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近年来,习近平同志两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这些重要论述既表明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软实力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抽象概括,提出了其"非契约性交换"的特征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并通过对某些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指出提升对"人"的认知程度在构筑国际形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证日本软实力的发展主要来起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笔者建议中国仍需要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同时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制度化建设的战略在中国提升软实力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面临重要契机。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为个案,探讨高校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服务国家战略,创建互动合作机制”、“服务地方建设,深化校地协同模式”、“服务高校发展,强化多元学科融合”等建议,以期强化高校智库的协同创新,完善智库建设,提升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体育智库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体育决策咨询服务的机构。建立结构体系完整、功能全面的体育智库系统,对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智库建设,有助于推进全民健身与体育强国建设,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治理现代化,增强我国体育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迅速发展的智库,不仅已成为影响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尺度。过去20年正是中国智库类型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数量迅速增多的黄金时期。目前,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已形成五大系统、二千五百多个机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现状及问题,基于厘清智库在国家决策中的运行逻辑,探讨了智库"旋转门"运行机制的内涵、必要性与创新策略.中国拥有智库"旋转门"机制,并呈现出本土化运作的特征:官方智库"旋转门"渠道较为通畅;体制外智库"旋转门"渠道略显狭窄;地方智库与党政机关的"旋转门"渠道尚不顺畅;党政机关人员与智库专家的"单向旋转"."旋转门"机制有助于新型智库获取数据与信息、构建顺畅的建言渠道以及盘活人才资源.提出应从"政府-智库"双向人员流动、人才评价和挂职锻炼等诸方面予以改革,以促成新型智库成果向公共决策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今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地方社科院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智库建设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热门领域.为此,笔者谨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智库研究的发展态势,以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文章以1961年至2016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智库研究相关学术论文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智库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分析.研究认为,由于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的推进工作,近年来中国智库研究在文献数量、期刊分布、研究群体、传播载体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和最新进展,反映了中国新型智库的发展脉络及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它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更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政治营销作为一种工具和理念,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有很大的契合性。本文在分析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试图从政治营销的视角阐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策略原则,以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国内外战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高度重视,全国范围内的智库建设和智库研究发展极为迅速.鉴于在智库实践和智库理论研究方面涌现出来的迫切需求,笔者从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报纸论文、会议论文、学术专著等5种理论研究成果出发,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新型智库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服务和推动中国智库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