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马丁·布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的观点,是其哲学观的形象化表现.小说中主要人物洪堡的"我一它"人生观和西特林"我一你"人生观与其各自的命运都符合马丁·布伯对人性的看法.通过在两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中融入相遇哲学的因素,作家贝娄表达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分别在他们的代表作<邯郸记>和<麦克白>中塑造了两个极有权欲和手段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作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以及她们的形象与"人性"大主题的联系是我们探讨这两部作品的伟大意义时必然无法忽视的一个方面.西苏等女性主义学者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为我们把握这两个女性角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劳伦斯<虹>与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不同婚姻类型的分析,对劳伦斯<虹>与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进行了比较:他们婚姻观的异同,他们对理想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和憧憬.理想的婚姻应该是精神到肉体融合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性的不懈探索者和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在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昭示天下的人文关怀主题反映了他对伊丽莎白这个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人们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的困惑.文章通过对<李尔王>一剧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指出该剧人文关怀主题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异化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道主义,它们是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本质的戏剧化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5.
<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名篇,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赞颂了田七郎、武承休之间同休戚、共患难的朋友之谊.田七郎、武承休是普普通通的人,具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友谊也就有着令人遗憾的不完美性,因此,也就更具有普遍性.<丹青副>是刘清韵根据<田七郎>改编创作的传奇剧本,与<田七郎>相比,它的人物增多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更丰满了,场面气魄更宏大了.  相似文献   

6.
逍遥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逍遥必定要突破现实时空的束缚,在<庄子>中,庄子构筑了四个逻辑上对立的时空,并通过修辞让逍遥成为统摄一切时空的最高理想.仙境远离于现实,庄子通过蝴蝶梦境与游刃的艺境来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综观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话剧<人民公敌>是鲁迅最为看重,也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的作品.<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思想启迪了鲁迅,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出现了与<人民公敌>同样的主题思想,并形成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主题结构模式.<狂人日记>、<药>、<长明灯>、<孤独者>都表达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这一主题.鲁迅欣赏和赞同先觉者打破"铁屋子"的行动,但是对于先觉者的命运,鲁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既有可能先觉者被庸众所压迫、扼杀而愈战愈勇,如<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有可能以先觉者为庸众所"诱杀"而终结,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后一种可能无疑揭示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斗争的复杂性,体现了鲁迅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宋江与李逵是<水浒>中的一对最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亲密.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对深化<水浒>的主题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两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又加深了<水浒>主题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的诸多研究争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马克思在文本中凸现出的社会批判路向的逻辑归属,即此种批判究属抽象人性论的异化逻辑,还是哲学革命语境的历史逻辑.由此衍生的分歧是,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是否初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社会观念,亦或仍局限于传统哲学的社会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觉解,直接关联着对<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使用的人、类本质、感性、实践、历史等一系列概念特质的判断,进而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炜作为一名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理想主义者,从他的早期创作中就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对立中寻找、守卫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在他的新作<刺猬歌>中更鲜明地表现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对立.只是作者在对二者的对立和人与物的关系进行了更复杂的描写和更深入的思考,在寻求、守卫精神家园的尝试中出现了道德理想寄托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国民性"问题是鲁迅先生带着深刻的悲剧性人性体验之后开始这样的思考和探究的.在<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的行为表现里,他认为在国人中仍然有健全的人格和真正的"人"的存在.<一件小事>反映出鲁迅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人性"自身建设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显著的共性是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人物虽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不同,在他们表面的相似之下却还掩藏着一些差异.本文从中英两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这些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借助福柯的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对比夏洛蒂·伯朗特的小说<简爱>和简·里斯的小说<藻海无边>.<简爱>中体现的是理性话语,而<藻海无边>中体现的是疯狂话语,两个文本揭示了一个故事的几个侧面,也发映了文化话语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现实主义革命悲剧不同,中国当代作家杨金远的短篇小说<官司>(2002)与当代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红色大片<集结号>(2007)深刻揭示了后革命时代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之间的道德商谈.电影<集结号>对小说<官司>的改编采用了保留、增添、改变和删除等手法.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号声真相的探询、残酷战争的展现以及象征仪式的出场三个方面.通过改编,电影<集结号>有力地强化了公民伦理与革命伦理在真诚性和生命观两个层面的剧烈冲突,以及二者通过修复共识而又相互依存的悲剧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主要代表作.小说对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的构造和对淳朴的湘西民风民情的描写,标志着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的境界.作者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怯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可见,<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语>中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论语>全书四百多段文字基本上都围绕仁爱思想展开.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目标,<论语>中提出了道德建设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规定了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论语>中主张成为君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要敢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加强道德修养.<论语>中把道德建设和为政治国结合起来,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把正直有德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在位者要率先垂范.孔子<论语>中的道德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有些道德内容规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说<围城>以留学回国的知识份子方鸿渐的旅程为脉络,描写了他的人生四大支柱依次破灭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反思文化现状带来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困境.人际交往中充分体现人性的种种弱点,有些弱点的存在仅仅只是因为时空的挪移显出表面的协调,痛苦才是人生的全部,无论如何逃脱,永远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小说中的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是留过学,见过大世面的教授学者,但他们都崇洋媚外,自欺欺人,自私空虚.他们即没有反抗不合理的黑暗现实的理想,又缺乏对苦难者的同情,他们没有追求光明的理想,是生活的畸形社会里的一群特殊人物.本文试着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知识份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9.
明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宋代小说<西湖三塔记>的改写是在理学话语干预下的文本重构.由于理学话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教条化,导致其试图在许宣身上实现的道德理想意外落空,而被否定和蔑视的白娘子却逃过话语的罗网展现了本真人性,这一文本事件折射了理学话语普遍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宇宙发展规律,是万物之"母",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天、地、人都必须遵从"道",而"道"却由其内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推动它独立自在地存在着、发展着.<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明确地显示出"无为"与"无不为"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统一性与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农民盼望免除苛政的愿望,具有进步性.<道德经>中的为人之道处处显示出辩证思想的光辉,这一思想对如何为人的种种要求,至今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道德经>中有一系列的辩证命题.<道德经>中的辩证推理证明,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今所讲的推理形式中的一些最主要的推理形式.<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仍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