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9年的实际数据,就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代理冲突与非效率投资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股权性质与公司规模特征的企业中,由控制权私有收益引发的投资行为扭曲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同时受到由控制权私有收益引起的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的作用,这两种影响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行为状态;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都拥有较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表现在投资决策行为上却各不相同,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呈现出过度投资,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则表现出投资不足;相对大规模公司而言,小规模公司可能呈现出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并呈现出投资不足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而大规模公司则更可能表现出过度投资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2.
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连玉君  苏治 《管理评论》2009,21(1):19-26
本文以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为基础.定量测算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融资约束情况下的投资效率。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的存在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比最优水平低了约20-30%,平均投资效率仅为72%。(2)在上市公司的三种主要融资方式中,现金流量的增加不但能缓解融资约束,还能降低后续融资的不确定性;而股权融资和债务虽然能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但前者无法降低融资不确定性.而后者会显著加剧融资不确定性。(3)大规模公司和东部地区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和融资不确定性较低.而小规模公司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有逐渐加剧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使用前沿异质性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测度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运用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双重委托代理问题对投资过度的作用机制和具体效应。得出:(1)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并存,其中,代理成本引致的过度投资使投资支出超出其最优水平的31.4%,占样本的42.8%;(2)管理层持股通过自由现金流、债务、股利支付等不同路径影响公司投资,能有效缓解过度投资,而大股东代理通过自由现金流和债务结构加剧投资过度;(3)双重委托代理对公司投资影响的77.38%是通过自由现金流路径实现的,债务路径的贡献率占21.24%,股利路径表现不显著,未能产生显著的约束功效。  相似文献   

4.
李世辉  邓来  雷新途 《管理评论》2021,33(12):41-51
过往鲜有文献在微观层面识别企业从影子银行融入资金的规模,因而更多从宏观层面研究影子银行融资的治理效应.本文以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杠杆操纵的程度来识别并衡量微观企业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融资拥有一般银行信贷无法获取的隐性信息而具备融资合约特殊实施机制,因而更能节约融资企业的代理成本.影子银行融资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客观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且期限较短、利率高,促使企业选择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因此有效抑制了企业非效率投资.拓展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越低,融资约束越小,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影子银行融资上述治理效应越显著.本文丰富相关研究的同时,能够为影子银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年-2007年共2401个公司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行业间竞争、行业内竞争两个维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变量,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对现金持有水平的综合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对于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现金持有存在显著的掠夺风险效应。在考虑公司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现金持有的掠夺风险和代理成本两种竞争效应被有效区分开来。融资约束公司表现为显著的掠夺风险效应,非融资约束公司则表现为显著的代理成本效应。这些研究结论不仅丰富和补充了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现金持有之间的相关研究,也为公司实施积极的现金流风险管理和持有现金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6.
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田利辉 《管理世界》2005,(7):123-128,147
《:杠杆治理、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一文指出,债务融资非但没有提升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反而扩大了经理的代理成本(田利辉,2004)。本文进一步探讨债务融资和经理代理成本协同关系的产生原因。通过实证分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本文发现,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增大,在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经理层的公款消费和自由现金流增大,企业效率和公司价值下降;在民营资本主导的上市公司中,上述关系并不显著。本文论证,借款企业和贷款银行共同的国家所有产权是银行贷款和企业经理腐败协同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杠杆治理扭曲的制度原因是预算软约束。  相似文献   

7.
如何有效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对降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在构建公司董事联结网络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网络信息传递功能角度出发,分析董事网络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在面临融资约束、代理成本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下董事网络对债务融资成本影响的差异,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以2006年至201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中国上市公司董事网络位置对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作用不显著;相比于非融资约束公司,存在融资约束时处于董事网络中心位置的公司债务融资成本降幅显著更大,说明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的公司更能从董事网络中获益;在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的相互制衡下,越处于董事网络中心位置的公司,其债务融资成本越低.董事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和治理效应在信息不对称公司的融资能力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现金流量、公司结构的流动性约束与投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检验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与投资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受公司结构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我们发现,在投资机会一定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显著,企业投资支出不仅依赖于当期的经营现金流,也依赖于当期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另外,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外部融资需要付出信息成本,企业外部融资面临的信息成本不同,其公司结构的流动性约束对投资的影响也不同。我们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更集中的股权结构、更高的融资约束指数以及更大的企业规模的上市公司在投资支出上表现出对企业当期资产的流动性及未来经营现金流量更大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由于内外部融资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投资支出发生波动。而投资支出的变化会引发高昂的调整成本,因此企业有必要保持投资支出的相对稳定。本文重点关注企业在保持投资支出稳定的过程中,现金持有在平滑投资中的作用。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带凸性调整成本的动态投资模型,首先检验了现金持有对投资支出在总体样本中的平滑作用。然后进一步引入融资约束的视角,通过分组回归,比较分析了在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现金持有对投资的平滑作用的差异。研究表明,现金持有对企业投资有显著平滑作用,且这种平滑作用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现有文献,为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政策和投资决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财务信息与投资效率的研究历来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但与传统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另辟蹊径,从上市公司对财务信息自愿披露的发展趋势的非财务视角着手,对自愿披露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从历年来对财务信息自愿披露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外部融资在受到外部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在公司的非财务信息和投资效率的相互作用上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市场进程化相对较低的阶段,公司通过非财务信息获取外部融资,从而扩大投资规模;当市场进程化达到较高级的阶段时,较高质量的非财务信息对外部融资的获取进行调控使其达到最优额度,既能够缓解公司投资不足的现象,也避免了过度投资的发生。但是随着从市场化进程的日渐加深,声誉对市场的作用消弱,信息对称度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对非财务信息的信息增量造成影响,也间接地弱化了非财务信息对投资效率的作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投资的同伴效应是指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到其参照组内同伴投资的影响。为解决识别同伴效应时面临的参照组有效性问题以及企业决策互相影响的联立性问题,本文选择跨区域的同行业企业作为同伴企业,首次构建了同伴企业的同区域跨行业企业的投资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基于2008-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上市企业投资决策的同伴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上市企业投资决策受到跨区域同行业的同伴企业投资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同伴效应在增减变动方向上具有不对称性和乘数效应的基本特征。本文拓展和深化了企业财务决策同伴效应的现有研究,并有助于投资者与监管部门理解同伴效应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委托理财收益率看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委托理财收益率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可操控现金"与委托理财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若给定"可操控现金",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委托理财收益率越高.这一结果说明,"可操控现金"越多,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越严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对管理层代理问题的约束力越强.研究还发现国外同类研究常用的"自由现金流"变量不能捕捉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ublic involvement on firm inefficiency. Public involvement is defined as the actions taken by governments to control firm management, as expressed in regulation and public ownership. We make the following three contributions. First, we show public involvement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inefficiency of private firms. Although public involvement has been shown to influence firm behavior in public or regulated sectors, existing studies in the private sector tend to ignore its effects. Second, we analyze firm inefficiency rather than firm performance by focusing on cost factors. Previous work tends to use performance measures such as return on assets or return on equity rather than inefficiency measures to judge a firm’s management level. Performance measures are problematic, however, in that they are affected by not only cost factors but also demand factors. Therefore, we must separate these factors when we analyze a firm’s management. Third, we use a stochastic cost frontier model for the estimation. Although this is a suitable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firm inefficiency, it is rarely used for private firm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ublic ownership increases firm inefficiency while regulation decreases firm inefficiency. It is also clear that the effect of public ownership i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le it is strongly significant in the non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effect of public involvement in the private sector.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draws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firm as developed by Ronald Coase and Oliver Williamson. The theory helps us to understand why firms exist and why market prices are available for some items in accounts and not for others that are part of in-firm process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financial reporting already reflects firms’ business models and makes the case for an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reporting based on firms’ business models. This approach distinguishes between assets that are transformed by a firm’s in-firm processes and those that are not. Historical cost measurements would usually be appropriate for the former, market price measurements (fair value) for the latter. The paper identifies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e business mode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but suggests that none of them should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uch an approach would be mistaken. It also suggests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1435家A股上市公司2011—2018年度的面板数据,以企业金融化水平作为门限变量,研究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金融化行为给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带来严重的时滞效应,研发投入对当年企业绩效不存在促进作用;(2)研发投入对未来一年企业绩效有双门限效应,二者呈倒N型关系,在第二区间内研发投入促进未来一年企业绩效;研发投入对未来二年企业绩效有单门限效应,在第一区间内研发投入促进未来二年企业绩效;(3)在适度的企业金融化水平区间内,研发投入才会促进未来企业绩效。本文指出上市公司金融化水平最优区间占比分布具有区域、行业和企业性质异质性,并进一步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企业合理管理研发投入和防止企业脱实向虚。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强制性约束下企业信息安全投资和网络保险的最优决策问题,对比了可观测企业损失和不可观测企业损失两种情形下基于破产概率约束的最优安全投资和网络保险保费厘定。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观测损失和公平保费情况下,当最大化单个企业的期望效用时,存在最优安全投资额,并且政府补贴和强制性约束都可以激励企业增加安全投资;但是当最大化所有企业效用时,只有强制性约束才能增加企业安全投资使得总效用最大化,并且企业的最优安全投资与损失的可观测程度无关。在不可观测损失情况下,当最大化单个企业期望效用时,企业的安全投资增大,而最大化所有企业效用时,存在正网络外部性,即任何企业均不敢轻易的减少安全投资,即使同在一个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减少了安全投资。此外,在破产概率约束下,随着保费的增加,当损失可观测时,企业的安全投资也增加,但期望效用减少了;而当损失不可观测时,企业的安全投资和期望效用均减少。本文所得结论对政府设定强制性标准,以及企业利用安全投资和网络保险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16家中国上市银行2006~201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约束下的银行成本、利润效率及其无效率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系统性风险;不考虑风险因素将导致效率值的明显低估;在成本、利润效率模型中,系统性风险越高,其所造成的无效率效应越大。加强风险管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有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动态最优资本结构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财务经济学"五力模型"理论,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动态最优资本结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动态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其财务风险(价值耗散)的优化。具有动态资本结构的中国上市公司享有财务战略竞争优势,体现在这些企业总体上可以在与市场相同的营业总收入增长率的情况下,能够长期同时实现企业净利润、企业规模和企业经营性现金创造能力的更高累计增长水平;并且具有动态资本结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呈反比例关系,从而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企业长期选择较低负债比率的缘故。采用2002-2011年在我国A股市场上交易的99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带息债务与投入资本比"为资本结构形式,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动态资本结构区间为24%-40%,其中理想最优资本结构为30%,然而多数中国上市公司没有合理选择目标资本结构从而影响了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a bank exercises a monitoring role when a banker is represented on a firm’s board. Bank monitoring reduces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and hence lessens firm’s financial constraints—phenomenon frequently measured by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y in the sample of all non-financial companies listed during 1999–2002 on the Polish stock exchange. I find that firms with a banker on the board rely more heavily on bank loans than on internal capital in their investment activities. In contrast, firms with no banker on the board finance to a larger extent their investment with internal capital than with credit. However, firms with the bank-lender representation on the board are almost as much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as firms without a bank-lender representative on the board. Hence, the presence of bankers on boards is not associated with bank monitoring. They rather promote their employer’s busines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vestment of firms with a banker on the board is less sensitive to cash flow than investment of firms without bank representatives on the board.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bankers on the board provide financial expertise that help those firm to reduce financial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