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24-130
"冷战"时期,美国大众文化的显性存在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价值诉求等隐性存在的更张体现出来。而文化扩张如果达到了价值观的影响乃至塑形,对比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国家力量角逐,这种隐性殖民,其效果更为深长。论文立足于"文化扩张"这一视角,对"冷战"末期迪斯尼卡通片、流行音乐、牛仔裤这三种美国大众文化形态在中国的文化影响,做出了要略阐析,为我们管窥美国的大众文化全球渗透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2.
生于冷战、超乎冷战的因特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是由冷战的军事技术的需要直接催生的 ,但因特网的内在机制却包含了与冷战思维相对抗的因素。因特网之趋于商用和民用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早期设计者的想象 ,这个过程与冷战及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吻合 ,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冷战结束的亚洲模式和欧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可以划分为欧洲模式和亚洲模式.冷战在欧洲结束具有相对彻底性,在亚洲结束则具有非彻底性.这是冷战在亚洲和欧洲结束的具体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造成的.冷战机制在欧洲和亚洲的存在和结束状况是冷战结束两种模式的基本根源.冷战结束的两种模式划分有利于人们对国际关系中冷战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威 《兰州学刊》2008,4(2):151-153
冷战之争,是国家权力之争,是制度优越性之争,更是社会先进性之争。苏联在冷战中的结局并非是苏联在军事上为西方所败的结果。苏联民众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之后基于观念的变化而产生了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内在演变是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强大国家”与“弱小社会”的巨大反差是冷战之于苏联解体的最好注脚。苏联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全的、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惨痛教训。更是我们思索冷战的终结为什么会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相联系——这一时代命题的出发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各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从未终止,但始终对冷战的爆发时间莫衷一是。文章认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确立交织在一起,对冷战爆发问题研究的症结在于对国际格局的不同定义及对两极格局形成的不同认识上。对格局定义及形成标志的模糊认知将对冷战爆发的判断造成直接影响。国际格局包括国际战略关系格局与力量关系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的爆发是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6.
李玲 《南方论刊》2009,(9):62-63
文章解释了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内涵,陈述了后冷战时期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特点以及后冷战时期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提出了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有赖于冷战的特殊环境。在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依赖关系不断深化,所以会从根本上限制其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更大或更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冷战爆发后,为从意识形态上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开展以苏联为主要对象的对外宣传的重要性,从而利用政府相关部门,发展对外信息与交流项目,并使得此种宣传具有浓厚的文化冷战色彩.特别是,美国领导人在立法、政策和舆论三个层面上为对外宣传战略的形成务实了基础.而美国新闻署的诞生则标志着该战略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在冷战格局中有着特定的立场,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主旨下,为苏联对抗美国提供了一个舆论阵地,体现了美苏对峙的冷战思维。保卫世界和平运动通过倡导文化交流、评选并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颁发国际和平奖金、出版杂志等方式,运用种种文化行为开展活动,使文化活动与社会政治运动相结合。在中国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中,文化因素同样起了重大作用,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文化氛围、书刊出版、文学创作和译介等,其中以《保卫和平》杂志中文版的出版为代表。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实现了解冻、建交与发展。这是中美两国在安全、经贸等领域寻求、发展共同利益的结果。分析这些共同利益,可以归纳出几个特点:在安全领域,共同应对苏联霸权;在经贸领域,往来日益加深,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共同安全利益重于共同经贸利益;因共同利益产生的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10.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的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胜凯 《齐鲁学刊》2004,90(3):70-7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时代来临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关注原子能国际控制问题。杜鲁门总统最终采取的方案拒绝了以玻尔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史汀生等政治家"分享原子秘密"的建议,加剧了苏联在原子能问题上对美国动机的怀疑,而巴鲁克计划对否决权的规定,有利于维护美国的核优势地位,更使美苏调和成为不可能。美国原子能政策的制订过程与美苏关系走向冷战是同步进行的,这项政策既是冷战的诱因,又是冷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孟宪凤 《北方论丛》2012,(4):113-117
战后中日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冰封期、暖春期和后冷战时期。具有中日关系受到中美关系的严重制约、双方关系伴随着徘徊和停滞逐步向前推进、日本政府的"政经分离"原则与两国间"政冷经热"现象三个明显特点。决定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主要有国家利益、国家政策和制约力量三类因素。它们最终决定今后的中日关系主要以良性发展模式向前推进,出现恶性倒退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张曙光 《社会科学》2006,46(10):66-75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针对外来威胁的战略选择集中表现为遏制,从而构建、推进了国际关系的冷战状态。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与冷战状态的起源和延伸存在关联。冷战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状态生存的动因研究可从四项议题展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美国遏制战略的多元内涵具有五种选择。依据国内外冷战国际关系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冷战有可能正在从国际关系的例外转成常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借鉴肯尼斯.沃尔兹(Kennith Waltz)在其著作《国际关系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中对理论的划分——解构理论(Reductionist Theory)以及体系理论(Systemic Theory),在体系层面以及行为体层面总结出冷战爆发的两大原因:"虚假"两极格局下自由主义构想(即罗斯福的"四大警察"构想)的内在缺陷以及将此缺陷无限放大的前苏联极权主义政体。为了说明"四大警察"构想的缺陷,笔者详细分析了"囚徒困境"模型给我们的启示,再将美国和前苏联比作两个囚徒,用此模型去分析冷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和平队是肯尼迪对第三世界国家“新边疆”外交的重要标志 ,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同时也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的重要工具 ,它体现了肯尼迪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 ,在改变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有三种面相:"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传奇类过强而反思类不足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欧美国家的二战电影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丰硕成果,而我国导演反思"二战"的视角还不到位.只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本质,并从根本上揭示其形成法西斯观念的内在原因,才能触及"二战"的本质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抗战-反法西斯-反战,是认识这场战争的三个有序过程,既切合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规律,又符合一般观众思想运行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说,"反法西斯"环节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对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浪潮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作了客观的表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北约先后推行过“大规模地面作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和“灵活反应战略”。联邦德国在这些战略推行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一个从“理论上的战略地位一现实的战略作用一理论上的战略地位与现实的战略作用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缓和是冷战时期的特定阶段,美苏对缓和的认知影响了双方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及解决中东危机的进程。1973年中东战争的爆发,既与美苏对缓和的认知与推动有关,也离不开埃及对缓和的追求。美苏缓和虽缓解了彼此间的紧张关系,但由于美苏对缓和的追求漠视了埃及的缓和努力与阿拉伯国家对被占领土的诉求,这成为促发战争爆发的外源性因素。美苏缓和对阿以僵局的维持,埃及缓和外交的失败与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使萨达特放弃了外交努力而发动了斋月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