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卓筒井是11世纪中叶四川井盐生产者发明的一种新型钻井技术。从工艺本身来看,无论是钻凿工具、井身结构,还是扇泥和汲卤技术,卓筒井的确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科技发明。这一工艺的出现,对于明清时期小口深井的开创,以及对世界近代钻井技术的发明,都起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代四川卓筒井的诞生,是中国乃至世界钻探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
八九百年以前,当那些带着崭新技术和交换关系的民间卓筒井,初次加入四川盐井群行列之际,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其影响所及,甚至逸出经济领域,多次成为朝廷和地方上争议的重要问题。围绕这种筒井的论辩,屡息屡起;填闭和反填闭筒井的斗争,绵延不绝。这些论辩和斗争,不妨称之为“筒井风波”。其实质,则是包括资本主义萌芽在内的筒井商盐,与旧井官盐竞争的一种反映。拙文《宋代四川盐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①曾指出,庆历、皇祐间创始的筒井作坊,不仅以小型井腔和活塞汲卤机械工艺等为技术特征;而且,以崭新的经营方式——二、三十至四、五十名“工  相似文献   

3.
最初关于盐井的记载 ,始于蜀守李冰“识齐水脉 ,穿广都盐井、诸陂池”(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卓筒井” ,又名筒井 ,是宋代以来重要的井盐开采方式。但今《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筒井”、“卓筒井”等词条 ,《辞海》中虽收入“筒井”一条 ,但仅简单地释其为形似圆筒、汲取浅层地下水的井。对其作为盐井的命名及功用 ,则未作任何说明。卓筒井始自北宋仁宗时期。宋文同《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县事》曰 :“盖自庆历以来 ,始因土人凿地植竹 ,为之卓筒井。”“卓”为高、深义 ,“筒”表明其形状如圆筒 ,因此 ,“卓筒井”即…  相似文献   

4.
明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态内部滋长着一种自我否定的因素,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这种称为“经世致用”实学的新思潮,于明代中叶后已明显形成,明清之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在清代中叶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束了。这种实学思潮与资本主义萌芽相联系,具有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旧事物的批判精神。实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过程,即“明道致用”、“经世致用”以及“体用一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中叶,四川部分手工业作坊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手工工场的基本要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四川,对四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作用。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外国资本主义对四川的商品输出活动十分有限。相反,却由于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日趋活跃,给四川食盐、生丝、蔗糖、纸品等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比较有利的客观条件,促使这些手工业作坊向新式企业转化,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组成部份。本文主要论述十九世纪后期,四川部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向近代企业转化诸问题。  相似文献   

6.
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华资机器缫丝业正是在这个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首先出现在广州,而后发展到上海、浙江等地,它的发展标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总要反映时代的风貌,一部长篇小说会透视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古典名著的《金瓶梅》必然要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乃至人们的伦理道德、心理气质等,全面地描绘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生活。 明中叶有没有商品经济?这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早已回答了的问题。明嘉靖、万历年间,在唐宋以来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科技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16世纪中叶,西欧国家和中国社会差不多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各自助力和阻力大不一样,西欧国家逐步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后来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扭曲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商品经济曾多次冲击过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又一次冲破封建束缚,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时代进步的一种趋势,在有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尽管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但从明中叶以后直到清代前期,这种社会进步的趋势一直在缓慢地发展着。此时期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方式尤其是对社会风尚的影响要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深刻而普遍。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民国时期,四川自贡井盐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出山约”、“上、中、下节约”等特殊契约形式,导致这种契约形式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环境、盐井开采技术以及市场竞争是导致这些契约关系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契约形式的出现对当时自贡地区盐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了投资者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保证了井盐开采所需资金来源,分散了投资风险,优化了盐井生产组织形式,提升了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使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能形成独特的生产模式,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正是西欧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时代。从明朝建立到清朝中叶鸦片战争发生之前的四百七十三年间(1368——1840),中国社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萌芽始终处于幼弱状态,不能育成茁壮的根苗,更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而在同时期内,西欧主要国家,如英法等国社会,已经走过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摆脱了中世纪的落后状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举行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且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向外侵略,把它们的触手伸向全世界,一直伸到以  相似文献   

12.
16-18世纪中叶,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工农业部门分工加快,部门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不断渗入自然经济领域,生产地域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区萌芽,英国  相似文献   

13.
晚明至清中叶,有一批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在长江流域(主要在中下游)传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利玛窦。耶稣会士们通过信函、日记、工作汇报等文字形式,向欧洲送去了有关中国和各种信息。长江中下游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晚明资本主义萌芽就产生于此。在耶稣会士的文化视野里,长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圈。他们关于这一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物质生活、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的记载,为16至18世纪的欧洲了解中国开启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由于台湾特殊的生态环境,清代台湾大多数垦号一开始便实行了股份制经营方式,具备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台湾垦号确实已具有了资本主义性质。然而,闽粤移民固有的合约制宗族在本土环境中并不能演变出这种具有现代资本意义的土地垦殖方式,在台湾地区的拓垦期结束以后,资本主义性质的垦号也向封建租佃制转化。据此可以认为,在中国特定的人口增长背景和中国产权继承制度下,学者们定义的“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完全没有发展的前景。因此,“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命题本身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制度并存主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共同存在现象。社会制度的并存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种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它究竟有何特征?人们应该怎样认识它?如何从社会制度并存的角度出发认识现实社会?这些问题对目前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 一、社会制度并存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历史阶段,并且具有显明的阶段性特征 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民族形成的时间、文明发展程度等原因的差异,不时地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社会性质并存的特有社会历史阶段。如从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到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全面确立,就存在着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历史阶段。中国始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小说美学(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和近代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特点。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内容方面看,中国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中国小说美学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为自己的实践基础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理论概括、理论表现。因此,中国小说美学必然反映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特点,必然反映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美感心理、欣赏习惯等等。这使得中国小说美学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古典小说美学或西方现代小说美学。(二)中国小说美学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明末清初,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大家知道,明代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很大的发展,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同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探索,我国史学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然,即使是到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还远未达到尽头。本文提出了两个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论问题,并且认为弄清这两个问题,将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有助于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资本主义萌芽是什么阶段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萌芽状态的或最初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大多数史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封建社会中除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形态占主导地位外,还始终存在着一些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残余形态,在晚期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1)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生产资资私有制,都对劳动者采取奴役的政策,这种共同的基础使它们彼此间可以容纳和依赖。(2)残余和萌芽的社会形态补充了封建结构中的某些不足,僵化了的封建结构也需要不断地通过外力以增加自身的活力。(3)封建结构松散,无法排除其他残余和萌芽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出现。本文还认为,封建结构与残存在封建结构中的原始公社,奴隶制形态和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又都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因而必然存在着斗争。这些残存和萌芽的社会形态,虽然可以在一个时期影响封建结构内部斗争的某些倾向,但总的来说,它们一直是在封建结构的影响和控制下,成为封建结构内部斗争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封建结构的抗衡或瓦解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判断中国资本主义萌茅的产生问题,不宜把西欧出现于中世纪后期的史实作为普遍规律,而是要考虑中国地主制经济与西欧领主制经济的不同特点。考虑那种与西欧中世纪后期相似的雇佣劳动在中国出现的具体时间。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的标志,在于封建生产关系中是否出现了劳动资料与劳动者分离,失去生产资料的人成为自由雇佣劳动者。在中国,战国以降便出现了封建地主制经济。自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确立伊始,雇工制与租佃制就是一种孪生子。这种雇佣关系与奴隶制下的雇佣劳动不同,而是与西欧中世纪后期的情况相似,这种在西欧中世纪后期才大量出现的不完全自由的雇佣劳动,始终与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相伴随;并且,雇佣劳动产生的前提——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也一直在缓慢、持续地进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伴随着地主制经济的确立,在农业经营中首先形成了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才转向了城市手工业中。  相似文献   

20.
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时期,在它的萌芽阶段,是以在经济领域突破原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6世纪的中国,在封建社会的胚胎里,已孕育出新的经济因素,即在中国许多地区、许多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一些比较敏感的、比较联系实际的知识分子往往在其思想中出现一些和传统思想不一致的、或离经叛道的思想,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这种思想由于高出当时的时代,而为世俗所不能理解,甚至被指责为异端。孔子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打乱了奴隶制的秩序,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