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物质利益,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生活,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就是说,物质利益是所有人们赖以生活的需要。人们的活动,首先就是为满足对物质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笼统地把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一概说成是“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当前的改革中,又有人误认为改革就是为了“抓钱”,“一切向钱看”。如何正确认识物质利益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2.
对人民来说,科学不仅间接地在改善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方面显示出重要性,而且直接地在形成觉悟、唤醒人们精神要求、寻找生活的意义、得到追求真理的乐趣方面,也同样重要.讲到科学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作用,我不是单指那些涉及到人的科学部门,而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我关心的也不是科学对文明的重要性,而是科学在人民内心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我要谈的不是"为了进步的科学",而是"为了生存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适应"一词来解释贫困化问题.他认为人都具有一种适应性,不同的人也就有不同的适应性.在富国,大多数人民都希望他们的收入多,生活富裕.他们的思想和期望都适应于这种情况.人们所作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收入,所以他们对此感到习以为常.但是,贫民,尤其是农村的贫民所适应的却是贫困;也就是说,他们尽量使自己习惯过贫困生活.人们之所以去适应贫困,其原因在于这些贫民缺乏一种迫切愿望,即不为摆脱贫困作出努力.在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地造成了人们伦理道德原则的失落.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导致道德"理想国"覆灭的罪魁.外部社会条件的变化、人类特殊的心理结构特点、道德认识水平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它形成的原因.为了使既"好"又"善"的生活成为可能,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坚守良心和道德的自律,培养伦理宽容,坚持"善"高于"真","应做"优先于"能做"的行为原则,构建和谐共生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5.
正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是一座海内外瞩目的现代都市,林立高楼和溢彩景观,呈现着蓬勃向上的城市风貌;这也是一座绿树成荫、环境洁净的宜居之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日益显现健康和谐的独特魅力。蔚蓝之城青岛,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方向,高起点谋划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6.
人们公余之暇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活动一般称为余暇活动。 而余暇服务业就是为了保证人们这些活动正常进行而提供各种相关服务的行业。余暇服务业是日本第三产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六十年代开始兴起,到目前已有相当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余暇服务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探讨道德因素在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是伦理学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稳定形式,它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价值目标,也涉及人们的行为、品德和思想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典型化的东西,它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处于多样性的统一之中。为了阐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必须透过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方式的内容和演变。在我们社会里,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了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在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面前,原有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已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原  相似文献   

8.
刘宝莅 《东西南北》2008,(12):55-55
生活的智慧无关贫富,考量的是人们是否拥有对生活的热爱。在美国留学时,学校为了让学员们了解位普通美国人的家庭生活,给每两人联系一个美国家庭,凯瑞是我的友好家庭女主人。我与凯瑞的首次接触是通过电子邮件: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人,其奋斗目标是从重点学校毕业,顺利进入一个好的企业,努力工作,进而尽情地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工业体制的确立,使这种目标不知不觉地在人们心头扎下了根.与工业主义紧密相联的物质主义使人也物质化了.而且在竞争中,人的价值只能作为一个劳动单位.因此工业社会并没有使人们受益,人们中间笼罩着一层凄凉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无知之幕"与悲剧的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知之幕"的意象是罗尔斯为了解决"分配正义"而提出的一个理论思考模型.但是这一模型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展开为艺术化的生活经历比如悲剧,从而帮助人们对于"司法正义"进行具象的思索与选择.悲剧的效应显出一种"道义论"伦理学的特征,让人们意识到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可以轻易被放弃或压制.悲剧这么做,不是通过论证"兼顾各方"的道义论哲学理论,而是具体而微地描述和渲染各种人的痛苦和悲伤,尤其是弱势者和边缘者如妇女、失败者的痛苦和悲伤.进一步,虽然悲剧提示人们应当兼顾各方,但是悲剧又提醒人们这是极为困难的.所以,悲剧作为"无知之幕"之后的思考不具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之后的思考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1.
周霞 《探求》2013,(6):64-69
在阿马蒂亚·森看来,民主从来都被当作治理饥荒的最佳制度,从而使得人们有一种基本的伦理生活.但是,什么样的民主才能保证人们避免饥荒并过上好的伦理生活呢?也许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并非普遍性的选择.民主,永远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和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12.
心智模式是人们心灵深处对事物的某些固定假设和思维定式.心智模式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着人们对生活的感受:积极的心智模式能帮助人们实现超越自我的快乐生活,消极的心智模式则会给人们带来悲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认识生命的珍贵、宇宙仁爱的本源以及进行心理话语暗示、树立美好生活愿景等矫正手段,培养积极的心智模式,有助于人们超越自我享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给公众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除了流行病本身作为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带来恐惧、焦虑等急性应激反应之外,为了应对新冠肺炎流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防疫政策和措施,如社交隔离等,改变了公众的心理社会环境,从而容易诱发更多的心理问题.童年期是个体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新公德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新公德观略论·关健瑛公共生活领域是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之一。为了维持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人们总是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准则,来规范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使整个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本文拟对中国近代的新公德观作一番回顾...  相似文献   

15.
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必须从大众文化赖以发展和繁荣的大众媒介入手.大众传媒作为人们的交往工具,与人的关系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它丰富了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它有以真假难辨的信息爆炸让人们在这个世界面前无所适从.切实地使大众传媒真正成为人们肢体的延伸,使大众文化为人们文化生活服务,其关键在于增强"亲身体验"文化的力量,使人们能够以"亲身体验"文化来中介大众文化,通过"亲身体验"文化来化解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7.
苏联提出审美文化这个概念,大约是在30年以前。最早开始研究审美文化的是苏联科学院院士A.叶果罗夫和美学家B.K.斯卡捷尔希科夫。叶果罗夫在《艺术与社会生活》(1959)一书中提到审美文化的概念时指出,研究审美文化主要是为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美的标准和原则”,“它(审美文化)不仅要求我们善于在生活和艺术中发现、理解和评价美,而且要求遵循美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实践活动”。B.斯卡捷尔希科夫在他的专著《共产主义建设时期苏联审美文化发展理论问题》(1965)中,所持的也是  相似文献   

18.
当人们站在梦寐以求的现代文明的伟绩面前,进一步审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成果的时候,却吃惊地发现,在已经被征服了的大自然中,失去了相当可贵的美的因素,并且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人类面对种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危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呢?不懈的探索,使人们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平淡、自然、古朴的美,比起任何雕琢、装饰、妖艳的人工化的美都要生动、美妙、令人难忘.于是,人们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把返朴归真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推为时尚.当然,这一新的认识成果是人们重温了历史、深刻体验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的深重破坏以后才有的.我们对这一认识大可不必担心,人们也绝不会完全抛弃现代生活而做盲目的简单的回归,再回到古代去.本文试图对“返朴归真”这一审美追求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及其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这个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它与理性、知识在人们的"公共生活"中所起到的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有关;或者说,人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公共生活"实际上是被理性、知识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养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国1.44亿老年人中约有1200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北京市193万老年人中约有17.1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照料需求在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