后劲,促使农业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世界的共同课题.台湾农业走过的成功之路值得海南学习和借鉴.一、台湾农业的成就二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转变.在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从中获得了发展.60年代以前,台湾农业增长很快,1953年至1962年,年均增长率为4.8%,1963年至1972为4%,70年代以来虽然受自由贸易和国际竞争影响,农业生产受到冲击,但1973年至1982年的年均增长率仍为2%.1952年至1991年,台湾农业增长了3.5倍,农产品产值年均增长7.7%,每户农户农业净收入从1966年的21314元增长到1991年的181196元,增长8.5倍.台湾农业的成就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二元制背景下GDP与农业人口比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制背景下,农业人口比重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这是工业化国家和正在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工业化国家近300年和我国开放以来的农业人口(或农业劳动力比重)与GDP总量(或人均GDP)数据为依据进行的相关分析,证明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GDP增长率和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率的对比关系随着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基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分析比较我国和美、英、日等国二者相关性的区别和差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 广东农业生产结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突破了长期存在的“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格局,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结构.下表反映了广东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情况,到1990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低于50%.其结构变化值,1949—1978年29年变化只有19.2,而1978—1990年12年变化却有37.8,说明了改革开放期间结构的剧烈变动.在这一变动过程中,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亦由1978年的68.4%降至1990年的46.1%,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93.7%降至67.7%,分别降了22.3和26个百分点,反映出在农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吴江  任婕柠 《东岳论丛》2011,32(12):105-109
通过建立要素贡献率—要素收入份额的一体化框架,对我国目前的资本和劳动的要素在GDP中的贡献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资本和劳动在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合理份额。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的合理份额为33%左右;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当为它快速走出"低谷"步入上行通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工业反哺农业并不必然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就开始调整工农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依据修正后的霍利斯·钱纳里模型来判断,我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工业化中期,目前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时期;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是政府对农业“予大于取”的界定以及“取”“予”的强制性,对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和财政农业支出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起始于工业化中期的21世纪初,最晚不过2004年.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是在城市化率接近或超过50%、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到45%以下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而我国是在农业就业比重为46.9%、城市化率为41.76%时开始工业反哺农业的,反映出就业结构转换和城市化的滞后.因此,还应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状况对农村工业化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和农村工业企业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在两者的关系上,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统计资料分析 1.各县(市)农村工业与农业关系 , 为了进行农村工业与农业关系分析,我们从1991年各县的统计资料中选择了几个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金和原料有关的指标:人均耕地、人均农业产值、人均粮食总产量、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并将河南118个县及县级市中人均粮食300公斤以下的县(市)删去。删除43个县(市)后的农村工业与各要素的相关系数被列入表1。 表1:河南县市农村工业与农业有关要素之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研究的主体或基本内容也就是主要部门间相互关系,包括部门间的平衡程度、比例关系、关系失调的原因和调整失衡的对策。在此,我们从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几种部门结构来探讨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概况。 一、工农业结构 从总体上看,十几年来的产业结构理论在以下两个问题是认识一致的:(1)就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言,农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和他们创造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工业的相应份额则是上升的,这就是作为发展主题的工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