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兆平 《文史哲》2003,12(3):24-31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以胡适、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为早期白话新诗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实践开辟了一条“真实”的道路。白话新诗派在内容写实、情感真挚、艺术真实三个层面对新诗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尝试。“真实”作为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同时也成为诗歌价值的评判标准。在“真实”诗学观的引导下,白话新诗派开拓了新诗的题材和类型,丰富了新诗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新诗的创作经验。总结归纳白话新诗派的“真实”诗学观,对厘清白话新诗派的诗学理论,梳理新诗理论的发展脉络,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九叶诗派作为现代诗歌流派的重要一支,历来受诗歌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主题关注、意象构置和情绪表达三方面对九叶诗派的现代诗美进行论析.指出九叶诗派在创作及理论上进行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努力,并对九叶派在中国文学现代化、新诗现代化中的价值地位作了新的审视和界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从诞生起 ,自始至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一是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矛盾 ,二是坚持启蒙救亡与坚持诗歌本体的矛盾。针对第一对矛盾 ,袁可嘉、唐等“九叶”派诗论家继承“五四”以来周作人、梁宗岱、朱自清、穆木天、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新诗理论批评家融汇中西诗学的理论成果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 ;针对第二矛盾 ,胡适、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等诗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在此基础上 ,九叶诗派提出了“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主张。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妥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萌芽、滋长、发展、丰富、深化的  相似文献   

5.
侯长生 《河北学刊》2007,27(6):147-150
同光体派是晚清民初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以道咸宋诗派的后继者自居,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尽管同光体派与道咸宋诗派在宋诗学理论上有诸多相似、相近之处,但从同光体派的兴起与道咸宋诗派的消歇时间来看,二者并非前后紧密相随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   

6.
彝族现代诗派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型于八十年代中期并一直活跃于今天,它以其重返彝族传统文化的写作追求,形成了整体性的彝族现代诗歌家园的基础意象结构和基本诗歌品质;在此建构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困惑、焦虑以至于毁灭的冲动。彝族现代诗派的写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水平,同时也与汉语新诗形成了丰富复杂的反叛、承继及重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唐湜的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把握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8.
吴井泉 《北方论丛》2008,1(1):38-43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涌现出一股新诗现代化潮流,其中九叶诗派诗学理论家袁可嘉和唐湜是这一潮流的领军人物。新诗现代化的核心是建构中国现代理想的诗歌图式,其建构的路径是文化融合:即原欲型文化与理性型文化的融合,以此创造出生态更加自觉平衡的或以原欲型文化为主的含有理性型文化的现代化的诗;或以理性型文化为主的融有原欲型文化的现代化的诗。这两种诗歌的文化形态应该代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4,17(6):32-35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沉雄与悲壮:七月诗派现实主义特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江天 《中州学刊》2006,(3):233-235
七月诗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是中国新诗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它不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借鉴了其他艺术方法,形成了一种丰富复杂的现实主义。绿原、阿陇、鲁黎、曾卓这几位代表诗人以自己的创作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时也延伸、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内涵,显示出现实主义在诗歌领域的多元发展趋向和巨大的包融性。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派是40 年代中国新诗的重要流派, 其主要特征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保持着密切联系, 因而被称为“中国式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九叶诗人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和手法的借鉴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在当时的诗歌中都是别具特色的, 体现出独特的流派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诗歌的“综合”效果; (2) 直接借鉴与间接采纳相结合; (3) 既关注外在现实又注重内在深化; (4) 共时借鉴使他们的诗歌艺术探索处于同时代诗歌的潮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第二代诗人的艺术探索主要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度的追寻以“格律诗派”为代表,重在现代“诗形”的探讨;另一向度的求索则以“现代诗派”为主力,重在现代“诗质”的探寻。本文认为,“现代诗派”一脉的探索经历了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象征主义阶段对诗歌的意义,主要引导了诗歌从外求“意义”到内寻“感觉”的转变;而在现代主义阶段,则重新发现了中国诗歌以象写意的抒情传统在现代诗中再生的可能性,以“返回”的方式抵达了现代。“现代诗派”的主要贡献是把诗歌内质的现代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过份强调“诗质”与“诗形”的对立,也表现出某种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罗振亚的近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无论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方面,还是在学术主张、理论观点方面,都较同类作品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两部具有重要学术理论价值的力作。《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是罗振亚的一部诗歌批评自选文集,可以说是作者从事诗歌批评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全书分为三部分,即诗学篇、诗派篇、诗人篇。分别从诗歌现象、诗歌流派和创作主体的角度对中国新诗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审视。作者对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和启迪性的见解,敏…  相似文献   

14.
对新诗的质疑及相关的讨论,使追溯百年新诗发展过程成为一件有意趣的工作。非非诗派是以民间方式运作的社团而非流派,因此它所参与的只是诗歌运动,非非诗派也只是一种习惯称谓。在非非诗派活动其间,其成员对诸如流派建设、“前文化还原”、语言等问题进行了以理论方式为主的探索,这是一次不成功却很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寂寞园地的拓荒——评罗振亚新著《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吴井泉在中国新诗园地里,属于现代派那块领域是寂寞的,虽然它曾结出绚烂的艺术之果。由于历史的偏颇,现代诗派自30年代诞生起一直命运多舛。半个多世纪来人们对它的评价一直没有走出毁过于誉的低调儿,...  相似文献   

16.
黄去非 《云梦学刊》2007,28(2):101-103
以王阁运、邓辅纶为首的湖湘诗派在近代诗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拥有一批优秀的诗人,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约而言之,湖湘诗派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注重摹拟;二、力求出新;三、讲究诗法。这三点也正是湖湘诗派得以在近代诗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北宋诗僧惠洪的诗话著作《冷斋夜话》以句法探讨为中心,完整地记录了江西诗派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夺胎换骨”,还有对句法、用事琢句法、影略句、句中眼等一系列句法的深入探讨和辨析,提出造语求新出奇,诗忌深刻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冷斋夜话》为江西诗派作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可视为江西诗派的诗话著作。同时这一诗话又提出若干不同于江西诗派的诗学观点,体现了惠洪作为诗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观照。  相似文献   

18.
刘白诗派和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刘白诗派的成员多是高官显贵,其诗歌多叙写闲适之情,诗风平易畅达;姚贾诗派成员多是下层文士,其诗歌多叙写荒凉冷落之景和身世之感,诗风寂寞寒苦。他们的创作一直影响到北宋初年的白体和晚唐体。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从胡适的诗体大解放论,中经新月诗派的格律试验,到现代派承续象征派的对于诗的内质美的追求,是属于诗歌这一文体向着现代形态的转换;那末20世纪新诗还有一脉大的发展,这便是因为救亡图存的需要对于诗歌社会功能的要求而产生的大众化发展方向及由此而引导出的民族化追求。从对一个世纪中国新诗整体发展态势的影响上说,比之前者,这无疑是一脉更为重要的发展。在诗歌大众化的走向中,交织着五个方面的矛盾:引进西方诗体及技巧与发扬中国诗歌传统的矛盾,诗歌作为宣传与作为艺术的矛盾,眼前斗争的需要与长远的艺术价值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20.
“元白”传统与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新诗历史并不悠久成就却很辉煌的30年间,出现了众多诗学取向,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新诗的“大众化”。正是对“大众化”的自觉追求或适应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现代诗人对民歌民谣表现出了一种广泛而持久的兴趣。于是,歌谣化不仅成为我国现代新诗中具有普遍性和最值得重视的创作趋向之一,而且集中表现出三次大的诗歌潮流:第一次是“五四”时期,以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大白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第二次是在30年代前期,以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左翼革命诗歌为代表;第三次是从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抗战胜利前后,主要体现在晋察冀诗派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