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韩钢 《社会科学》2012,(5):149-151
在中国大陆,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近些年渐渐趋热.除了当代史论文的大量发表和若干专著、回忆录、史料集的出版外,连续性当代史学术出版物的问世,多次国内和国际性研讨会的召开,一些高校历史学专业开设当代史课程,设立当代史研究机构,都显示出其进展的势头和潜力. 当代史距今最近且仍在延伸,许多人是这段历史完整或部分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当下的许多问题又都与这段历史有割不断的关联,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很自然.但是,看上去"热闹"的当代史,目前还附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近现代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尚未从近现代史范畴中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2.
苏智良 《社会科学》2012,(5):157-159
中国当代史通常是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走过62年的历程,共和国史研究也几乎具有了62年的历史①。当然,中国当代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一般认为发端于1978年②;其正式的推广与展开,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历史学科里,当代中  相似文献   

3.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学界的共同话题。“从群众中搜集史料”,“走向田野与社会”,完善中国当代史资料分类体系,真正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正是构建中国当代史学术体系的基石,也是史学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史编纂出现了多种体裁,但现有体裁还远不能满足当代史研究多层面、多视角的广泛需要,不能适应当代史内容日益科技化、专业化、复杂化的特点。创造适合现实社会需要和当代史内容新特点的新体裁,实现体裁的多样化,是当代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写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群体不能逃避的职责.意识形态、材料、洞察力和判断力、利害关系、现代性偏见等种种因素制约着当代史的书写,但当代人写当代史具有后人所不完全具备的若干优势.此外,在"西方话语"的包围中重建本土史学、重现属于中国自身的历史,"从西方话语中拯救中国历史"也是当代史学研究亟需进行的一项功课.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重视和推动对当代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一步推动对当代史的研究 ,目前已具有许多优越的条件 ,如左倾教条主义观念已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人们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自我封闭的学术机制已经打破 ;公开和利用档案的制度正在形成 ;当代历史资料极大丰富 ,资料生产和面世的周期大大缩短 ;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历史学研究的革命性变化等。为了提高当代史研究的水平 ,需要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代史和党史的关系 ;培育当代史的科学理念 ;建立开放的学术环境以及关注重大问题和实际生活的新鲜素材等  相似文献   

7.
潘鸣啸,原名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在巴黎获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当代史,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当代社会民主运动以及民工、就业等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识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在多种法文或中文刊物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8.
徐有威 《社会科学》2012,(5):154-155
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应该有非常多的话题,但我深深感到,最重要之一同时更是刻不容缓的话题应该是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即以最大的热情、最认真负责的态度,最广泛地收集和整理各阶层各个人群的口述史.两年前笔者开始进行1965 -1988年间的上海皖南小三线的研究,在此以这个课题研究为例,说明当代史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重述中国当代史乡村小说由于采用生存视阈、民间立场及多重视角叙述等,乡村和村民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开始众声喧哗;不再是单向的被“奇观”化,而是开始反观城市;城乡在对视中互为“奇观”。这既对特定时代的历史进行了反思批判,又对文化和人性进行了剖析审视,更洞开了丰富驳杂、幽微深邃的乡村世界,实现文学对人性、生命与存在的无碍贴近与追问。  相似文献   

10.
《铁人词典》这部长诗,以其词条与咏唱并行的特征,通过荒原上的宏大叙事,凝聚出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铁人形象和铁人精神,这不仅是创作形式上的一种独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的创新。长诗的背景,长诗的主题,无疑在开发铁人精神的文化形象上,在石油文学上,都具有当代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