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之一。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信奉保守主义,推行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致使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同时存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调、偏袒富人的税收政策和严重的逃税之风、扭曲的高关税政策、疯狂的金融投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包含有很多的不稳定性,它无时不在动摇着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直接导致了30年代的大危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新兴发展的十年。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参与了儿童电影的创作,并自觉强调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一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者们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等理念,表现出思想启蒙的使命意识、道德自救的现实追求和民族命运的间接隐喻等特征,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电影史、儿童电影史中具有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90年代 ,是文艺社会学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 ,从建设脉络、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 ,对这一时期的文艺社会学的研究作一番梳理和概述 ,具有毋庸置疑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界空前活跃,在报刊业方面,学人们都争办各类报刊,报刊界专业期刊也开始出现,新闻学方面的专业期刊同样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这一时期作为新闻学学科建立重要标志的设科建系在高等教育层面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另外,专业新闻学研究队伍也开始形成,所有这些方面都标示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学学科已经开始建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世界范围的课程发展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课程研究运动的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及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的反思之后,课程领域的变革随之呈现出日渐加剧之势,从"化人"的课程向"人化"的课程的演绎构成了这一时期课程变革的主线,同时也昭示着今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对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演变过程的考察、分析和借鉴,结合我国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局面,在"人化"的价值取向主导下,把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我国正在展开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后形成的最早的文学流派.对有关乡土文学,特别是20年代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研究问题,如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的分类、民俗的地方性等问题进行评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译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译介外国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做了系统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图书的译介数量、种类和出版情况,勾勒出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概况,并剖析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译介特点。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的 2 0年代至 4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兴盛一时 ,形成了我国 2 0世纪武侠小说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有的以史实为基础 ,揉进野史轶闻再经艺术加工 ;有的书中人物纯属虚构 ,但历史背景还是较为真实的 ;有的写法荒诞 ,但想象极为丰富。 2 0世纪的 5 0年代至 7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在港台海外掀起了第二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一是继承发展了章回体的某些优点 ,借鉴了欧美文笔 ;二是小说中的人物都追求一种独立的人格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学世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在知识分子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到乡间去"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乡间"的反思;对"乡间"概念所指对象的判定;选择以何种手段进入"乡间";"乡间"对进入"乡间"知识分子的改造.这四个层面不仅透射出20世纪2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的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和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乡村道路胜出和城市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必然性.百年来,知识分子城市化大潮虽经短暂停滞但总的趋势不可阻遏,同时知识分子与"乡间"的疏离也进一步加剧,站在21世纪20年代回望百年前的这段历史,仍能够听到"乡间"对知识分子呼唤的回声.  相似文献   

10.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写得最活的一个典型人物.民国初,索隐派曾以简单比附的方式探讨这一复杂形象.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学者们开始以反映论研究凤姐."文革"时期,凤姐成了一个被扭曲的形象;王朝闻撰写于此时的专著<论凤姐>却是一个例外.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以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讨这一形象,提出了一些诸如她是"代表着来来的新人的典型"等新的看法.这一时期对凤姐的研究呈现出千姿百态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治理毒贩采取的举措、治理的成效以及治理的局限性和原因几个方面对 20 世纪 20 年代山西毒贩问题的治理进行分析,揭示毒贩并未铲除的社会根源,为当今禁毒斗争提供一些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学界的阶级斗争研究,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学说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为指导的历史研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直至"文革"期间,中国史学研究发生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人们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30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研究者们的勇气与勤奋的奠基,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期,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专业研究人员。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升华,拓展学科的触角也趋于多元化。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做出分析,试图发掘文艺心理学的现代性和价值所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亚文化,但与闽地文化又有密切的联系。简要回顾广东地区20世纪90年代有关潮汕文化的研究概况,点评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表现,另从十二个方面对较为重要的相关论文予以展示,并且试图指出在潮汕文化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我国铁路体育运动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铁路当局既开展了全路性体育运动,也有地方路局举办的全局性体育运动,同时地方路局还派代表参与路外单位举办的体育运动。这一时期铁路体育运动之所以得到发展,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地方路局的积极倡导。铁路体育运动的开展既有助于铁路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能,促进铁路事业发展,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还为近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些许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时代。知识分子参政在中国有着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国共对知识分子宽容的政策环境,导致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参政达到一定的高潮。由于国共两党政策的不同,知识分子在依附两党基础上参政的情况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陈彭案"的研究,从而探讨该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自我认同感的动员与整合过程,并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自我认同感得以整合和重构的因素,认为与五四情结、陈独秀个人声望、国民政府独裁和民族危机深重有关;最后认为抗战是知识分子的趋同走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中国的主流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从"社会问题剧"的角度评价"非社会问题剧",因此"去正统化"是有关研究的首要问题。20世纪"社会问题剧"的根基是"政治",研究曹禺、田汉戏剧和春柳社的"社会问题剧",要从以往的"社会问题剧"的根基上移位到另一个新的根基上,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他们。中国戏剧研究是依然续写"过去的"历史,还是面向"现在"与"未来",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可以5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50年代之前,研究者并非把美学当作一门纯粹的科学,其主张侧重于美学研究应在改造社会人生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五六十年代之交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使美学研究再度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一股热潮,并逐渐走向学理上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建设。当时,实践美学解决了美的根本性质问题。反思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学与现实人生分离的"艺术哲学"的倾向,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把审美、艺术、人生三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中西美学思想史以及20世纪美学研究发展过程所昭示的真理,它也预示着中国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