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侵权如何规制,在侵权责任法起草过程中争论不休。刚刚通过的《侵权责任法》最终对此没有专门规定,立法上的如此安排是否科学广受社会关注。笔者从"否认说"代表人物张新宝教授撰写的《新闻(媒体)侵权否认说》一文入手,指出该文在论证上存在一定问题,并通过分析新闻侵权的特质,得出新闻侵权应属特殊侵权行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广电新闻媒体在"融媒体"时代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扬长避短,优势整合,广电新闻创新要强调特色,创新形式,实现互动,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从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曹雪真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0):107-108,112
受到媒体特性的限制,广播作为一种听觉媒体,在报道深度上远不如平面媒体,也无法实现电视那样的感染力,但是,广播自身所具有的成本低廉、传播迅捷、覆盖面广等优势使之仍不失为一种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在新闻传播事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节目鱼龙混杂,品牌化建设成为抓住受众、启发受众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央广“新闻纵横”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选材角度、报道形式以及整个节目的样式,为广播新闻的品牌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夷坚志》故事的叙事特征体现为:其叙事模式源于史传又超越史传,"对话"和"引语"成为叙事的重要手段,叙事诸要素带给读者的切身体念等,均成为当今故事化新闻的先导和范式,折射出《夷坚志》故事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准确而有效地传播信息,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对原文的信息在语言与文化两方面进行的"解构"。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以国内各大主要媒体刊载或录播的新闻为研究对象,以《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新闻为观照,从词汇方面对新闻报道翻译进行剖析,探讨如何达到译文想要实现的功能/目的,以此为新闻翻译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越来越难以被垄断,新闻无法被独家占有,然而对于新闻的解读却可以独树一帜。新闻评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各级电视台节目中,成为媒体宣扬自身独特报道角度的窗口,也成为正确舆论导向的标杆。与此同时,媒体的监督功能也日益发展和显现。然而,在当下,怎样的评论方式更适合于现有体制,如何更有分寸地进行负面新闻评论,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评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主持人的评论风格,探讨了区别于官方与民间的"第三种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7.
广播新闻的传播必须符合广播媒介的传播规律。英语广播新闻有声语言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语篇的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充分反映了新闻信息传播符合媒介特质、满足听众期待、优化传播效果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代表学者——克瑞斯和赖文借鉴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提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此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以视觉语法为基本分析工具,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两家媒体中对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相关报道进行解读和对比,从而揭示图像在新闻语篇中如何产生意义,进而验证视觉语法在中外新闻语篇对比分析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国之声"在新闻报道、收听率、广告额、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调查统计,透视广播媒体变革发展的趋势,并在"理论—实务"二维视角下,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框架,深度剖析"中国之声"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学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媒体产业化改革以来,新闻娱乐化日益成为我国大众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大众媒体新闻娱乐化实践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使新闻娱乐化成为了人们争议和批评的焦点。在"视觉转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娱乐化的诞生引发当下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媒体新闻娱乐化实践中媒体社会公器角色缺失。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建设中,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和带有一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新闻的泛娱乐化。报业的定位迷失了。报纸的主流媒体定位是什么样的.报纸的主流媒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新闻能力,成为越来越困惑人们的问题。一方面,《纽约时报》因其在美国市场上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名副其实的报纸主流媒体。另一方面.中国的报业面临宣传工作服务和市场化大众服务的两难选择。二者之间的差距如何认识,如何以《纽约时报》为参考对象。进行自身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改善中国报纸的新闻能力.将是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以《纽约时报》为样本.分析报纸主流媒体的特征、定位以及新闻特点。对于处于市场转型期的中国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深圳最美女孩""最美宝宝"等"最美"假新闻的传播,不仅陪葬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类假新闻可归为伪善新闻,并对伪善新闻进行简单定义,指出其传播产生的影响,不仅扰乱了信息社会的秩序而且使媒体自身丧失了立身之本。分析了伪善新闻产生的原因:媒体商业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及受众的新闻素养较低。并提出专业媒体应从严把新闻生产环节、涵化社会公共理性、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个方面来防治伪善新闻的传播,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捕风捉影"9·11"恐怖袭击后短短几天内,一些装着炭疽粉末的信件纷纷寄达NBC新闻、《纽约邮报》、《太阳报》等媒体办事处的邮箱里。这些信件至少造成五人死亡,全美上下一片恐慌。美国人差点把警察局的电话打爆,他们都觉得自己收到的信件非常可疑。  相似文献   

14.
"颜色革命"国家媒体规制的相关法律比较健全,其对选举期间的新闻管理制度也与美国极其相似,然而前者在选举期间的媒体乱象成为政权更迭的导火索。从制度变迁理论考察可以发现,正是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和法律环境等正式制度的差异消解了正式制度的同质性,才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开创者——黎锦熙在其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中创建"句本位"并始终坚持"句本位","句本位"语法体系不仅符合教学语法的种种特质,而且在汉语教学语法学史上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被我们推崇为经典教学语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及其特点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长、网站的建立使得网络媒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早在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被确认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1]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甚至成为许多人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当重大事件发生时,许多人不再像往日那般紧盯电视和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日本为了配合其新闻侵略的步伐在东北创办了大量的报刊。1922年10月由中岛真雄在哈尔滨创办的《大北新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报一经创办立即对东北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日本对北满地区展开新闻侵略的重要报刊媒介。《大北新报》创办立即成为日本在北满地区进行舆论欺骗和殖民宣传的重要媒体,并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压制华人报刊、消除苏俄影响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张湘 《国际公关》2009,(4):70-71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形式的新闻传播已不能满足公众日益旺盛的信息需求,于是,融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于一体,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多媒体新闻越来越受公众欢迎,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新闻传播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新闻不能简单理解为将文字、图片、视频和广播简单相加而成的“拼盘新闻”,而是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成为一种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规律与特点的独立的新闻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于光远 《百姓生活》2014,(12):51-51
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新闻稿,第二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这条新闻稿的标题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在"四人帮"被粉碎后,许多同志为争取"天安门事件"平反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76年10月起,到1978年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达两年的过程。引发轰动的一条新闻发出这条新闻,是当时的新华社社长曾涛、《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和《光明日报》总编辑畅西光3人商定和操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