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发展的理解、认同及创新的状态,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自信与觉醒,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文化自觉是全球化下对后发国家与民族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面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问题.基于GZ仫佬族乡的调查发现,文化自觉的缺失源于生存与文化冲突中的主动放弃、现代文明冲击的无奈应对及现代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由此提出政府-市场-村庄三位一体的导引文化自觉的动力机制,即作为推动文化自觉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以资本下乡形式的市场力量和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村庄力量共同作用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与发扬上有着重要意义.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仅有利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更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增强中华的文化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涵义阐述,探讨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提出实现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与自信在社会观念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价值包括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基础、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核心理念和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观念前提。文化自觉与自信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体现在属性、目标、功能和资源等四个方面。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拓展是指育人观念、内容观念、角色观念;而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则包括借鉴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心理动因、族群意识和阶层认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与发扬上有着重要意义。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仅有利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更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增强中华的文化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章通过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涵义阐述,探讨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性,提出实现领导干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北京日报》2016年7月4日刊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的文章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前,我们一般讲"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现在又加上一个文化自信,构成了"四个自信",而且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什么这么强调文化自信呢?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文章认为,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家明  蒋彬 《民族学刊》2020,11(5):120-126, 159-160
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就体育现象本身进行对比或论证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而缺乏符号学这一简约方法的深层次解读。国家认同是各种象征符号的集合。体育是一种天然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含义。因而从符号学视野探究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核心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体育的物源符号化、自然寓意、伴随文本意义、元语言解读、共同记忆塑造功能,有力促进现代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清体育符号的标出性历史反转趋势,采取适当宽幅的文化选择,加强体育元语言的解读,充分利用体育符号媒介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中华“多元一体”认识,厘清国家政治边界,从而有力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 150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既是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在路径维度上,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平台维度上,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提升文化自信新途径;在认知维度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针对性;在行为维度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重申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8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重要论述,对伊斯兰教中国化、本土化,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广大穆斯林群众,一定要结合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个自信”,自觉坚持文化自信,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本土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居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多元文化从来是源远流长与互补共存的,在新青海建设中青海人着眼于对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紧紧围绕青海文化的独特价值,运用根基深厚、内容多彩的青海文化助推了青海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青海文化以豪迈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赢得喝彩。其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表现出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心胸及重在建设与开拓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根,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思想,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强调劳动育人的功能,为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撑和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深层次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自觉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正确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满足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肃北民族文化既面临着价值传播实现文化自信的挑战,也存在"涵化"而来的转型发展。不忘初心,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的时代使命,弘扬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对于肃北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系牢民族情感纽带和以社会主义先进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而言意义重大。为此,肃北传承民族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价值传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肃北民族文化既面临着价值传播实现文化自信的挑战,也存在"涵化"而来的转型发展。不忘初心,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的时代使命,弘扬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对于肃北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系牢民族情感纽带和以社会主义先进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而言意义重大。为此,肃北传承民族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价值传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部分和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江源地”,西藏在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地位突出.当今,世界遗产不仅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遗产事业相对落后、遗产资源丰富与遗产数量偏低构成了西藏自治区遗产事业的基本矛盾.区域遗产战略构建对自治区世界遗产的遴选、申报及生态文化保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边疆人口较少民族的舞蹈文化正面临濒危的境地,优先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多样性、完整性,更关系到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家园、心灵家园的维护和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大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 "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以不仅要保证人民群众工具性的主体地位,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更要保证其目的性的主体地位,享用文化、消费文化.因此,天柱大文化,是天柱县的灵魂,是天柱县的"根".天柱看得到山,摸得到水,依托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资源优势,正在加快推进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力求早日将其打造成为天柱县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7.
雷勇 《世界民族》2011,(2):9-14
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其成员对族群文化的反思性行为,是社会现代性的产物。它经由文化层面的冲突、反省和调整而得以形成。跨界民族在文化认同区分、凝聚和动员等主要功用的基础上对族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民族国家应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引领跨界民族完成其现代建构,即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杨鹍飞  余虹雨 《民族学刊》2022,13(8):13-23, 15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经济生产活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涉及经济交往、政治认同、文化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核心要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自强意识与使命意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豪意识与守护意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政治意识;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自尊意识与责任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复兴中,青年作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道路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本文阐述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涵与必要性,提出当代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石磊  薛蕾 《民族学刊》2021,12(5):1-9, 106
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始终是连续的超稳定体系,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携手共进,这是中华民族自然空间、历史起源、文化发展和媒介叙述共同作用建构的。这些“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景象,值得影像媒介去系统化深描。各民族节日影像志以一种深描的方式,从根深蒂固的民族节日文化中,洞察鲜活的中华各民族文化新常态: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各具特色”,少数民族节日中地方文化与官方话语“和而不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嵌入影像叙事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之音”,由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自信与自觉,建构起丰富的民族形象和文化肌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