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社会福利》2010,(4):F0003-F0003
2009年5月,儿童乐益会(中国)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以及沃尔玛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陕西省汉中市和安康市启动了孤残儿童发展项目。该项目以汉中市儿童福院、安康市社会福利院为载体,  相似文献   

2.
李玉芝 《社会福利》2007,(11):29-29
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四平市儿童福利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市社会福利院整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累计养育孤残儿童1800名.由于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养育任务只能由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承担.从发展趋势看,现有设施难以满足孤残儿童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3.
周心忠 《社会福利》2003,(10):60-60
所谓资助收养,是指因特殊原因,由收养家庭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但该孤残儿童的户口关系仍留在儿童福利机构,并约定由儿童福利机构定期资助被送养儿童的一种养育模式。在家庭寄养和集中供养实践中,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对三名儿童实行了“资助收养”。 一、资助收养的缘起 1996年以前,宜昌市社会福利院为推动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4.
秦相锋 《社会福利》2003,(11):40-41
家庭寄养是一种有别于院式集中照料、SOS模式的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养育新模式。山西省运城市社会福利院上世纪80年代曾尝试过此种模  相似文献   

5.
院舍照顾到社区照顾:中国孤残儿童养护模式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继同 《社会福利》2003,(10):46-48
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历史变迁与特点 中国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已走过五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初步建立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体系,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孤残儿童救助活动始于建国初期,机构救助型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始于1956年儿童生产教养院。1958年生产教养院更名为社会福利院后,基本形成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老人院、儿童福利院和精神病院“三足鼎立”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6.
贾立平 《社会福利》2007,(10):40-41
注重之一:根据近年来衡水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形势以及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和孤残儿童数量增加的趋势,考虑到衡水市社会福利院日常开展孤残儿童福利工作的实际情况,市儿童福利院规模应达到至少能同时容纳210名孤残儿童的正常生活,平均每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做到单人单床.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白山市社会福利院坐落在风景秀美的长白山脚下,始建于1990年,占地21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床位210张(收养公费养员83人、孤残儿童10人、自费养员110人),是白山市唯一一家收养城市"三无对象"及孤残儿童(集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光荣院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相似文献   

8.
背景资料: 2006年,民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问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以下简称"蓝天计划"),重点解决制约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大中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集养护、救治、教育、康复、特教于一体的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儿童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多种养育模式提供必要的依托和载体,辐射和带动社区孤残儿童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正广州市社会福利院附属幼儿园是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内设机构,承担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内2-6岁孤残儿童的学前教育任务,2000年登记注册为广州市社会福利院附属幼儿园,2009年4月,被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于2013年11月通过广东省规范化办园评估小组的评估验收。教育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一切为了孩子"既是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理念,也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现实状况亟需引起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视.总体来看,孤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院舍养护的专业化水准和对儿童心理、情感需求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寄养的财政、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支持,都有待进一步改进.纵观国际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的福利模式,并且这些举措正发挥着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孤残儿童的身心状况决定其不可能完全回归家庭,发挥着集中养育功能的儿童福利机构仍将长期存在.在梳理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仅反映在机构方面,国家关于儿童福利政策,尤其是孤残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三条政策建议:第一,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儿童福利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第二,重视并继续推广家庭寄养、收养的孤残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第三,巩固儿童福利机构在我国孤残儿童福利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其专业功能,推进综合性发展,增强“类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1.
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在家庭寄养过程中,认真做好儿童福利机构程序性、技术性工作的同时,从“一切为了孤残儿童,为了孤残儿童的一切”的宗旨出发,积极探索保障孤残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后合法权益的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寄养在儿童医疗、康复、教育、心理发育等方面的优势。他们认为:首先,应选柽有能力保护孤残儿童权益的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的成员在文化水平、道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有了新的重要进步。但是,由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任务重,贫困山区又较多,致使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尤其缓慢,全市仅有一个专业儿童福利机构——重庆市儿童福利院,最大容量仅能收养500名孤残儿童。针对全市儿童福利设施建设落后,孤残儿童收养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依法保障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重庆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现有社会福利设施设备的作用,整合资源,依托城市社会福利院,建立孤残儿童收养点,采取“分片定点,适当集中”的工作措施,打破行政区域的条条块块,按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选择1~2个条件好的福利院作为收养弃婴的定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9,(6):61-61
“六·一”国际儿童节上午,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来到济南市社会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孤残儿童表示节日祝贺。郭兆信副省长察看了孤残儿童的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和娱乐设施,向孤残儿童赠送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并题词“孤残儿童更需要爱心、诚心、细心、恒心、精心呵护”。他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13,(9):2
兴建于1996年的宁夏儿童福利院,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承担着银川市地区孤残儿童的养护、医疗、康复、教育及全区儿童福利机构指导等工作。多年来,在自治区民政厅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孤残儿童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新路径,使孤残儿童救治率、康复覆盖率、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供养型"向"供养康复教育型"的转变,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儿童乐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全国文  相似文献   

15.
正十年间,陕西各级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先后成功康复孤残患儿2281人,其中1200多名康复儿童被国内外家庭收养,使孩子们重获新生。目前,"明天计划"在陕西已经成为一块闪耀着大爱光彩的福利慈善品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领导重视保障得力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去福利机构看望慰问孤残儿童。201 2年,将全省福利机构工作经费和聘  相似文献   

16.
吴艳 《社会福利》2011,(12):33-34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49年4月,前身为老年教养院,是徐州市民政局所属集老人、儿童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担负着徐州市区孤残儿童、弃婴(儿)和"三无"老人的养护、康复、托管及医疗教育工作,依法对孤残儿童开展国内收养、涉外送养、家庭寄养、助养、代养,承担全市养老护理员培训指导工作,其中的老年公寓面向社会开放。徐州市社会福利院是江苏省一级社会福利院、江苏省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17.
陈静 《社会福利》2006,(5):41-41
2001年,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亲切关怀下,在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以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为基础,以建立孤残儿童养、教、康复、医疗救助服务体系为目标,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积极努力于2001年底一幢5800平方米的集养、教、治、康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落成并交付使用。几年来,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以加强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为主导,以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健康的发展为己任,切实保障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较好地完成了哈尔滨市辖8区11县市443名孤残儿童在福利机构的救助和管理,为全院的孤残儿童撑起一边蓝天。抓好职工队伍建设,为孤残儿童救助提供精神食粮。哈尔滨市儿童福利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最好的生活环境是家庭,然而很多孤残儿童尤其是脑瘫儿童却无法享受到"家庭"这个对他们而言的最好福利.出于安全和孩子的利益考虑,部分国内机构不太主张将脑瘫儿童放入家庭中寄养.  相似文献   

19.
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好福利,家庭收养相对于孤残儿童来说是永久性的、最佳的安置。通过收养,孤残儿童进入家庭获得父母亲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的命运,是儿童福利社会化的最好体现。儿童福利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为孤残儿童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但为了保证收养人及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收养必须依法办理。  相似文献   

20.
刘汉山 《社会福利》2003,(10):26-27
大同在建国初期即实行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54年来,先后有1500多位乳娘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哺育了70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3828人被领养,463人寻到亲生父母,1470人就业,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模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国际上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